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6-00048 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意見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6-12-30
名稱: 關于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
文號: 粵府〔2006〕135號 發布日期: 2006-12-30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

發布日期:2006-12-30  瀏覽次數:-
粵府〔2006〕135號

━━━━━━━━━━━━━━━━━━━━━━━━━━━

   

關于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在中國氣象局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東省氣象事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氣象作為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對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升氣象服務水平,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結合我省實際,對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進一步強化觀測基礎,加快科技創新,提高服務水平,建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

  (二)奮斗目標。

  到2010年,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宜、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全省氣象服務覆蓋率達到90%,對重大氣象災害的捕捉率和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比2005年提高10%,將突發性災害天氣預警時間提前10分鐘,基本實現定時、定點、精細化、無縫隙化的氣象預報,氣象事業整體實力處于全國前列。到2015年,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居國內領先地位。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綜合氣象觀測工程,提高準確把握天氣氣候實況能力。以農業、海洋以及珠三角城市群氣象觀測臺(站)為基礎,加快建設新一代氣象衛星監測接收處理系統,完善天氣雷達網、自動氣象站網、風廓線儀網、雷電監測網、農業及生態監測網建設,形成完備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加大海岸自動氣象站建設密度,逐步形成全省海-氣相互作用監測網。大力構建珠三角城市群氣象探測網,以2010年亞運會氣象服務為契機,建立工程氣象觀測體系,加大對賽區、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的氣象觀測密度,提高重大活動氣象保障能力。

  (二)建設氣象信息共享工程,提高氣象資料處理能力。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氣象信息采集和傳輸網絡平臺,實現氣象綜合觀測、預測預報、信息服務和技術共享。依托國家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省氣象信息網絡共享平臺以及電子政務平臺,促進大氣、水文、海洋、環境、航空、生態等領域信息數據共享。

  (三)建設氣象預報預測工程,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能力。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無縫隙化”進程,推進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警預報預測系統建設。抓緊完善專業氣象預報系統和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及重要城市的內澇預警預報模式,實現城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及時科學發布。大力開發華南高分辨區域氣候模擬系統,做好旱澇趨勢氣候預測。加強泛珠三角區域氣象合作,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聯防和應對能力。

  (四)建設公共氣象服務工程,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涵蓋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的公共氣象信息發布系統,實現氣象服務“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強化農業氣象服務,建立健全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御技術服務體系。開展廣東省精細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建設粵西南及粵北山區氣候開發利用示范基地。加強交通氣象保障,發展公路、鐵路、內河和海上航運等專業氣象監測網。提高雷電災害防御能力,重點建設雷電綜合監測網、雷電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雷電預報預警系統、廣州雷電災害防護技術實驗室及野外試驗基地。加強空間氣象保障,加快建設空間天氣監測數據接收平臺,發展空間天氣預警預報業務。開展大氣成分研究工作,建立大氣成分觀測網,提高對灰霾等災害天氣的監測預警服務能力。

  (五)建設氣象災害應急工程,提高氣象應急反應能力。強化氣象災害應急反應機制,提高對突發事件和重大社會活動的應急綜合氣象監測水平,加快建設移動綜合氣象觀測應急服務系統以及縣、鄉(鎮)、村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協作機制,為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防御和處置提供及時、高效的氣象保障服務。

  (六)建設氣候資源開發工程,提高氣象資源利用能力。加快建立氣候資源的監測評估體系以及遙感和地面生態氣象立體監測系統,重點抓好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網和數據庫建設。開展氣候變化對沿海環境和珠三角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評估,加強對城市規劃編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和農業結構調整等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評估工作,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七)建設人工增雨工程,提高抗旱減災能力。加快人工增雨減災工程建設,繼續抓好省級人工增雨作業指揮系統、省人工影響天氣湛江試驗中心和人工影響天氣贛粵東江水庫集水區配套工程建設,科學開發空中水資源,提高人工增雨減災能力,實現人工增雨工作由被動應對向主動統籌轉化。

  (八)建設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按照“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原則,構建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氣象開放實驗室、科研機構基礎設施、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以及氣象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加大氣象隊伍建設力度,調整人員結構,廣泛吸納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依托高等院校和專業機構的科技力量,加強合作,促進交流,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強領導,積極推進氣象事業發展。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把氣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領導,統籌安排,整合氣象服務資源,建立健全地方氣象服務機構,提高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氣象部門要強化工作職能,拓寬服務領域,不斷提升綜合預報預測水平,充分發揮氣象在能源、生態環境和公共安全方面的積極作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法制建設,嚴格監督管理。積極推動《廣東省氣象管理條例》的起草和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氣象綜合保障等工作制度。加強執法監督,切實保護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嚴格執行氣象臺(站)遷建審批行政許可制度。氣象探測設施建設布局應統一由氣象主管機構統籌指導和監督。

  (三)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支持氣象事業發展。各地要根據氣象部門“工作在當地、服務在當地、效益也在當地”的特點,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落實規劃項目資金。對屬于基本建設性質的項目,要納入固定資產投資管理。氣象部門所需基本建設投資、事業經費、維持費以及職工醫療、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和地方性補貼等涉及財政預算事項,按照法律法規以及中央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