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7-00009 分類: 綜合政務、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7-03-12
名稱: 關于印發2007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通知
文號: 粵府〔2007〕26號 發布日期: 2007-03-12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印發2007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7-03-12  瀏覽次數:-
粵府〔2007〕26號

━━━━━━━━━━━━━━━━━━━━━━━━━━━

關于印發2007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2007年省政府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三月十二日

2007年省政府工作要點

  根據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九屆九次、十次全會的部署,為完成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各項任務,今年省政府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認真解決民生問題,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大進展和成效。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進自主創新

  (一)建立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在有一定規模和研發能力的企業建立3-4家研究院。推進適應支柱產業發展需要的科研院所、專業鎮技術中心和公共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全面落實與教育部的合作協議,投入2億元專項資金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選擇有實力的企業、研究院、工程中心與“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部屬高校、省重點高校共建技術創新平臺或建立技術戰略聯盟。建設一批產學研結合示范市(區)、成果轉化基地,鼓勵企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工業設計”與“工業分包”專項行動,實施省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計劃,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中介機構。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一批具有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自主創新的區域與國際合作。(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經貿委、教育廳、人事廳負責)

  (二)著力推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建立引進重大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統籌協調機制。鼓勵重點企業與重點區域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展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組織實施十大自主創新關鍵技術專項,加強先進制造、數字家電、新能源與節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重大專項的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擴大粵港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招投標的規模和領域,逐步展開粵澳、泛珠三角聯合科技攻關和招投標工作。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組織中小企業申報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抓好創新型企業試點。(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信息產業廳負責)

  (三)深入實施名牌帶動、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抓好名牌產品的培育,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擴大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振興“廣東老字號”,培育一批服務業品牌。制訂實施《廣東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推進版權興業工程和專利技術實施計劃,制訂實施《廣東區域知識產權發展計劃》。認定2-3個省知識產權優勢區域和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示范企業。力爭完成30項以上省級標準的制訂,爭取更多的“廣東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建設40個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經貿委、科技廳、質監局、知識產權局、農業廳、工商局、海洋漁業局負責)

  (四)積極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組織實施《廣東省產業技術自主創新“十一五”專項規劃》。引導和鼓勵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自主創新,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的作用,引導全國知名科技專家和科技團隊幫助我省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深入實施“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創新人才計劃”、“院士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辦好“留交會”和“高交會”。設立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廣泛開展群眾性發明創造和科普活動,精心組織“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建設和認定一批科普基地。(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經貿委、教育廳、人事廳負責)

  二、加大“三農”工作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保護基本農田。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及種糧、農機、良種補貼,穩定糧食生產。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擴大“一鄉一品”覆蓋面。繼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轉化水平高、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加工龍頭企業和企業群。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法管理,建設一批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單位。繼續辦好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12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完善農產品質檢體系,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推行農產品包裝標識管理制度。加強動植物防疫工作,重點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紅火蟻。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木種植業,抓好速生豐產林的規劃建設。(省農業廳、國土資源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質監局、物價局、林業局負責)

  (六)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加強國家、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聯系點建設。抓好村莊規劃編制,積極創建生態文明村,加快農村“五改”步伐。推進沼氣示范村(場)和大中型養殖場沼氣示范工程建設。加強農田水利灌溉、漁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標準化農田。實施“沃土工程”,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行動,提高耕地地力和產出率。建設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推進網絡進村、應用入戶。大力推進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繼續實施“千間敬老福星工程”,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機構的管理服務水平。做好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認真落實《廣東省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方案》,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盡快確定后期扶持方式。堅持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財政廳、建設廳、民政廳、信息產業廳、海洋漁業局、廣電局負責)

  (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減負增收。扎實做好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逐步將農村財務公開、民主管理的范圍擴大到村屬企業、事業單位。強化農村審計監督,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規范化管理。啟動村(居)民自治組織和股份合作經濟聯社機構、人員、職能與資產財務四分開試點。依法規范農村土地承包與流轉。全面落實農民減負“四項制度”,穩定和完善支農惠農價費政策,加強對涉農收費和對農民補貼補償款項的監管,完善農民負擔監測網點。(省農業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審計廳、民政廳、人事廳、物價局、國土資源廳負責)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八)促進產業高級化、適度重型化。實施《廣東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四大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努力開拓環保、新能源與節能、納米技術、海洋資源開發等高新技術領域。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對現有工業設備的技術改造力度。以家電產業為突破口,引導工業產業向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全過程延伸。提升珠三角家電制造業基地發展水平。加快汽車、鋼鐵、石化、造船、裝備制造等產業基地建設,做強配套產業,重點推動廣州汽車產業基地、湛江鋼鐵基地、大亞灣石化區、銀洲湖紙業基地、廣州造船基地和南沙重型機械裝備基地的建設。實施液晶平板顯示器技術創新項目,促進形成研發、制造、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群。推進數字電視產業化工作和數字家庭行動計劃,加快形成數字家庭產業鏈。實施Linux軟件推進計劃,加快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產業化。培育發展軟件、動漫等創意產業。加快信息技術普及應用,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信息產業廳、文化廳、廣電局負責)

  (九)做大做強集群經濟。科學規劃產業集群發展。省市共建一批區域支柱產業基地。支持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推動中小企業與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等重大產業項目有效對接,促進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建設技術創新、信用擔保、質量檢驗檢測、信息服務、人員培訓、產品交易與物流配送等六大公共平臺,辦好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和電子信息、軟件、生物等國家特色產業基地。繼續抓好高新區的升級、擴區工作。加快推進專業鎮與高校技術創新對接工程,建設創新示范專業鎮。繼續與相鄰省區共建具有技術、產業特色和優勢的國家或省級星火技術產業帶。(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信息產業廳、建設廳負責)

  (十)促進服務業大發展。大力發展金融、物流、會展、中介等生產服務業,壯大旅游、信息、批發零售等優勢服務業。引導中心城市和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大力發展服務業,支持有條件的市列入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推進流通企業組織形式、流通技術、流通機制、品牌“四項創新”。通過重點扶持37家省流通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內外貿一體化、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流通領域大企業大集團。鼓勵社區商業發展。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優化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信息產業廳、旅游局、金融辦負責)

  四、抓好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集約用地

  (十一)大力推進節能增效。修訂《廣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完善單位生產總值、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指標體系,實施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目標責任制,加強對節能降耗工作的考核。制訂《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辦法》,加強對投資項目的節能措施審查。狠抓高耗能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節能工作的跟蹤、指導和監督,推動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26家企業完成節能目標,抓好省重點耗能企業“雙千節能行動”。制訂實施鋼鐵、石化、建材、造紙等高耗能產業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實施綠色照明、高低壓變頻等十大領域的節能重大項目,組織開發能源節約、梯級利用和替代技術等“綠色技術”,促進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循環經濟立法進程,出臺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穩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落后生產能力。大力推廣節肥、節水、節種、節藥的農業生產技術。(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建設廳、交通廳、水利廳、農業廳、環保局負責)

  (十二)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落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責任,完善政府環保實績考核責任追究制度。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2%以上。繼續深入實施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整治兩大工程。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以及電廠脫硫工程、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省環境監控中心和廣州、深圳、汕頭、韶關、茂名五大區域監控中心。建設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健全環境突發性事件應急機制。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積極推進重點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開展環保示范創建活動,加強環城綠帶的規劃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農業環境保護,遏制農業面源污染,重點加強大中型畜牧養殖場廢水污染的治理。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向山區和農村轉移。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組織實施《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并制訂我省的實施方案。做好流行性水生生物疫情、外來水生生物防控。全面推進林業生態省建設,加快實施林分改造、自然保護區、沿海防護林及紅樹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強化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保護管理。(省環保局、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建設廳、國土資源廳、海洋漁業局、林業局負責)

  (十三)推行節約集約用地。執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扎實推進省部合作國土規劃編制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抓緊編制實施《廣東省城鎮體系規劃》。全面實行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建立健全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統一公布制度。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的原則,研究制定土地利用和收益調節辦法。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不減少。加強城鄉規劃效能監察,貫徹落實《廣東省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條例》。(省國土資源廳、發展改革委、物價局、建設廳負責)

  五、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質量

  (十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一般貿易。加快建立自主出口品牌產品數據庫及政策促進、評價認定、宣傳推廣和海外保護體系。擴大服務貿易出口。提高傳統大宗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引導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民營企業擴大出口。大力開拓俄羅斯、印度、非洲、南美和中東等新市場。充分利用廣交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和我省貿易順差較大的優勢,增加能源資源、原材料、先進技術、設備等進口。做好入世后過渡期地方綜合性應對工作。加強對反傾銷等國際貿易壁壘的應對指導和服務。(省外經貿廳負責)

  (十五)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辦好海外大型招商經貿活動。做好跨國公司的重點項目對接、引進工作。加強工業九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業和環境保護等產業的招商引資。推進各類經濟園區和東西兩翼及山區擴大吸收外資。積極承接跨國公司服務業外包,支持有條件的市列入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辦好馬來西亞、日本招商會和2007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旅游局、外辦負責)

  (十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家用電器、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優勢行業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建立生產加工基地、境外產業園區和研發中心。加強與有關國家在煤炭、礦產、石油等領域的資源開發合作。鼓勵企業到海外承攬電力、交通、電信、建筑等基礎設施項目,帶動技術、成套設備、大型裝備出口。指導并督促在尼日利亞建設“廣東經濟貿易合作區”。(省外經貿廳、發展改革委、外辦、僑辦負責)

  六、加快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

  (十七)保持投資穩定增長。落實國家關于信貸、土地和市場準入等宏觀調控政策,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投資,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對重大產業、能源交通、防災減災、現代服務業、基礎教育、科學研究、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和公共文化等領域的投資,采取積極措施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發揮社會資金對投資的推動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外經貿廳、國土資源廳、財政廳負責)

  (十八)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十大工程,全年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59項,年度計劃投資1150億元。安排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73項。加快武廣客運專線廣東段、廣珠城際軌道交通、廣深港客運專線、黎湛鐵路河唇至湛江復線、洛湛鐵路岑溪至茂名段、廈深鐵路廣東段、廣珠鐵路等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按計劃進度實施。繼續推進廣賀、廣梧、廣深沿江、廣珠西線、廣肇二期、潮揭等高速公路工程。加快建設廣州港南沙二期工程、深圳港、湛江港寶滿集裝箱一期工程等項目,力爭完成崖門出海航道和勞龍虎水道等工程項目的主體工程。加快汕頭海門電廠建設,建成汕尾電廠1號和2號機組、惠來電廠1號和2號機組等一批骨干電源項目。積極推進惠東平海電廠、珠海LNG等項目前期工作。做好小火電機組“上大壓小”關停工作。抓好全省熱電聯產規劃。推進核電建設,爭取國家將我省核電建設規模納入國家核電規劃,推進陽江核電站、臺山腰古核電站前期工作。繼續加強電網建設,落實電源項目配套送出工程,著力解決電網“卡脖子”問題。加快中海石化(惠州)1200萬噸煉油、廣州汽車擴建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動中科合資煉油項目、粵東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理示范中心、惠州梅湖水質凈化中心二期工程和珠江電廠1-4號機組煙氣脫硫工程等環保項目。加強北江大堤加固達標、潮州水利樞紐等重點工程的后期建設工作,加快推進興寧合水水庫工程,做好樂昌峽、清遠水利樞紐等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土地、產業和區域政策的協調配合,確保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的監督管理,降低工程造價,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建設廳、國土資源廳、交通廳、水利廳、環保局、財政廳、科技廳負責)

  (十九)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積極推動住房結構調整,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應。大力推進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有步驟地解決低收入群眾住房問題。開展房地產市場專項整治,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交易和價格秩序。促進房地產二手交易、中介、評估、物業管理的發展,健全房地產市場服務體系。完善我省住房貨幣分配等房改政策。加快住房公積金監管系統建設,確保住房公積金安全。(省建設廳、國土資源廳、財政廳、物價局負責)

  七、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深化區域合作與發展

  (二十)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扶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龍頭企業,帶動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加快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產業結構。落實城鄉規劃“省管到縣、市管到鎮、縣管到村”的要求,編制縣(市)城鎮體系規劃,加強縣城、中心鎮和專業鎮建設。完善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的配套政策和激勵型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推進鎮(鄉)財政和村級財務管理方式改革。改革省專項補助項目配套資金管理制度,切實減輕縣(市)財政負擔。(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財政廳、建設廳、科技廳負責)

  (二十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繼續放寬民營資本的投資領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健全信用擔保體系,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投資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辦好第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工商局、金融辦負責)

  (二十二)加快山區發展步伐。實施《廣東省東西北振興計劃》,加快山區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開發區發展,擴大山區吸收外資。按照適度發展、集中開發和嚴格保護環境的原則,推進山區工業化。繼續抓好文化、旅游等扶貧工作。實施山區淡水漁業發展帶動戰略,加快發展山區淡水養殖業。落實第四屆“山洽會”簽約項目。建立產業轉移對口幫扶機制,推進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交通廳、外經貿廳、農業廳、文化廳、旅游局、海洋漁業局負責)

  (二十三)推動東西兩翼跨越式發展。落實促進粵東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粵東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快東西兩翼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產業發展和重大項目規劃,加快粵東石化帶和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粵西臨港工業、石化產業和物流業。辦好第一屆僑博會。推進東西兩翼吸收外資和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推動紡織服裝、五金、陶瓷、食品飲料等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優質效益農業、資源加工業和海洋產業。加快建設現代漁港經濟區。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和休閑漁業。(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財政廳、外經貿廳、交通廳、農業廳、旅游局、海洋漁業局、僑辦負責)

  (二十四)提升珠三角發展水平。實施《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完善區域協調機制。加快高速公路、鐵路和珠三角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積極發展內河航運,加快形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開展珠三角區域綠地和重要區域性交通廊道的劃定及保護工作。推動珠三角產業要素集聚,重點發展技術、資本、人才密集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強化廣州、深圳的龍頭帶動作用。(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交通廳、建設廳、科技廳負責)

  (二十五)深入推進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開展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吸引港澳服務業企業加快進入我省。促進RFID技術在粵港物流和交通方面的應用。推動廣東粵通卡、廣州羊城通、深圳通與香港智能交通系統互聯互通。繼續推進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確保深港西部通道上半年建成通車。聯合港澳推介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籌備好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十次會議和2007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推進粵臺經貿、文化、科技等合作。加快構建泛珠三角區域公平、開放的市場體系,清理、廢止涉及貿易封鎖和地方保護的制度與規定。加快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的規劃和建設。支持、配合湖南省做好第四屆泛珠論壇和經貿洽談會的籌備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交通廳、文化廳、科技廳、外經貿廳、建設廳、教育廳、信息產業廳、港澳辦、工商局負責)

  八、繼續深化各項改革

  (二十六)創新行政管理體制。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快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出臺實施《廣東省行政審批管理監督辦法》,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加強后續監管。完善企業投資、外商投資、境外投資等項目的核準制和備案制。制訂《廣東省政府投資管理辦法》,加快推行政府投資省屬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工作。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完善糧食、食用鹽、食品藥品、價格等行政執法系統。理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體制。(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監察廳、信息產業廳、人事廳、建設廳、交通廳、法制辦、物價局、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二十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聚,做好省屬興業投資公司、絲綢紡織集團、礦業集團等企業的重組工作。推進部分優質國有企業引進高品位戰略合作伙伴,加快省屬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進程。支持優質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和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初步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國有資產收益收繳制度。強化國有企業薪酬分配管理和經營風險控制,選擇若干家企業開展增量獎股試點。規范國有產權轉讓,加快推進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的組建和暢順運轉,促進企業國有產權有序流動。推進省屬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辦社會職能,減輕企業負擔。(省國資委、財政廳、審計廳負責)

  (二十八)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金融機構自愿交易的平等競爭環境,鼓勵金融創新,拓寬資金運用空間。鼓勵和吸引境內外著名金融企業來粵建立總部或分支機構。以實現票據兌付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重點,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抓緊推動農村社區金融機構和小額信貸組織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停業整頓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及信托公司退出市場。繼續推進地方商業銀行和保險業改革,著力推動廣州、珠海市商業銀行改革重組。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加快構建農業保險體系。探索民間金融發展模式,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繼續做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和清欠工作。大力推動優質企業發行上市。繼續推進證券公司綜合治理,提高證券經營服務機構規范化運作水平。(省金融辦、財政廳負責)

  (二十九)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資本、技術、土地、產權、人才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商業欺詐、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治理商業賄賂。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落實市場監管責任追究考核評價機制。完善藥品質量監管和市場監管長效機制,強化對醫療機構用藥、用械的監管,完善農村藥品監督網和供應網。推進水、電、氣、環境等資源能源環境產品的價格改革,完善醫藥、教育、交通運輸和支農惠農的價費政策,加強群眾反映強烈的價格熱點難點問題整治。整頓和規范礦業資源開發秩序。積極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加強對壟斷行業價格和收入分配的監管。研究制訂信用體系建設管理辦法和信用標準體系,強化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發展和規范各類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省經貿委、民政廳、國土資源廳、公安廳、監察廳、金融辦、打私辦、物價局、工商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九、依法治稅理財

  (三十)嚴格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征管。突出抓好重點地區、重點稅種、重點行業和重點稅源戶的稅收征管。堅持財稅部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深化預算執行分析,建立健全財稅收入增長監測分析機制。進一步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促進各地收入均衡增長。依法依規強化非稅收入收繳和管理。加強企業國有資產收益收繳管理。加強稅務信息化建設,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效能。(省財政廳、地稅局負責)

  (三十一)優化支出結構,強化支出管理。加大對“三農”、教育、文化、就業、社會保障、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的投入。按照整合財力促發展、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著重保障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建設,支持自主創新、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山區和東西兩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柱產業發展。提高預算規范性和透明度,嚴格執行支出預算和財政投資計劃,嚴禁擅自調整、改變預算用途,控制各項預算追加。(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十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繼續推進部門預算改革。逐步實現全省所有縣級以上單位和垂直管理單位納入國庫集中收付。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加強政府投資項目采購管理。擴大省級財務核算集中監管試點范圍,建立健全省級財政資金垂直跟蹤監督工作系統。強化預算執行審計,開展效益審計,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制。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加強和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建立政府債務風險評價預警體系。(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審計廳負責)

  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

  (三十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圍繞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弘揚和實踐“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富民強省的共同追求。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重點扎實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繼續在全省中小學生和大學生中分別開展“傳承文明、培育新人”和“立志、修身、博學、報國”主題教育活動。以講文明、促和諧為主題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與和諧創建活動。在全省組織開展人文關懷活動,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省文化廳、教育廳、新聞出版局、廣電局負責)

  (三十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加強學前教育。適度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辦學規模。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結構調整、資源整合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抓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學校、縣級職教中心、實訓中心等三項建設工程。實施省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實踐工程,重點推進國家級、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精品專業和精品課程等項目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水平。提升高校科研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研究生創新培養計劃,推進高校科技產業規范化建設。規范發展民辦教育。建立健全困難學生助學貸款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獎學。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省教育廳、科技廳、勞動保障廳、人事廳、財政廳負責)

  (三十五)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第三批試點單位的改革工作。繼續實施“精品戰略”,打造一批體現嶺南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加快廣東科學中心、省博物館新館、中山圖書館改擴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重點文化工程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扶持東西兩翼地區文化建設工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配合做好開平碉樓申遺工作。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鼓勵引導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繼續辦好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等會展活動。 (省文化廳、科技廳負責)

  (三十六)加快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健全各類專項應急預案。加快縣級以上120醫療急救中心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做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積極推進鄉鎮衛生院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加強醫院管理和醫德醫風建設,治理醫療行業不正之風,營造和諧醫患關系。實行藥品網上限價競價陽光采購。做好全國醫藥價格管理體制改革廣東試點工作。積極推進中醫“名院名科”建設和“名醫”培養工程,推動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省衛生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物價局負責)

  (三十七)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嚴格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服務,扎實開展鄉鎮(街道)無政策外多孩出生和村(居)委會無政策外出生活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普及少生優生知識。(省人口計生委負責)

  (三十八)扎實做好體育、婦女兒童等各項工作。辦好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抓緊抓好備戰2008年奧運會、籌備2010年亞運會和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工作,加快建設亞運會省級場館。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逐步完善業余訓練網絡。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深入實施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和廣東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有效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快出臺《廣東省生育保險規定》。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盡快完成《廣東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省體育局、婦兒工委、民族宗教委、教育廳、勞動保障廳、法制辦負責)

  十一、大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十九)系統解決“一保五難”問題。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做到應保盡保,確保城鄉居民無饑寒。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落實省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政策。繼續實施“每村一個衛生站、一名醫生”建設計劃。按照公益性衛生事業單位核定編制,省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按每萬名戶籍人口配置10名醫務人員,按每名醫護人員每年12萬元標準補助鄉鎮衛生院事業經費。從今年秋季起免收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年底前全部消除農村中小學C、D級危房。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優先解決涉及1997萬人飲用水氟、砷超標和苦咸水問題。基本完成全省農村15萬戶貧困農戶危房改造任務。加快推進農村路、站、運協調發展,完成鎮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公里。(省農業廳、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衛生廳、交通廳、建設廳、水利廳負責)

  (四十)促進和擴大就業。全面落實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和各項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實施素質就業行動。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重點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貧困家庭等困難群體實現就業。推進全省勞動力市場信息共享。加強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建設,推進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技工教育發展,加快建設廣東省粵東技工學校。深入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農民工技能培訓、智力扶貧、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富民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五大工程。實行城鄉、省內外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辦法。加快建設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工傷康復中心和泛珠三角人力資源合作交流中心。(省勞動保障廳、農業廳、民政廳負責)

  (四十一)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力爭年底全省參加企業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到1680萬、1600萬、1250萬和1900萬人。強化社會保險費征繳,增強省級調劑能力,進一步完善和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確保基金安全。積極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全面實施新的養老金計發辦法。加快建立地方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動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工作。推進失業保險基金擴大支出范圍試點。推廣省內流通的社會保障卡制度。加快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珠三角地區加快推行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解決困難國有、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珠三角地區加快建設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與服務。(省勞動保障廳、農業廳負責)

  (四十二)加強農民工管理和服務。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建筑施工企業工資保證金制度,健全行政司法聯動打擊欠薪逃匿行為的長效機制,著力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和工資偏低問題。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積極解決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和工傷、醫療保險問題,研究出臺適應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加強勞動關系協調和勞動保護,完善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社會公開曝光制度。(省勞動保障廳、公安廳、司法廳負責)

  (四十三)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健全嚴打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對重點地區、行業的集中整治,解決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治安突出問題。開展社會面安全防范,推進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在鄉鎮(街道)建立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心,積極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強化社區群防群治。深入實施《信訪條例》,依法規范信訪秩序。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加強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推進戒毒康復中心試點和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省公安廳、安全廳、信訪局、民政廳、司法廳負責)

  (四十四)切實加強安全生產。落實政府和企業兩個主體的安全生產責任。以防范重特大事故為中心,繼續深化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等重點行業或領域的專項整治。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完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宣傳。 (省安全監管局、公安廳、交通廳、建設廳、海洋漁業局負責)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