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08年1月17日在廣東省第十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廣東省省長 黃華華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自2003年1月至本次大會屆滿。五年來,省政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其歷次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目標,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深入推進改革開放,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項工程”和“十項民心工程”,戰勝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多次特大洪災等困難和挑戰,推動經濟社會初步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五”計劃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實施進展良好。2007年,全省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五年奮斗目標和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2007年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五年來,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方式加快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長、高效益轉變。
——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全省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350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4.5%,2007年比上年增長14.5%,占全國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經濟總量繼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過臺灣。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由2800億元增加到775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1201億元增加到2785億元,按可比口徑年均分別增長21.4%和19.5%,2007年分別比上年增長34.7%和28.0%.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4倍。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年均上漲2.3%,保持在相對合理水平。消費與投資趨于協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598億元,年均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580億元,年均增長19.3%,保持投資增幅低于而經濟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態勢。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布局和結構日趨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產業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由2002年的4700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萬億元,電子信息和家電產業升級加快。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39∶61,九大產業主導作用增強。以廣州汽車為龍頭的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產業和沿海石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轎車、煉油和乙烯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船舶、能源設備、數控機床等關鍵裝備制造取得新突破。中醫藥產業加快發展。專業鎮和產業集群優化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規模迅速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由6344億元增加到1.3萬億元。物流、金融、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旅游業蓬勃發展,旅游業總收入突破2400億元,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1/5強,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成效顯著。農業增加值達到1746億元,年均增長3.8%。
——自主創新成效突出。創新型廣東建設進展良好,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三。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與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推動產學研合作,2007年實施項目4100多項。與國家基金委共同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聯合基金,開展粵港聯合招標,在高端家電、生物醫藥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繼續居全國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05年起躍居全國第一。名牌帶動戰略成果豐碩,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分別由35個、118個、27件增加到299個、665個、108件,獲中國世界名牌產品4個,均居全國前列。技術標準戰略成效明顯,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準107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295項。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基本形成。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跨越。五年共安排重點項目292項,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197項,累計完成投資5835億元,促進交通通信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升,能源電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高速公路總里程達3520公里,比2002年增加近1倍,所有地級以上市通高速公路,與陸路相連省區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4小時經濟生活圈。開工建設武廣客運專線廣東段等10個鐵路項目,總里程超過1000公里。珠江三角洲千噸級骨干航道網加快建設,全省港口體系布局逐步完善。新增成品油運輸管道1250公里。發電裝機容量達5932萬千瓦,比2002年凈增2344萬千瓦,完成電網投資907億元。通信網絡規模和用戶增長迅猛。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進展順利。
——綠色廣東建設成效明顯。節能減排扎實推進,2006年單位GDP和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別居全國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繼續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近兩年持續下降。全省及珠三角環保規劃全面實施,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整治工程有效推進,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預計分別達50%和60%。全省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21個地級以上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庫水質良好。節約集約用地成效明顯,五年平均每新增億元生產總值新增建設用地預計比上五年下降60%.林業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森林覆蓋率達55.9%,城鄉環境景觀改善。韶關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巖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糧食生產在連年受災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現代農業、效益農業和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首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人居環境改善。全面取消農業稅,大力清理涉農收費,農民負擔大幅減輕。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投資和消費增幅呈現高于城鎮的好勢頭。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山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近年來67個縣(市)和山區5市的生產總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東西兩翼發展提速。民族地區發展加快。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成效顯著,環珠三角產業轉移帶初步形成。珠三角產業優化升級,整體實力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