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發省信息產業廳等部門和單位關于
聯合推進農村信息化意見的通知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信息產業廳等部門和單位關于聯合推進農村信息化的意見》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信息產業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七年二月十五日
關于聯合推進農村信息化的意見
省信息產業廳、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經貿委、
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廳、
省勞動保障廳、省民政廳、省廣電局、
省氣象局、省農科院、團省委
為貫徹落實省委九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以及《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粵發〔2006〕4號)和《廣東省信息化發展綱要(2005-2020年)》(粵發〔2005〕11號)的要求,加強部門資源整合,共同推進農村信息化,促進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背景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我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我省相繼啟動山區信息化建設、“金農工程”、“金保工程”、農村科技信息“直通車”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項目,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信息技術開始在農業和農村廣泛應用,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但是,由于缺乏統籌規劃,我省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此,必須進一步整合部門資源,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聯合推進我省農村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和基層組織建設。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和服務作用,大力加強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的信息資源整合,促進政策、資金、基礎設施和機構人員的有效利用。主動開放政府信息資源,調動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積極參與,共同構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提高農民信息應用能力,有組織、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全省農村信息化建設。
三、工作目標
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較為完備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各類涉農信息資源得到比較充分的開發利用。農民的信息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明顯增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農村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的促進作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基本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要求的農村信息化支撐體系,力爭“網絡進村,應用入戶”。具體目標如下:
——完善全省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基本實現自然村通電話,寬帶網、移動通信網絡和有線廣播電視覆蓋全部行政村。農村計算機普及率達到20%,網絡應用普及率達到10%。廣東省農村中小學、鄉鎮衛生院和條件具備的村衛生站實現網絡連接。
——整合各部門涉農信息資源,建成一個面向廣東省農民和各涉農部門的統一綜合信息服務和交換平臺。廣東省縣(市、區)全部建成農業信息應用平臺,50%的鄉鎮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信息服務站,培養一批農村信息員,基本建成覆蓋廣東省的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
——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電子商務的普及率達到100%;50%的鄉鎮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聯上互聯網,各類農村信息化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全省50%的鄉鎮和30%的行政村基本實現農村管理信息化。
——對10萬名以上的中青年農民進行信息能力培訓。
四、推進機制
(一)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統籌協調。建立農村信息化建設項目通報機制,加強對項目建設的統籌協調。各單位在制訂項目建設方案、資金投入計劃和實施計劃時,要加強溝通,相互通報,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形成聯合共建農村信息化的強大合力,避免重復投資、分散建設。
(二)整合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整合利用山區信息化、“金農”工程、“金保”工程、校校通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車”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進一步促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與網絡運營商的整合力度,鼓勵利用已建成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資源,建設農村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在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上開發各具特色的農村信息化應用,并逐步建設統一的農村信息服務門戶網站。積極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手機、固定電話等多種形式開展信息進村入戶服務。
(三)構建農村公共信息服務體系。以縣為重點,依托農技站、供銷社、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以及通信企業的營業場所等,建立布局合理、分層多樣、功能完善的縣、鎮、村多級信息服務網絡。以各部門的基層服務人員以及基層黨團干部、協會商會人員為基礎,培養一支農村信息服務隊伍。制訂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管理辦法和信息服務規范,明確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維護模式、服務功能、資金來源等內容,通過統一授牌管理等辦法,促進農村公共信息服務體系規范運作。在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積極推行政務一站式服務。
(四)促進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在省、市、縣三級建立信息資源交換共享機制,制訂部門信息交換、共享的統一標準和規范,建立各部門系統互聯互通平臺,實現信息化主管部門和科技、農業、經貿、勞動保障、民政、衛生、教育、氣象等單位的信息資源交換,構建農村生產、商貿流通、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信息資源庫。制訂農村信息采集管理辦法,確保合理、高效、保質地采集信息,促進信息共享。
(五)加強政企互動。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針對性強的信息產品、應用和服務。通過政府組織帶動,各方共同投資,企業化運作,開發面向農村的信息資源和行業電子商務應用,開展農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訓,建設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制訂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機制,培育農村信息化市場,建立良性發展的長效機制,逐步形成農村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格局。
五、主要任務
(一)以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現代化。
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推動我省農業的現代化、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整合廣東省山區信息化建設、“金農”工程和科技信息“直通車”工程的資源和成果,加快建設農業信息服務、動植物疫病預警、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監管、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等信息系統。抓好各類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設,選擇一批鄉鎮的農技站、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信息服務站,開展鎮、村信息化示范;結合“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經濟模式,開展農業產業化信息化示范。依托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開展科研活動,力爭使廣東省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引導信息技術企業開發、生產適應農業發展需求的電子產品和應用軟件并提供技術支持服務。探索無線射頻、現場數據智能采集、基于本體的農業知識管理、“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和計算機模擬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建設農村防災減災信息化體系和預警服務發布系統,確保重大災害性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廣大農民中。
(二)以信息暢通帶動商貿流通。
依托山區信息網和廣東農業信息網等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快開發市場信息,做好商情預測,及時準確提供農情信息咨詢服務。結合“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農資商貿物流配送信息系統,實現農產品商貿信息的流暢傳遞,促進市場繁榮、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國家和省級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區為依托,建設農產品交易平臺等農業電子商務系統。鼓勵農業電子商務網站建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扶持建設一批具有縣域經濟特色的網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搞好現代農產品物流,促進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包裝、運輸、加工、貯存、分銷等環節的應用。
(三)以信息化提升鄉鎮企業競爭力。
利用山區信息化建設、科技信息“直通車”工程以及技術改造項目等資源,大力支持鄉鎮企業信息化建設。扶持有條件的專業鎮建立信息化創新服務中心,采用專業化、網絡化、平臺化的開放服務方式,以點帶面,為鄉鎮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產品研發、產品檢測和質量認證、技術支持以及教育培訓等服務。結合縣域特色經濟發展,指導相關市縣利用“山區信息網”、“農業網”、“金科網”等省級系統網站,拓寬優質特色鄉鎮企業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知名度,促進鄉鎮特色產業發展。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涉農項目的培訓體系,加強鄉鎮企業經營者信息化培訓,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開展面向鄉鎮企業信息化的專題講座和論壇等培訓活動。
(四)以信息能力培訓造就新型農民。
加快全省教科網向農村中小學校延伸步伐,實現廣東省大中小學網絡連接。發揮省教科網作用,為農村中小學提供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鼓勵廣東省高等院校開設面向農村的遠程教育課程。整合各部門、企業和基層教育培訓資源,建設集農村文化教育、農村黨員干部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培訓、現代農業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民文化生活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于一體的農村綜合教育服務體系。實施廣東省農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訓工程,采用集中面授與網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培養農民掌握計算機網絡基本技能和獲取、利用信息的能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力爭在3年內培訓不少于10萬人,輻射1000萬廣東農業人口,并為縣培訓300名培訓教師,為鄉鎮培訓1000名遠程培訓輔導教師,為村培訓2萬名信息員。
(五)以信息化促進農民就業和農村社會保障建設。
開展“金保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廣東省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將勞動保障信息網延伸到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連通省、市、縣、鄉鎮四級勞動力市場,開通遠程可視見工系統,運用信息網絡在廣東省農村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之間建立勞務信息溝通渠道,將企業招工信息與農村人力資源信息進行匹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建設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服務和管理系統,促進農村技能培訓工作開展。建設農民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管理系統,推廣農村低保對象管理、農村五保戶管理、農村老年優待、在鄉優撫安置對象管理等民政管理服務系統。
(六)以信息化輔助農村醫療衛生保障。
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全省衛生信息化網絡,將衛生信息網延伸到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構建起縣(市、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信息化網絡,改善農村公共衛生和基礎醫療服務。加強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為行政區域內的鎮衛生機構提供業務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為當地居民提供網上醫療衛生咨詢和健康教育服務。建立完善農村或社區居民健康檔案、農村合作醫療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農村衛生管理工作的一體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強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建立統一的醫療衛生信息傳輸系統和信息交換平臺,在醫療機構、緊急救援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充分發揮基層單位的前哨監測作用。抓緊建設各類衛生信息資源庫,加大向農村地區提供公益性衛生信息服務的力度。整合現有的醫學科研教育信息系統,建立比較完備的網絡化醫學文獻數據庫系統,發展數字醫學圖書館,開展面向農村的遠程醫學教育、遠程醫療咨詢服務等。
(七)以信息公開加強農村管理與基層組織建設。
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管理信息化試點和示范,支持廣大農村建設完善農村信息數據庫,加快涉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展農村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村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政治,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探索農村基層黨團員隊伍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提高黨團員管理工作的現代化水平。積極開展“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現代遠程教育,提高農村黨團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改善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八)以質優價廉的信息產品推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
鼓勵信息產品制造商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村使用、質優價廉的信息終端和軟件產品。積極引導電信運營企業、各類信息內容提供商和軟件企業開發具有農村特色的信息內容,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為農民提供適用的市場、科技、教育、衛生、氣象等信息服務。支持電信業務經營者制訂符合國家政策的農村信息服務優惠資費措施,大力推動欠發達地區的信息化普及服務,將山區信息化扶持政策落到實處,把信息化成果推廣應用到廣東省農村地區。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由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集,省委農辦以及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農業廳、科技廳、教育廳、民政廳、衛生廳、勞動保障廳、旅游局、廣電局、氣象局、農科院和團省委等單位參加,每年組織1-2次農村信息化工作協調會議,研究、制訂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等重要事項,加強對廣東省農村信息化工作的宏觀指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省的部署和要求,認真抓好各項工作的組織落實。
(二)加強政策扶持和宣傳。
省直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制訂信息化支農、惠農的政策,切實落實已有的優惠政策。要及時總結、推廣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加強農村信息化宣傳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信息興農、助農的良好氛圍。各地要根據本意見,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訂信息化支持農村發展的實施意見。
(三)加大政府資金投入。
各有關部門在推進山區信息化建設、“金農工程”、“金保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車”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項目的過程中,要切實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重點向山區和東西兩翼傾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大力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信息化建設,支持質優價廉的信息終端和系統在農村的推廣應用。加強農村信息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四)抓好重點工程和示范項目建設。
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抓好信息興農重點工程建設,提高整體推進效果。進一步加強組織農業信息化、農村管理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培訓等的試點和示范工作,通過示范帶動,全面推進“信息興農工程”。
(五)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各有關單位要充分發動中介機構、行業協會、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相關專家廣泛參與,形成廣東省全社會共同推進“信息興農工程”的格局。扶持面向農村提供信息服務的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建立完善信息化咨詢、監理和人才培訓等信息服務體系。調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信息技術企業,研究農村信息化應用的相關技術和產品。支持有關涉農企業開展農村信息化服務。廣泛調動各級人力資源,建立專家隊伍,發揮專家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決策支持和服務指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