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5-00120 分類: 綜合政務、通報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05-03-10
名稱: 關于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貫徹落實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情況通報
文號: 粵府辦〔2005〕19號 發布日期: 2005-03-10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貫徹落實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情況通報

發布日期:2005-03-10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5〕19號

━━━━━━━━━━━━━━━━━━━━━━━━━━━




關于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貫徹落實

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情況通報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2004年,省直各有關單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一思想,扎實工作,緊緊圍繞年初省政府工作要點中提出的促進全省“五個協調發展”、實現“四個新突破”的要求,加快實施十件大事、十項重點工程和十項民心工程,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16040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2%、18.4%和10.4%,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的經濟總量預期目標。從督查情況來看,通過各部門的努力,2004年我省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環節得到加強,國民經濟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績,順利完成了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目標和任務。省政府主要領導專門批示,各部門、各直屬機構貫徹落實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點,態度堅定,措施扎實,工作到位,成效良好,應予充分肯定。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省政府重點工作進展順利,社會經濟發展上新臺階

  (一)縣域經濟發展加快,三農問題逐步解決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實施新的財政激勵政策,著手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和行政管理權限,調動了縣級政府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省67個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6.2億元,增長17.8%;一般預算收入92.83億元,增長16.05%。縣域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培育財源、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強了城鄉規劃的編制實施,開展村鎮建設試點,中心鎮輻射帶動能力增強,城鎮化進程加快。

  糧食生產形勢好轉。認真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狠抓糧食生產,在40年一遇大旱情況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初步扭轉了連續五年下滑的局面。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185萬畝,比上年增長0.6%,糧食總產量140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全省各級認定的農業龍頭企業達1083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50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戶均增收1926元。種植業結構優化,優質高效養殖業進一步發展,沿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取得成效。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農業科技推動作用增強,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切斷傳播途徑,防止了疫情向人傳播,抗擊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階段性勝利。農業機械化加速發展。農業標準化工作繼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強。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進展順利,珠江三角洲地區向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農村稅費改革有新進展。珠江三角洲7個地級以上市免征農業稅,其它地區農業稅稅率從6%降至3%。全省農民人均負擔減至6.77元,減負率93.67%。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教育收費等涉農收費為重點的監督檢查,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得到鞏固。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

  工業產業競爭力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取得實效。制訂全省工業九大產業發展規劃和提高工業產業競爭力的指導意見;修訂了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招標確定6大領域39項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12項重大裝備項目和重點領域技術創新項目。支柱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工業九大產業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業高1.4個百分點,占全省工業比重達71.2%。

  產業高級化、重型化趨勢明顯。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2220億元,增長30.1%,高于全省工業增速7.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664.64億元,占全省工業制成品出口額38.2%,位居全國第一。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邁出新步伐,省安排2.3億元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帶動社會投資50億元。重化、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石化、汽車等重型工業發展加快。重工業增速比輕工業增速高4.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比例達到43∶57。

  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提高。交通運輸、旅游業增長較快。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中高級批發市場、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勢頭良好。文化、教育、體育、保險、廣告、醫療保健、餐飲等服務業穩步發展。

  名牌帶動戰略成效突出。引導企業、社會共同參與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建立了執法機關與企業聯手保護商標專用權的新機制。全年新增中國名牌產品51個、中國馳名商標7件。

  (三)外經外貿快速發展,招商引資水平全面提高

  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357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0%,其中出口1915.6億美元,增長25.3%。對韓國、俄羅斯、南美、中東和非洲等新市場出口增長強勁。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值占全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

  “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全省大型國企和一批知名民企借助收購兼并、上市、股權置換等方式,不斷擴大對外投資。全省新批及增資境外投資項目194宗,協議投資11.88億美元,相當于過去25年協議投資總和的1/3。

  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0.1億美元,增長34%,居全國首位。外資大企業、大項目進入步伐加快,全省新批投資總額及凈增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554宗,合同利用外資金額66.9億美元。來自發達國家投資穩步增長。東西兩翼及山區逐步成為吸收外資的新亮點,現代服務業成為吸收外資的熱點行業。

  (四)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04年,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取得重要成效,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優化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合理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5983.27億元,增長19.9%。141項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855.8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19項重點項目建成投產。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得到保障。

  交通建設有重大突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16.5公里,提前一年順利實現全省所有地級以上市通高速公路。改建縣通鎮公路2539公里。完成鎮通農村公路硬底化改造6500公里。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港口建設取得新進展。編制完成廣東省內河航運2010年發展規劃,開工內河航道整治工程5項。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快速交通網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爭取鐵道部支持,部省將加快武廣客運專線等9條鐵路項目建設,建設里程2164公里。

  大型能源項目和電網建設全面展開。全年新增電力裝機容量352萬千瓦。18項重點電網建設工程建成投產,西電東送“十五”計劃500千伏輸電線路提前一年建成投產,西電東送通道能力達1088萬千瓦。廣東LNG接收站和廣州、深圳、佛山、東莞4市燃氣管網工程及主輸氣干線全面開工建設。陽江核電、珠海電廠一期3號和4號機組、潮州三百門電廠一期1號和2號機組、嶺澳核電站二期等項目已經國家批準建設。

  環保、水利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脫硫工程全面推進,沙角A電廠5號機組、深圳媽灣電廠5-6號機組脫硫工程完工,9家電廠17臺機組完成煙氣脫硫。珠江綜合整治、治污保潔工程全面開展。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增加到6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達519萬噸。潮州供水樞紐工程進展順利。珠江三角洲主要堤圍加固達標和珠江河口整治工程加緊建設。

  (五)三項改革繼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制加快。組建省、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新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國有企業改制穩步推進,企業產權多元化取得較大進展,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一批劣勢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進展順利。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推進,國有產權交易行為逐步規范,企業清產核資全面展開,資產經營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國有企業活力增強,效益提高。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進一步落實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其配套政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全省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分別達到196萬戶、389萬戶。注冊資金在1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288戶,比去年增加134戶。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141.8億元,同比增長24.0%。全省民營出口企業達27337家,出口總額187.8億美元,增長66.2%。民營科技企業加快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到75家,累計擔保金額151.8億元。成功舉辦首屆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

  機構改革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基本完成省和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縣(市)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啟動。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開展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財政、價格等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科技、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扎實推進。

  (六)區域合作與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省內不同區域初步呈現同步發展。山區經濟發展加速,五個山區市實現生產總值1275.59億元,增長150%,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6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個百分點。成功召開第三屆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山區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簽訂合作項目632個,合同總金額5474億元。東西兩翼臨港優勢逐步得到發揮,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海洋綜合開發向縱深推進。廣州、深圳中心城市經濟保持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對全省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大珠三角合作更加緊密。成功召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和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全面實施CEPA,制定了港澳18個服務行業進入廣東的投資便利化措施。放寬港澳個人來粵申請個體工商戶登記,全年全省共登記注冊港澳個體工商戶1358戶。港澳零售、物流等服務業進入廣東步伐加快,零關稅貨物順利通關。全年簽發個人赴港澳旅游申請簽注965萬個,持個人游簽注赴港澳人數906萬人次。聯合推介“大珠三角”成果豐碩,分別與香港、澳門聯合到英國和葡萄牙舉行經貿洽談會,簽訂了一批投資貿易合同。粵港、粵澳口岸合作取得重要進展,通關更加方便快捷。跨境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珠澳跨境工業區建設初見成效。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開局良好。與“9+2”各省區成功舉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基礎設施等十大合作領域和政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等合作機制,在科技、文化、旅游、交通、環保、外經貿、農業、信息化、水利、勞務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成功舉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共簽約2926億元,其中我省簽訂合作項目710個,合同總金額1630億元。

  與兄弟省(區、市)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組織經貿代表團赴廣西、湖南及東北三省開展經貿活動。共簽訂合作項目405個,合同總金額1233億元。援藏援疆、對口幫扶廣西和三峽庫區工作取得新成績。積極組織企業參加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簽訂了一批合作項目。

  (七)財稅收入穩步增長,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斷提高

  財稅收入征管工作得到加強。依法治稅理財,加強增收節支。全年來源于我省的財政收入完成3539.51億元,同比增長18.1%,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1416.87億元,增長16.1%。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852.59億元,比上年增長9.3%。

  科學界定財政支出范圍。新增財政資金支出繼續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傾斜,保障重點支出需要。

  財政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實施財政激勵性措施,深化部門預算改革。積極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行績效預算。加強和規范非稅收入管理,大力推進“收支兩條線”。

  (八)文化大省建設有實質性進展

  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組建起一批與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公共科技創新平臺。新建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9個。60項省級重點高新技術項目已全部開工,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新建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3家,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四個市被列入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全省專利申請量達52201件,增長20.9%。廣東科學中心建設進展順利。

  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省普通高校增加到94所,在校本、專科生72.69萬人,比去年增長23.6%;在校研究生3.7萬人,比去年增長32.7%。進駐廣州大學城高校9月1日順利開學。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落實,中小學布局日趨合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省安排專項資金3.55億元,改造第三批老區、山區小學1184所;安排專項資金3.85億元,解決農村103萬名困難家庭子女“讀書難”問題。普通高中招生人數達51萬人,比去年增長14.8%。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6萬人,比去年增長9%。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穩步發展。

  人才強省戰略全面實施。黨政人才、企業家、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南粵青年人才等“六大人才培養工程”順利推進。加快高層次、復合型、高技能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建立大珠三角區域人才資源網絡平臺,推進人才資源共享與合作。人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成功舉辦廣州留交會、深圳高交會,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來粵創業和服務,促進了人才的合理流動。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扎實推進。重組廣東省出版集團。組建了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星海演藝集團和珠江電影集團。與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主辦首屆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和首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舞劇《風雨紅棉》獲得全國第十一屆文華獎。基層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群眾文藝繁榮。文化市場不斷規范發展,網吧管理及打擊盜版和音像市場違法經營活動取得成效。

  衛生、體育和民族宗教等事業持續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明顯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提高,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中醫醫療水平有新提高。艾滋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入新階段。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婦幼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體育事業蒸蒸日上,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廣州申辦2010年亞運會獲得成功。競技體育取得顯著成績,我省體育健兒在雅典奧運會上7人獲得6枚金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協調發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進一步加強。

  (九)整規力度加大,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好轉

  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逐步規范。建成開通了企業信用信息網。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違法犯罪活動。食品藥品安全等專項整治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等專項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傳銷和變相傳銷、大規模走私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治理車輛超限超載運輸效果良好。房地產、汽車、電信市場價格秩序明顯好轉。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效明顯。全省開發區數量由499個減至102個,規劃用地面積從34萬公頃,核減至10.2萬公頃,減幅分別達80%和70%。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著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發揮政府的引導、規范、監督、服務作用,以建設電子政務為契機,逐步實現了工商、質監、銀行、稅務、統計等部門數據信息的公開化。加強企業信用建設,全省已開通了廣州、深圳、汕頭、惠州、潮州、揭陽、云浮等16個城市的企業信用信息網,可以向社會提供145萬家企業信用信息。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各類事故的數量、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等四項指標比上年全面下降,工礦企業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和其它特大事故明顯減少。

  (十)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社會治安穩定

  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就業、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5.4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5.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67.5萬人,就業局勢保持穩定。社會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全省參加企業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26萬人、1006萬人、1034萬人、1215萬人、377萬人,增長7.0%、5.4%、17.9%、8.5%、13.9%,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初步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調整和提高企業干部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省大部分地區企業離休人員養老金與機關離休費基本拉平。較好解決了困難企業軍轉干部的養老保險問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得到加強。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8元,增長10.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6元,增長7.7%,扭轉了持續多年緩慢增長的勢頭,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幅。農村飲水、全民安居等工程進展良好。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繼續對嚴重刑事犯罪保持高壓態勢,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加大,深入開展以打擊街頭犯罪為重點的嚴打整治行動,大中城市搶奪、搶劫案件下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堅持不懈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嚴密防范敵對勢力、敵對分子和恐怖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堅決打擊“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效維護了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

  著力排查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認真排查、調處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妥善處置了一批群體性事件。健全信訪工作網絡,突出抓好重點信訪問題、重要信訪案件和重點上訪人員的穩定工作,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貫徹和落實省政府重點工作的措施和做法

  (一)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密切關注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省政府領導隨時關注“三農”問題、外經貿、新型工業化、民營經濟、十項重點工程、十項民心工程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點工作,經常深入部門和基層調研,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抓住典型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然后采取強有力措施,推進省政府各項重點工作的順利實施。黃華華省長和其他副省長,非常關心省政府重點工作的進展情況,經常親臨重點工程和十項民心工程的建設第一線進行檢查和督促,并多次在督辦情況和督辦簽報上作重要批示,指導和督促重點工作的開展。鐘陽勝常務副省長為了確保重點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去年就指示省發展改革委召開了三次全省的重點項目工作會議,積極協調和溝通,指導重點項目的建設工作。

  (二)各部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好省政府重大決策的落實

  各部門緊緊圍繞省政府的工作要點,首先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責任,認真做好省政府重點工作和重大決策的立項分解工作。然后制定實施方案,做到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環環相扣,層層落實。各部門還根據全年的工作進展情況和形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思路,采取積極果斷措施,促進重點工作的順利開展。如為加快我省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確保2007年底前我省高速公路階段性建設任務如期完成,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職責分工的通知》。又如為了加快啟動重大的新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批準了一批重大項目,并按照“依法依規,特事特辦”的原則,創造有利條件,推進重大項目的實施。省財政廳積極落實“十項民心工程”、“十大工程”、農村稅費改革、文化大省、教育強省、扶持民營經濟、再就業工程、“03禁毒”工程及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等各項中心工作的資金,保證了重點支出的需要。

  (三)各方協調配合,形成推動省政府重點工作的強大合力

  各部門對省政府的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高度重視,在推進各項工作中,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形成合力。各有關單位積極做好協調服務工作,通過多商量、多協調、多溝通,有效避免互相扯皮和彼此推諉的現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重點工作的進度。如省經貿委加強經濟運行的調控,積極和電力、煤炭、石化、運輸等單位協調溝通,努力緩解煤、電、油、運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四)項目主管部門主動做好服務工作,加強項目的監督和管理

  省交通廳、水利廳和省環保局分別是交通項目、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和治污工程的主管單位,這些部門切實轉變觀念和工作作風,牢固樹立服務意識,主動做好各種審批、銜接和協調工作,建立重點項目審批快速通道,限時保質協助項目單位做好各項前期工作。同時,加強在建工程項目監管,特別是工程質量和資金的管理,確保項目建設廉潔高效。

  (五)加強督促檢查工作,把省政府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重大決策后,關鍵在于落實。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督查工作。為了建立督查工作的長效機制,加強對重大決策執行情況的檢查督促,省政府辦公廳設立了督辦處,負責綜合督促檢查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全省政府系統的督查網絡。各部門也非常重視督查工作,建立和健全督查機構,不斷完善規章制度,落實督查工作責任制,創新督查工作方式,提高督查工作效率,督查工作取得實效。如省國土資源廳在本系統下發了《廣東省國土資源系統督辦工作暫行辦法》,通過落實督查責任制,堅持責任到崗到人,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初步形成了多層次抓落實的督查體系。


  三、存在問題和建議

  對照《2004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要求,全省總體上完成了省政府去年初確定的目標和任務。但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明顯;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的資源約束問題比較突出,煤電油運緊張;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基礎仍不穩固;就業壓力加大;城鄉低收入居民的生產生活仍然困難等。此外,新建的省疾控中心、省博物館和中山圖書館改造等少數重點項目建設進展較慢。對于上述問題以及2005年的工作,省直有關部門和各級人民政府要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予以進一步重視,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做好相關工作。省府辦公廳將按照《省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和《關于印發2005年省政府工作要點的通知》(粵府〔2005〕13號)的要求,通過上門督辦、現場督辦和專項督查等方式,進一步加強督促檢查工作,確保省政府2005年工作目標的實現。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五年三月十日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