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府辦〔2005〕18號 |
━━━━━━━━━━━━━━━━━━━━━━━━━━━ |
轉發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席會議關于加強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加強珠三角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工作,促進我省旅游業的發展,推動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省政協組織調研組歷經半年時間,對我省珠三角地區實地考察、聽取有關部門意見后形成了調研報告,在此基礎上,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席會議提出了《關于〈加強珠三角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的建議》(下稱《建議》),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此《建議》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積極吸收有關建議,認真貫徹落實。
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主席會議關于《加強珠三角
(2004年12月30日) 近幾年,我省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多項經濟指標居全國首位,其中,旅游業總收入、旅游創匯等主要經濟指標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省政協第十八次主席會議認為,我省旅游業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關系到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和后勁。處理好旅游資源保護與利用開發的關系,進一步挖掘、整合珠三角旅游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我國加入WTO和實施CEPA及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機遇,開發珠三角旅游品牌,對促進旅游業的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對旅游資源保護的自覺性,樹立大旅游的觀念 首先,要進一步提高對保護旅游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發展旅游業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文化大省緊密結合起來,全面加快珠三角旅游業的發展,同時組織干部群眾認真學習貫徹《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規,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保護旅游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保護旅游資源的法制觀念和自覺性。各級政府應遵循保護第一、合理利用、適度開發的原則,嚴格貫徹實施有關法律法規,加強立法和對執法的檢查監督,堅決制止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扭轉目前一些地方在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使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工作走上法治軌道。 其次,要從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高度來認識我省旅游資源的利用開發。我省旅游資源豐富,條件優越。加快旅游資源的開發,發展旅游業,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拉動經濟增長;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提升本地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利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距;有利于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速城市現代化進程。 第三,要樹立大旅游的觀念和創世界名牌的雄心,對旅游業發展內涵的認識要有新的突破。過去,我們發展旅游往往局限在對景區景點的開發利用和賓館飯店的興建上,但從現代旅游的觀念來看,城建、重點工程、水電設施、街道商店、工廠學校、農田山林等等都可成為旅游產品,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亮點,我們要著眼大旅游,豐富其內涵(尤其是文化、思想內涵),拓展其外延,使當地個別極具發展潛力的資源開發成獨特的旅游產品,尤其珠三角應爭創一些世界級的旅游景點。 二、摸清家底,科學制定旅游發展規劃,加強部門規劃間的統籌和協調 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粵府〔2004〕49號)中提出,到2010年,將廣東建設成為輻射全國、在亞太地區有重要影響的具有國際水平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國出入境旅游的客流中心,使全省旅游業的總體規模、質量和效益、國際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珠三角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對實現這一目標起著決定的作用。 為此,建議省有關部門成立旅游資源專家委員會,對珠三角乃至全省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的調研摸查,摸清家底,建檔立案。對全省的旅游資源分門別類分析研究,作出科學的評估,設立資源等級結構體系與開發利用方向,并配套相應的市場目標評價體系和實施計劃,以利于具體項目開發時予以指導;旅游項目的開發立項與實施要按照保護第一、利用開發第二的原則,以保證旅游資源開發近期目標及遠景目標的實現 。在全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下,制訂珠三角旅游發展規劃,根據各地現有旅游資源的實際,制訂旅游發展指引,以便各地參照實施。 目前,發展改革、建設、文化、旅游等部門都在制訂各自的發展規劃,這需要省政府對不同部門之間的規劃進行統籌和協調,以解決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城市建設的矛盾,促進旅游開發和城市建設目標的協調一致。 三、分類指導,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管理和調控力度 加強對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的分類指導。區分不同性質的資源,對一些具有重要利用開發價值的景點,應特別注重旅游產品特色、企業品牌和市場運作模式,加大投入,盡快將其開發為品牌;對一些不具備利用開發條件的景點,則作為地方文化事業的組成部份,以保護為主,由政府投資建設管理,重在保護文物古跡,改善生態環境,滿足當地居民旅游休閑需求。發揮各類不同資質資源的獨特作用,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才能實現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 目前,針對我省旅游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存在多頭領導、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為此建議:第一,省旅游局設立旅游規劃協調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能旨在加強省內跨部門、跨區域旅游資源利用開發的統籌與協調。第二,著名風景區及優質歷史文化景點的開發管理,應在上級政府的指導下,在當地組建景區管理委員會,以風景區和旅游區為單位,實行旅游區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第三,對于小而分散的景點,適當下放管理權,以利于調動各市、縣(區)及各部門的積極性。 四、整合資源,深度開發,實施旅游名牌、精品戰略 抓住“9+2”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機遇,加快建立“泛珠三角”區域旅游協作機制,在“一江三水九珠”的區域旅游合作中樹立自己的品牌,加大“廣東游”、“珠三角游”的整體宣傳力度,擴大我省旅游品牌在泛珠三角以及全國的影響。 廣州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議以廣州為龍頭,重點整合珠三角區內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建立優勢旅游品牌為目標進行深度開發。廣州有為數眾多的著名近現代民主革命史跡,如黃埔軍校、大元帥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農講所等,與中山市的中山故居、佛山市的康有為故居、江門市梁啟超故居相結合,可以整體開發為中國近現代史跡風景名勝旅游線路。中國辛亥革命歷史紀念館是省政府、省政協、省民革等單位向中央爭取的項目,廣州市應盡快落實,使其成為展示辛亥革命歷史的一個主要景點。趙佗是開發嶺南第一功臣,南越國文明史跡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議進行綜合開發,建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廣州陳家祠是我省藝術瑰寶,建議依托陳家祠知名度高的優勢,進一步整合廣州以至珠三角地區民俗、民風、民間節慶、民間工藝等旅游資源,開發出具有嶺南特色的著名旅游品牌。 精心打造廣州都市旅游,使其成為廣州的支柱產業之一,也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的空間。建議將沙面改為步行區,開發中西合璧古建筑群,再現沙面歐陸風情的“鵝潭夜月”美景;大學城是廣州新開發的文化名區,建議把大學城納入廣州旅游發展規劃,使其成為新的文化旅游風景區;建議把海珠區濕地森林公園和小洲村統一規劃,建成小橋流水的嶺南水鄉風情旅游區;同時,加快廣州市北部帽峰山、王子山、大嶺山和南部海鷗島的開發,滿足市民休閑度假的需要。 五、發揮市場優勢,在市場條件下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開發 按照“政府指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原則,鼓勵和支持旅游投資主體多元化。政府要制訂清晰的投資指引和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資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特別要加大對國際著名旅游產品投資商的招商力度,爭取在珠三角建設國際知名的主題公園,改變遍地星星,不見月亮的局面。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總結深圳市華僑城景區長盛不衰的發展模式與經驗,扶持一批有潛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帶動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 深化旅游管理體制改革,開放旅游資源進入市場并實行資產化管理。通過租賃承包、拍賣經營權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旅游業的經營;大力發展民營旅游業,重點培育民營龍頭企業,通過各種形式實現集團化、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打破地方對旅游資源的壟斷和封鎖,在市場中有效地優化組合資源,提高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發揮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六、加速人才培養,提高旅游資源利用開發水平 人才的培養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加快旅游教育的發展,培養多層次的旅游人才,特別要吸引更多的兼通歷史、科技、文化、旅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加入到旅游行業中來。旅游管理部門及旅游企業要加強對在職人員的培訓,培養出一大批出色管理人員和導游,以提升我省旅游業的整體規劃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旅游部門與國際旅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以滿足我省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