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7-00029 分類: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意見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7-08-21
名稱: 關于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
文號: 粵府〔2007〕71號 發布日期: 2007-08-21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

發布日期:2007-08-21  瀏覽次數:-
粵府〔2007〕71號

━━━━━━━━━━━━━━━━━━━━━━━━━━━

關于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需要。今后幾年,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入科學軌道,建設和諧廣東的關鍵時期,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安全風險將交織并存,應急管理工作形勢依然嚴峻。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2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52號)精神,落實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粵府〔2006〕16號)要求,進一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ㄒ唬┲笇枷耄阂脏囆∑嚼碚摵汀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落實和完善應急預案為基礎,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為重點,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科學應對,充分依靠人民群眾和法制、科技,把應急管理水平作為檢驗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標準,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維護社會穩定,為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和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提供保障。

 ?。ǘ┕ぷ髂繕耍簭?007年起,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創一流,爭當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排頭兵?!笆晃濉逼陂g,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落實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領導責任制,加強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完善應急管理的政策法規,建設突發公共事件預警預報信息系統和專業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管理保障體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軍地結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規劃和“一案三制”建設

  以《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為統領,以“一案三制”為工作重點,不斷完善各類應急預案,著力進行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

  (一)編制、實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依據《“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加快編制并組織實施《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科學指導各項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在《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指導下,編制、完善本地區、本單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要做好各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統籌規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

  (二)深化應急預案體系建設。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按照粵府〔2006〕16號文的要求,抓緊編制修訂本地區、本行業和領域的各類預案。各基層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和完善本單位預案,明確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處置程序。力爭到2008年底,全省建立覆蓋各地區、各行業、各單位的預案體系,并做好各級、各類相關預案的銜接工作。要加強對預案的動態管理,不斷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是涉及多個地區和單位的預案,要通過開展聯合演練等方式,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三)加強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

  省人民政府是我省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關,省有關部門和各專項應急指揮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各自職責,具體負責相關類別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各專項應急指揮機構要強化職責,充分發揮在相關領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作用。省政府應急辦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補不足”的作用,為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當好參謀助手。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應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領導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要根據粵府〔2006〕16號文要求和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明確應急管理的指揮機構、辦事機構及其職責。要加強各地、各有關單位以及各級各類應急管理機構的協調聯動,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發公共事件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恢復重建及調查評估等機制建設。研究建立保險、社會捐贈等方面參與、支持應急管理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其在突發公共事件預防與處置等方面的作用。

  (四)完善應急管理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積極、主動做好《突發事件應對法》公布后的貫徹實施準備工作,抓緊研究制訂與《突發事件應對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進一步強化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要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進一步加強“一網五庫”建設

  “一網五庫”建設是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基礎,是衡量應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要把“一網五庫”建設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積極推進,動態管理。

  (一)加快應急管理工作聯絡網建設。

  無障礙聯通是提高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時效性的關鍵環節。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在2007年10月底前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工作網絡,并指定專人負責,實行動態管理,及時更新相關資料。

  (二)加快救援專業隊伍庫建設。

  救援專業隊伍是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主力軍,能否及時調遣,直接影響突發公共事件的成功處置。要深入調查、全面掌握各類救援專業隊伍的主管單位、分布情況、隊伍規模等,逐一建檔,適時組織綜合培訓和演練,確?!罢僦磥恚瑏碇軕?,戰之能勝”。

  (三)加快救援物資庫建設。

  要分類、逐一摸清救援物資的分布和儲備情況,掌握相關救援物資的生產能力,實現各類應急物資綜合信息動態管理和共享,確保應急物資發揮最大效應。

  (四)加快應急管理專家庫建設。

  堅持“行政專家”和“業內專家”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有利于成功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參照省政府建立應急管理專家庫、成立應急管理專家組的做法,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專家庫。

 ?。ㄎ澹┘涌鞈惫芾矸ㄒ帋旖ㄔO。

  按類別、分層次收集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及時、準確為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提供決策依據。

  (六)加快突發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庫建設。

  認真收集、整理2004年以來發生的與本地、本單位相關的較大、重大、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案例,為今后處置類似突發公共事件提供借鑒。每一案例要包括發生原因、采取措施、處置過程、主要經驗、存在問題、意見和建議等相關內容,必要時增加專家的意見。

  四、進一步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要做到預防與處置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實現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防范轉變,推進源頭管理工作,努力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早處置。

  (一)開展風險隱患普查和監控。

  開展風險隱患普查是預防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關鍵。各地、各有關單位要組織力量認真開展風險隱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區域、本行業和領域各類風險隱患情況,并做到邊查邊改,把整改工作貫穿于普查全過程;要建立分級、分類管理制度,落實綜合防范和處置措施,實行動態管理和監控,加強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對可能引發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隱患,要組織力量限期治理,特別是對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的高危企業,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達不到安全防護距離的企業,要依法采取停產、停業、搬遷等措施,盡快消除隱患。要加強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普查,認真做好預警報告和快速處置工作。各基層單位要經常開展風險隱患普查。加強對重點隱患,特別是洪澇、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地區和危險品倉庫、“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監管力度,落實監管人員責任,及時解決存在問題。

  (二)強化信息報告和預警工作。

  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事發地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工作的通知》(粵府辦〔2006〕71號)要求,及時、準確地向省人民政府報告。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報告工作制度,明確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對遲報、輕報、漏報甚至瞞報、謊報行為,要嚴格按照省委辦公廳、省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預防和處置群體性和突發公共事件責任追究辦法〉的通知》(粵辦發〔2006〕3號)要求,依法追究責任。在加強各地、各有關單位信息報告工作的同時,通過網絡查詢,建立社會公眾報告、舉報獎勵制度,聘請基層信息員等多種方式,不斷拓寬信息報告渠道。建設各級人民政府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系統,建立預警信息通報與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息、電話、宣傳車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三)積極開展應急管理培訓。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制訂應急管理培訓規劃和培訓大綱,明確培訓內容、標準和方式,充分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做好應急管理培訓工作,并加強培訓資質管理。要在各種招考和資格認證考試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內容。要積極開展對各地、各有關單位領導干部應急指揮和處置能力的培訓,并納入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培訓內容,爭取到2008年底完成縣級以上政府應急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輪訓。加強對各單位從業人員安全知識和操作規程培訓,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要強化培訓考核,對未按要求開展安全培訓的單位要責令其限期整改,達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員和職工一律不準上崗。各級應急管理機構要加強對應急管理培訓工作的組織和指導。

  (四)大力宣傳普及公共安全和應急防護知識。

  要加強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維護公共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傳各類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法規,全面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和技能,逐步推廣應急識別系統。通過建立網站、編寫應急宣傳手冊等途徑,全面普及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知識,及時發布有關信息,提高公眾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

  (五)促進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實。

  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各單位、各重點部位安全管理的監督檢查,嚴密防范各類安全事故;要加強監管監察隊伍建設,充實必要人員,完善監管手段。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職責分工,加強對本系統、本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監管監察,嚴格執行安全許可制度,經常性開展監督檢查,依法加大處罰力度;要提高監管效率,對事故多發的行業和領域進一步明確監管職責,實施聯合執法。上級主管部門和有關監察機構要把督促風險隱患整改情況作為衡量監管機構履行職責是否到位的重要內容,加大監督檢查和考核力度。各單位要切實落實安全管理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實安全防范措施。

  五、進一步加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建設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衡量政府執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面對繁重、艱巨的應急管理工作任務,加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建設十分重要和緊迫。

  (一)推進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現有專業信息與指揮系統基礎上,加快建設省、市兩級政府綜合應急平臺,爭取在2008年底前與國務院綜合應急平臺互通互聯,實現應急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健全信息綜合研判、指揮調度、輔助決策和總結評估等功能,形成完整、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信息與指揮協調體系。有條件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建設適用的應急平臺,與地級以上市應急平臺互通互聯。

  (二)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建立充分發揮解放軍、武警、公安、預備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各負其責、互為補充,企業專兼職救援隊伍和社會志愿者共同參與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各類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建立應急救援專家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逐步建立社會化的應急救援機制,大中型企業特別是高危行業企業要建立專職或者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并積極參與社會應急救援;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的辦法,加強對志愿者隊伍的招募、組織和培訓。

  (三)加強應急資源管理。

  建立省、市和基層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制度。在對現有各類應急資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應急處置所需物料、裝備、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資和緊急避難場所,以及運輸能力、通信能力、生產能力和有關技術、信息的儲備。加強對儲備物資的動態管理,加強檢查,保證及時補充和更新。建立重要物資監測網絡及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保障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規劃建設省重要物資儲備庫。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各市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形成以省級應急物資保障系統為樞紐,以市、縣兩級應急物資保障系統為支撐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在應急物資的生產和儲備方面的作用,實現社會儲備與專業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生產能力儲備與技術儲備相結合、政府采購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方式。加強應急管理基礎數據庫建設和對有關技術資料、歷史資料等的收集管理,實現資源共享,為妥善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

  (四)做好應急處置和善后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事發單位及直接受其影響的單位要根據預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開展先期處置工作,并按規定及時報告。各地、各有關單位要依照預案規定及時采取相關應急響應措施。按照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事發地人民政府負有統一組織領導應急處置工作的職責,要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調動有關救援隊伍和力量及時開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災害事件,及時做好為受影響群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對事故現場環境影響的評估工作。應急處置結束后,要及時組織恢復受影響地區正常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災后恢復重建要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堅持統一領導、科學規劃、加快實施的原則。健全社會捐助和對口支援等社會動員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重大災害應急救助和災后恢復重建。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時開展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紀處理責任人員,總結事故教訓,監督制訂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實。

  (五)抓好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

  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評估制度,研究制訂客觀、科學的評估方法。各地、各有關單位在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調查處理的同時,要對事件的處置及相關防范工作做出評估,并對年度應急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評估。要加強應急管理統計分析工作,完善分類分級標準,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及時、全面、準確地統計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起數、傷亡人數、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相關情況,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突發公共事件的統計信息實行月度、季度和年度報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統計系統快速應急機制,及時調查掌握突發公共事件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的影響并預測發展趨勢。

  六、進一步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

  加強基層應急管理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深入推進應急管理工作的關鍵所在。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必需依靠群眾、立足基層、夯實基礎、扎實推進,力爭通過兩年至三年時間,基本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初步形成“政府統籌協調、群眾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制。

  (一)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縣級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面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要成立領導機構及其辦事機構,配置專職人員開展應急管理工作。鄉級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和應對的組織實施工作,可根據實際情況,成立或明確領導機構、辦事機構,確定相關責任人員;其辦事機構可以在強化現有相關機構應急管理職能的基礎上組建,承擔日常應急管理的各項職責和任務。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將應急管理作為自治的重要內容,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人,做好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鶎訖C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是本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屬地政府的領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基層群眾在突發公共事件中要積極自救、互救,服從統一指揮。積極探索跨行政區域的單元化應急管理模式,完善相應的組織體系,明確相關責任。

  (二)基層單位主動參與應急管理工作。

  社區要針對群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發公共事件,制訂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經常性地開展應急知識宣傳,做到家喻戶曉;鄉村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加強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并充分發揮城鎮應急救援力量的輻射作用;學校要在加強校園安全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公共安全知識和應急防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師生公共安全意識;企業特別是高危行業企業要切實落實法定代表人負責制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做到有預案、有救援隊伍、有聯動機制、有善后措施。

  七、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措施

  因地制宜制訂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是確保應急管理工作順利推進的前提。要積極探索、及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進應急管理工作上新臺階。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根據粵府〔2006〕16號文要求,省財政部門通過建立完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大力支持應急管理工作。各級財政部門要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分級負擔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負擔的經費,設立應急管理專項資金,并納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建立健全省、市、企業、社會相結合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適應應急隊伍、裝備、交通、通信、物資儲備等方面建設與更新維護資金的要求。建立企業安全生產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強高危行業企業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

  (二)完善補償機制。

  進一步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相關資源征收、征用、調用、銷毀的補償機制,調動各方共同參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建立對受突發公共事件影響較大的行業、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補助或政策支持等機制,盡快消除突發公共事件帶來的各種影響,確保社會穩定。

  (三)落實經濟保障政策。

  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提前介入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處置和恢復重建等,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發揮防災防損作用,為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保險服務。建立應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開展捐贈。鼓勵通過投保商業保險,組織群眾參加互助保險,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提高公眾保障水平。

  (四)重視科技開發工作。

  落實《廣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廣東省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通過政府科技計劃、基金等,對應急管理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給予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科技攻關,不斷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加快科技開發,不斷提高監測、預警和預防、應急處置等技術裝備的科技水平,提高我省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研究、開發應急領域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大力開發公共安全技術和產品。對公共安全、應急處置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政府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重點企業,實現成套核心技術與重大裝備的突破,增強安全技術保障能力。

  (五)發揮區域合作與交流作用。

  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平臺,參照成立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做法,加強省(區、市)之間應急管理工作的交流和合作。積極探索建立粵港澳應急聯動機制。加強與有關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密切跟蹤研究國內外應急管理發展的動態和趨勢,開展重大項目的研究和開發。組織國際交流和學習培訓,學習、借鑒國內外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防范、處置和應急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全面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八、進一步加強領導和協調配合

  應急管理工作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調,加強配合,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關鍵,要多方聯動,共同營造全社會參與和支持應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

  (一)加強組織領導。

  根據粵府〔2006〕16號文要求,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并強化應急管理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進一步加強各級、各類應急機構建設,強化其職能。各級政府要編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實施規劃相關建設任務的責任主體,保障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目標的實現。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增強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線,加強組織指揮。要建立并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對有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行為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二)構建新型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需要緊緊依靠群眾,軍地結合,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要切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動員群眾、宣傳教育、社會監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視培育和發展社會應急管理中介組織。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資金、物資捐贈和技術支持。積極開展基層公共安全創建活動,樹立一批應急管理工作先進典型,表彰獎勵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和諧局面。

  (三)深化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

  要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輿論引導和輿情分析工作,加強對相關信息的核實、審查和管理,為積極穩妥地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堅持及時準確、主動引導的原則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完善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輿情收集和分析機制,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信息發布、新聞報道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歸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組織信息發布工作,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主要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要加強正面宣傳,挖掘在應急管理工作中涌現的好人好事,并加以報道,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