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7-00006 分類: 民政、扶貧、救災、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7-02-25
名稱: 印發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通知
文號: 粵府〔2007〕17號 發布日期: 2007-02-25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7-02-25  瀏覽次數:-
粵府〔2007〕17號

━━━━━━━━━━━━━━━━━━━━━━━━━━━

印發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2006-201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2006-2010年)

  為進一步改善殘疾人狀況,縮小殘疾人生活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使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與廣東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和實現廣東省人民富裕安康的奮斗目標相適應,根據《國務院批轉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的通知》(國發〔2006〕21號),結合《關于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粵府〔2006〕46號)的要求,制定本綱要。

  一、“十五”計劃綱要執行情況

  《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十五”計劃綱要(2001年-2005年)》(以下簡稱《“十五”計劃綱要》)實施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統一協調下,在各地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以及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圓滿完成了《“十五”計劃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指標,其中,絕大部分指標大幅超額完成。特別是2003年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十項民心工程”的濟困助殘項目,使殘疾人狀況得到很大改善,殘疾人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殘疾人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康復工作取得突破性的新進展。

  “十五”期間,我省在全國率先執行了按行政區域人口數安排殘疾人康復經費的制度,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補助;率先推行了貧困殘疾人康復救助行動,使一批貧困殘疾人得到及時的康復;率先實行了殘疾人康復專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殘疾人康復協會;創造了以“購買崗位”和“購買服務”開展農村殘疾人康復工作的農村社區康復工作新模式。“十五”期間,我省的康復專業機構增至1223個,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社會化工作機制和以專業康復機構為骨干、社區為基礎、家庭為依托的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使44萬名殘疾人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

  (二)殘疾人特殊教育初具規模,特殊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學校67所,在校殘疾學生2.7萬人,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0%;通過實施“扶殘助學工程”、落實對貧困殘疾兒童少年的“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保障了貧困殘疾兒童少年的受教育權利;共有5所學校開辦了殘疾人職業高中班;省培英職業技術學校已開設6個專業,在校學生418人;凡符合條件的高考殘疾考生絕大多數能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并在全國率先組織盲人、聾人參加自學考試。

  (三)殘疾人就業、扶貧解困工作卓有成效。

  各地認真貫徹執行《廣東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截至2005年底,全省在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殘疾人達30多萬名;通過探索并推廣民營企業“定向培訓、定點就業、集中管理”的殘疾人集中就業新模式,有效安置殘疾人就業,使殘疾人就業率提高到85%;各級政府普遍將殘疾人扶貧工作納入當地“脫貧奔康計劃”;自2002年起,每年從省級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安排20%用于貧困地區的殘疾人扶貧工作;采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模式,全省建立了3個省級、12個地市級、20個縣級殘疾人扶貧培訓基地,幫助10萬名貧困殘疾人實現了脫貧目標;殘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使6500戶貧困殘疾人住上了新房;通過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17萬多名貧困殘疾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全省殘疾人在1999年全面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生活狀況總體水平和生活質量邁上一個新臺階。

  (四)殘疾人體育競技水平有新提高。

  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廣東省殘疾人運動會。“十五”期間,我省殘疾人運動員在國際和國內重大體育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46枚、銀牌93枚、銅牌82.5枚,為我省贏得了榮譽。

  (五)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斷優化。

  《廣東省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規定》(省政府令第99號)已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建立20多個殘疾人信息網站,共有104萬名在冊助殘志愿者,全社會關愛、幫助殘疾人蔚然成風。

  同時,我省的殘疾人事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差距仍在擴大;貧困地區殘疾兒童康復難問題仍未解決;殘疾人就業難問題仍很突出;特殊教育設施滯后,師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改善殘疾人狀況的任務仍很艱巨。

  二、“十一五”期間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廣東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和實現廣東省人民富裕安康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縮小殘疾人在基本需求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環境。

  (二)主要目標。

  ——全省殘疾人基本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殘疾人基本生活在全省率先全面達到小康水平。

  ——全面推進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工作,通過實施重點工程,使60萬名殘疾人獲得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推行0-6歲學齡前殘疾兒童義務康復工作;構建殘疾人康復保障體系;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白內障無障礙區。

  ——加大對貧困殘疾人的扶持力度,幫助其加快脫貧步伐、改善居住條件。

  ——將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納入免費義務教育范圍,至2007年,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5%以上,至2010年,達97%以上。積極開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發展殘疾人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切實保障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

  ——有就業需求的殘疾人得到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殘疾人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社會保障范圍,社會福利進一步提高。

  ——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更加豐富,社會生活參與程度不斷提高。

  ——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境更加優越,全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維護殘疾人的尊嚴和權利;進一步加強殘疾人事業的法制建設和無障礙環境建設,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改善殘疾人的權益保障狀況。

  ——殘疾人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加快建設廣東省殘疾人教育、康復基地。

  (三)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各級政府要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將殘疾人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協調,加快發展。

  ——堅持政府主導殘疾人事業發展。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將殘疾人工作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各級財政要將殘疾人事業發展經費列入預算,逐步加大投入。要充分發揮政府殘疾人工作機構的綜合協調作用。

  ——堅持助殘工作社會化。要充分動員社會力量,開發社會資源,大力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鼓勵、倡導和引導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殘疾人事業,提高為殘疾人綜合服務的能力和殘疾人基本生活水平。在加強依法規范管理的基礎上,爭取、接受國(境)外慈善機構和慈善人士的捐助、幫助。

  ——堅持充分發揮殘疾人組織主導作用和殘疾人主體作用的原則。提高殘疾人工作者的素質,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潔、服務、奉獻”職業道德的工作者隊伍。激勵廣大殘疾人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三、“十一五”期間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任務指標和主要措施

  (一)康復。

  康復是幫助殘疾人恢復和補償功能,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基礎。

  任務指標:

  ——加強社會化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的建設及康復服務人才培養,提高康復綜合服務能力,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其他地區城市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普遍得到康復服務,農村80%以上的殘疾人得到康復服務。

  ——加快殘疾人康復保障制度的建設,加快制訂《學前殘疾兒童義務康復條例》,在全省范圍內初步建立殘疾人康復保障體系。

  ——實施一批重點康復工程,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213750例,為5000名低視力者配用助視器,為1800名盲人進行定向行走訓練,新收訓聾兒3960名、培訓聾兒家長3960名,為9350名智力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培訓智力殘疾兒童家長4675名,完成肢體殘疾兒童矯治手術300例,為9350名肢體殘疾人(包括1460名肢體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在全省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供應殘疾人輔助器具18萬件、裝配假肢2750例、裝配矯形器400例。

  ——開展殘疾預防,減少殘疾發生。

  主要措施:

  1.以專業康復機構為骨干、社區為基礎、家庭為依托,建立和完善社會化康復服務體系。將社區康復服務納入社區建設和基層衛生工作,發揮醫療衛生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學校、幼兒園、福利企事業單位、殘疾人活動場所等現有機構、設施的作用,大力開展社區康復服務,并以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培育活動為契機,促進社區康復規范發展。加強社會福利機構、殘疾人養護機構、特殊教育機構中的殘疾人康復工作。

  2.擴大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將殘疾人康復過程中的治療項目納入保障范圍,使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得到醫療和康復救助;加快制訂促進0-6歲殘疾兒童義務康復的政策文件;建立殘疾人康復專項救助制度。

  3.加強殘疾人康復專業機構和康復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康復醫學科,開展肢體殘疾康復訓練與服務;加強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使其成為廣東省殘疾人康復技術資源中心;完善市、縣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建設,使其成為地區性視力、聽力、智力、肢體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機構。

  4.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規范管理。加快制訂殘疾人康復專業機構管理辦法和殘疾人康復專業技術規范,加大殘疾人康復技術培訓力度,逐步實施康復機構市場準入制度、康復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提高康復機構與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

  5.組織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建立白內障無障礙區;采取設立定點醫療機構與組派醫療隊相結合的方式,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完善低視力康復服務網絡建設,各地級以上市要確定低視力康復“定點醫院”,推廣低視力康復技術,對貧困低視力患者實施康復救助,對廣東省貧困低視力兒童免費配置助視器;開展盲人定向行走和生活技能訓練服務。

  6.加強聾兒康復機構規范化建設;辦好聾兒家長學校;指導社區、家庭開展康復訓練;對貧困聾兒實施康復救助,并免費配置助聽器;開展聽力語言康復師資職稱評定工作;推廣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拓寬聽力語言康復服務范圍。

  7.完善精神病防治工作組織管理機制。全面推行“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模式,在廣東省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對貧困精神病患者實行醫療救助;推動精神病康復托養機構建設;大力開展精神病防治社區康復工作,采用多種康復手段,切實提高康復效果。

  8.組織肢體殘疾人在社區和家庭廣泛開展康復訓練,做好手術矯治、輔具適配、功能訓練的有機銜接;對麻風畸殘者實施手術矯治或配備輔助器具;救助貧困肢體殘疾兒童接受手術矯治和康復訓練。

  9.發揮社區和家庭的作用,以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社區服務機構、工療養護機構等為依托,開展智力殘疾康復綜合服務;培訓智力殘疾兒童家長,加強對智力殘疾兒童進行生活自理、認知能力和語言交流等訓練;對成年智力殘疾人進行簡單勞動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各地級以上市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建設集康復、教育、娛樂、勞動為一體的智力殘疾人養護機構,為重度智力殘疾人提供系統、終身康復服務;實施貧困智力殘疾人康復救助;開展早期干預,做好特殊人群的補碘宣傳教育工作,減少智力殘疾的發生率。

  10.全面提升省殘疾人用品用具綜合服務站的服務功能,供應各類殘疾人急需的質優價廉的實用型輔助器具,完善假肢矯形器及輔助器具的適配服務;對貧困殘疾人假肢裝配、輔助器具適配實施康復救助;將廣州、深圳市殘疾人用品用具服務站發展成殘疾人輔助器具資源全國示范站。

  11.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開展殘疾人康復工作公益宣傳服務,普及康復知識,提高殘疾人的自我康復意識;廣泛開展“愛眼日”、“愛耳日”、“精神衛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防治麻風病日”等活動;針對遺傳、疾病、中毒、意外傷害、有害環境等主要致殘因素,有重點地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干預措施;倡導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訓練,有效減輕和控制殘疾程度。

  (二)教育。

  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殘疾人全面實現自身價值的基本條件。

  任務指標:

  ——鞏固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水平,適應接受普通教育(即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當地健全兒童少年水平。

  ——大力發展學前殘疾兒童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發展高等特殊教育。

  ——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普遍得到職業教育或培訓。

  主要措施:

  1.各級政府要切實將殘疾人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堅持“特教特辦”原則,切實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將特殊教育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建立殘疾學生補助等制度,保證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在2006年秋季對廣東省戶籍的農村適齡殘疾學生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對廣東省戶籍的城鎮適齡殘疾學生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2.構建殘疾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相互銜接、較為完善的特殊教育體系。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普通中小學附設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班為主體,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和繼續完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每個地級以上市至少建設一所涵蓋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的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普通高中、職業高中與特殊教育學校合作辦學的試點;加快發展殘疾人學前教育,普通幼兒園應接收殘疾兒童入學,地級以上市和其他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開設學前班;積極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依托高等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或建立特殊教育學院;擴大廣東培英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規模,爭取升格為殘疾人教育學院,使其成為廣東省培養殘疾大學生和培訓特殊教育師資力量的基地;創造條件將省殘疾人職業培訓中心調整為廣東省殘疾人技工學校;完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推進殘疾人繼續教育,鼓勵自學成才。

  3.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師資的培養培訓,有條件的師范學院開設特殊教育專業,開展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建立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基地,在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湛江師范學院、韓山師范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等5所高校開設特殊教育師范專業,增加特殊教育師資人才隊伍的數量,提高質量。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師資資格評定制度,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包括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及隨班就讀班的教師)的工資和特教津貼。

  4.將特殊教育的發展列入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并作為各地教育工作政績考核內容之一。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特殊教育的督導制度,每年對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并結合檢查發布專題督導公報,督促做好整改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各地級以上市要對行政區域內各縣(市、區)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建立相應的通報制度,對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未達到國家和省規定指標的,要限期達標。

  (三)就業與社會保障。

  就業是殘疾人改善生活狀況,實現自強自立、體現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保障貧困殘疾人的基本生活,是健全和完善廣東省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

  任務指標:

  ——完善殘疾人就業的法規、政策體系建設。

  ——加快殘疾人就業步伐,切實提高殘疾人就業率。

  ——進一步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提高對殘疾人就業服務的質量。

  ——登記失業、求職的殘疾人及時得到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

  ——培養、培訓盲人按摩人員2500名,其中醫療按摩人員500名,保健按摩人員2000名,扶持1500名特困盲人按摩人員就業。

  ——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鼓勵城鎮殘疾職工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擴大自謀職業殘疾人社會保險覆蓋面;按規定將殘疾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分類救助,適當提高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水平。

  主要措施:

  1.全面推進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落實,規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征收,嚴格管理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確保專款專用。

  2.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興辦福利企業,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完善優惠政策和措施,扶持福利企業穩定、健康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開辦福利性工療機構、庇護性工場,為精神病人、弱智殘疾人就業創造條件。

  3.加強各級殘聯的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在勞動保障部門指導下,綜合管理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為殘疾人個體營業、集體從業和按比例就業提供職業指導和培訓服務,為殘疾人提供就業信息和公益性崗位。要拓展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大力推進殘疾人就業信息網建設;全面開展殘疾人失業登記工作,為殘疾人就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4.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化培訓為重點,大力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殘疾人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在城鎮,重點鼓勵民營企業采取“定向培訓、定點就業、集中管理”的模式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在農村,通過建立殘疾人扶貧培訓基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重點幫助農村殘疾人發展種養殖業。鼓勵企業建立農村殘疾人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安置基地。建立健全殘疾人職業技能優秀人才獎勵機制,舉辦好第三屆廣東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選拔優秀人才參加全國殘疾人技能競賽。

  5.發揮中、高等醫學院校按摩專業優勢,培養醫療按摩人員;利用殘疾人職業培訓機構,培訓保健按摩人員,加強對在職盲人按摩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市場競爭力。各級殘聯依據國家規定,對盲人按摩履行行業管理職能,規范盲人按摩市場;開展盲人計算機等職業培訓,全方位為盲人創造從業機會,對盲人個體營業給予政策支持。

  6.切實維護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權益。完善宣傳、監督和檢查機制,推動殘疾職工依法參加各項社會保險,保障殘疾職工的社會保險權益;建立殘疾職工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補貼制度,研究建立資助農村貧困殘疾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辦法,幫助城鎮貧困殘疾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并按規定給予醫療救助。按規定執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及時向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切實做好殘疾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為他們提供優質的老年照料護理服務,保障其晚年生活。對不適合參加勞動,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法定扶養義務人無扶養能力、無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按規定予以供養、救濟。制訂相關政策,逐步提高重度殘疾、一戶多殘等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

  (四)扶貧。

  做好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扶助農村殘疾人擺脫貧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廣東的重要任務。

  任務指標:

  ——加大對貧困殘疾人脫貧工作的扶持力度。

  ——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接受實用技術培訓,按照“智力扶貧”計劃,招收一定比例的農村殘疾人貧困生免費入讀技工學校。

  ——有計劃地開展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工作,對城鎮住房困難戶實行廉租住房補貼。

  主要措施:

  1.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將扶持殘疾人脫貧列入扶貧工作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針對殘疾人特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各級政府將殘疾人扶貧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選擇適合殘疾人脫貧項目,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殘疾人參加生產勞動,保證各項扶持措施真正落實到戶。經濟發達地區重點解決低收入殘疾人及其家庭的相對貧困問題,穩定提高其經濟收入。各級財政根據本地殘疾人扶貧工作的需要,適當安排資金用于殘疾人專項扶貧工作。省級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收入每年安排20%用于困難地區的殘疾人扶貧補助。積極落實中央康復扶貧貸款,并安排資金用于補貼康復扶貧貸款利息。

  3.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和城市殘疾人勞動技能。通過科技扶貧、基地扶貧、智力扶貧等方式使貧困殘疾人掌握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增強就業能力。

  4.繼續抓好扶貧基地建設,通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形式,力爭每個地級以上市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殘疾人扶貧培訓基地,有條件的縣(市、區)、鄉鎮建立殘疾人扶貧培訓點(站)。

  5.各地要將改善農村貧困殘疾人的居住條件納入政府安居工程計劃,落實專項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廣東省的危房改造任務。對符合當地廉租住房保障條件的殘疾人家庭,應采取實物配租等方式優先解決其住房困難。

  (五)文化、體育。

  豐富和活躍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發展殘疾人特殊藝術和競技體育,展示殘疾人的才華,是激勵殘疾人自強不息的重要形式。

  任務指標:

  ——倡導、動員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為殘疾人提供服務,普遍、深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發展殘疾人特殊藝術,培養優秀藝術人才。

  ——貫徹落實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組織殘疾人廣泛開展體育健身活動。

  ——積極參加各類重大體育賽事,加強廣東省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的建設,完善殘疾人奧林匹克體育運動管理功能。貫徹《奧運爭光計劃》,努力提高廣東省殘疾人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爭取進入全國前列。

  主要措施:

  1.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鼓勵、支持殘疾人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機構建設,為殘疾人參加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創造條件;公共圖書館和街道(鎮)、社區與村圖書館閱覽室為殘疾人提供借閱服務,開辟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場所。

  2.城市社區、農村鄉鎮的殘疾人組織、特殊教育學校和福利企事業單位根據各類殘疾人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藝術、健身、娛樂活動。

  3.創立廣東省殘疾人文學藝術家聯誼會,積極組織各類殘疾人藝術家開展創作交流;各級殘聯的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為殘疾人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設立專門場所,經常性地對殘疾人開放并提供周到服務。

  4.縣級以上殘聯定期舉辦文化、體育活動,活躍基層殘疾人文化、體育活動。

  5.努力辦好省、市兩級殘疾人特殊藝術團,培養特殊藝術人才,展示殘疾人特殊藝術才華。組織好第七屆廣東省殘疾人藝術匯演和盲、聾、弱智學校學生藝術調演,積極參加第七屆全國殘疾人的藝術匯演和盲、聾、弱智學校學生藝術調演。

  6.發展殘奧、特奧和聾奧運動,組織動員各類殘疾人參加殘健融合、康復健身的體育活動;開展殘疾人體育科學研究;抓好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活動;有條件的體育院校、師范院校和各類體校要招收、培養一定數量的優秀殘疾人體育運動學員;充分考慮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適當增加相應的設施。

  7.加強殘疾人體育專業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現有體育設施,配備相應的運動器材和管理資源,滿足殘疾人體育的特殊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裁判員、分級員隊伍;做好省集訓隊的選拔、訓練和管理工作;認真解決殘疾人運動員就學就業和保險、獎勵等問題,把殘疾人運動員培訓納入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解除其后顧之憂。實行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化、專業化、年青化,鼓勵為國爭光、為省爭光。

  8.籌辦好第五、六屆廣東省殘疾人運動會,積極備戰第七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和第四、五屆全國特奧運動會等重大體育賽事,爭取優異成績。廣泛動員社會,進一步增強社會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六)社會環境。

  大力宣傳現代文明社會的殘疾人觀,倡導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營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環境,是發展殘疾人事業的重要條件。

  任務指標:

  ——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大力營造全社會關愛殘疾人的人道主義輿論氛圍。

  ——加大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宣傳力度,健全殘疾人事業宣傳網絡。

  ——在公眾傳播媒體中積極推進“字幕工程”;辦好手語新聞節目和殘疾人專題節目。

  ——宣傳優秀殘疾人、先進殘疾人工作者和扶殘助殘的先進典型,激勵殘疾人自強和殘疾人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培育社會助殘意識。

  主要措施:

  1.宣傳和教育等部門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對反映殘疾人生活、宣傳殘疾人事業的報道;在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中,增加人道主義、自強與助殘等內容,營造關愛他人、扶助弱者的良好社會環境。

  2.各地級以上電視臺開辦手語類節目,縣級以上廣播電臺普遍開設殘疾人專題節目,積極推進影視作品加配字幕。

  3.加強廣東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的建設,廣泛動員公共媒體宣傳殘疾人事業的成就和優秀殘疾人、殘疾人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宣傳社會各界扶殘助殘取得的成效。

  4.繼續組織好“全國助殘日”活動,廣泛開展“志愿者助殘”、“紅領巾助殘”、“文化助殘”、“科技助殘”、“法律助殘”等多種形式的扶殘助殘活動;舉辦好“國際殘疾人日”活動。

  5.通過大力宣傳“全國自強模范”、“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殘疾人之家”、“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和“全國殘聯系統先進工作者”的典型事跡,激勵廣大殘疾人自強自立,鼓勵更多的單位和個人關心、幫助殘疾人。

  6.繼續組織好廣東省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作品的評選工作,積極推薦優秀作品參加全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的評選工作。

  (七)維權。

  依法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是殘疾人工作的主題。

  任務指標:

  ——建立健全殘疾人維權工作機制,采取有力措施,使殘疾人權益保障狀況進一步得到改善。

  ——加強殘疾人事業法制建設,適時修訂完善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法規、規章和政策,加大執法和法制宣傳力度,建立殘疾人法律援助機制。

  ——各地、各有關部門針對殘疾人權益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研究制訂相關政策,維護殘疾人權益,同時加大對侵害殘疾人合法權益的重大惡性案件的查處力度。

  ——全面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廣東省設市的城市積極開展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初步形成廣東省城市無障礙化的基本格局。

  主要措施:

  1.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在制訂政策時,充分考慮殘疾人的特殊性,對殘疾人的權益保障給予特別重視,重點解決殘疾人面臨的突出困難與問題,維護和保障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權益。

  2.進一步完善殘疾人法規、規章和政策體系,適時修訂《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辦法》和《廣東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加快制訂《廣東省扶助殘疾人優惠規定》和《廣東省學齡前殘疾兒童義務康復條例》;各地要適時修訂完善本地區的殘疾人優惠政策和扶助規定。

  3.各地加強對殘疾人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制訂計劃,在全社會倡導尊重、理解、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氛圍,提高廣大殘疾人的法律意識,增強殘疾人法律工作者的維權能力。

  4.認真實施維護殘疾人權益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及相關法規、規章和政策執行情況的檢查工作,依法維護殘疾人權益。

  5.各級殘聯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各級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的協調溝通,建立維權互動機制,幫助經濟困難的殘疾人獲得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幫助殘疾人獲得優質法律服務。

  6.對因企業轉制、國家征用土地、城市拆遷等造成殘疾人利益受損、生活困難等問題,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制訂相關政策,維護殘疾人權益。同時,不斷加大對重大、典型侵害殘疾人合法權益案件的查處力度。

  7.暢通殘疾人信訪渠道,加強殘疾人信訪工作,充分發揮殘疾人維權示范崗的作用,聽取殘疾人意見,了解殘疾人需求,幫助解決殘疾人困難。

  8.嚴格執行關于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規定和無障礙設施設計規范,加快無障礙設施建設,對城市既有道路、建筑物抓緊進行無障礙改造,加大對已建無障礙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力度,加強宣傳。廣東省設市的城市全面啟動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

  9.積極推動信息交流無障礙化建設,采取盲文、手語、字幕、特殊通信設備等輔助技術或替代技術,為殘疾人無障礙地接受和傳播信息、交流、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八)信息化建設。

  加強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建設是國家政務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要求,是實現殘疾人事業現代化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任務指標:

  ——建立健全基層信息化工作管理體系。

  ——充分利用廣東省電子政務網絡平臺,構建覆蓋廣東省的殘聯電子政務應用系統。

  ——整合殘疾人事業數據庫,逐步建立和完善廣東省殘聯綜合業務數據管理系統。

  ——整合殘疾人事業信息資源,建立廣東省殘聯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統計管理和基層臺賬建設。

  ——推廣信息無障礙化技術與應用。

  主要措施:

  1.以省級殘聯信息化專業機構為骨干,以各地殘聯為基礎,加強信息化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層殘聯信息化工作組織體系。

  2.在“十五”計劃的網絡建設基礎上,充分利用廣東省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和互聯網等現有資源,連接殘聯系統現有辦公局域網,建立廣東省殘聯系統辦公自動化網絡,實現業務數據、政務信息的網上傳輸。

  3.在現有業務數據庫基礎上進行數據整合,根據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需要,建立統一的殘聯系統業務數據管理系統,并逐步加以完善。

  4.建立省殘聯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充分開發利用殘聯系統內部信息資源,實現殘疾人事業信息資源共享,為領導決策和日常業務工作提供服務。

  5.進一步推動殘聯系統公眾信息網建設,各地級以上市殘聯全面完成殘聯公眾信息網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殘聯公眾信息網。擴大信息內容,積極開展網上服務,加大宣傳力度。

  6.優化完善殘疾人事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統計制度管理,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加強統計臺賬建設,進一步推廣統計數據電子化,提高統計業務數據的應用服務。

  7.推廣信息無障礙技術規范的應用,建立信息無障礙交流平臺。

  8.加強信息管理隊伍建設,開展多層次技術培訓。

  (九)殘疾人組織建設。

  加強殘疾人組織建設,是做好殘疾人工作的重要組織保障。殘疾人組織要切實履行“代表、服務、管理”職能,進一步發展殘疾人事業;培養、造就恪守“人道、廉潔、服務、奉獻”的殘疾人工作者隊伍。

  任務指標:

  ——以健全和完善基層殘疾人組織為重點,進一步夯實組織基礎,履行職能,增強服務能力。

  ——以加強殘疾人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為核心,提高殘疾人工作者綜合素質。加大培養、選拔優秀殘疾人干部的力度,密切與殘疾人血肉聯系。

  ——進一步發揮社團、協會作用,團結、教育殘疾人,激勵自強精神,提高自身素質,平等參與社會生活。

  ——進一步加強志愿者助殘工作,提高助殘服務質量。

  ——加強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

  主要措施:

  1.各地殘聯按照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關于加強基層殘聯建設的決定》(殘工委〔1998〕1號)和《進一步加強基層殘疾人組織建設的意見》(殘工委〔2005〕4號)的要求,完善機構、健全機制、加強力量、提高效能。建立健全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的殘疾人組織,形成完整的殘疾人工作組織體系。

  2.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殘疾人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試行)》和“十一五”全國殘聯系統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制定“十一五”廣東省殘聯系統干部培訓規劃,加強殘聯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提高殘疾人工作者職業道德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大縣級以上殘聯殘疾人干部配備工作力度,增強殘聯的代表性;建立殘疾人干部教育培訓長效機制,逐步使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

  3.進一步發揮社團、協會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圍繞殘疾人事業發展大局開展適合殘疾人特點的各項活動,推進殘疾人素質教育,代表殘疾人利益,反映殘疾人需求,貼近殘疾人實際,充分發揮其“代表、服務、維權”的職能。

  4.廣泛開展志愿者助殘活動,充分發揮廣東省助殘志愿者服務總隊的協調、指導作用,深入實施“百萬青年志愿者行動”,組織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為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志愿服務。

  5.認真做好廣東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工作,做好殘疾人證的核發和管理工作,完成廣東省殘疾人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工作。

  6.加強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要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功能,為殘疾人康復訓練、職業培訓、就業指導和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服務。

  殘疾人事業是文明、進步、崇高的事業,是人權保障事業的重要內容。加快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廣東的本質要求,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省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將組織相關部門制訂配套實施方案。各級政府要以高度的責任感,關心、支持殘疾人事業,采取強有力措施,完成本綱要規定的任務。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