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府辦〔2008〕33號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轉發省信息產業廳經貿委關于加快推進我省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信息產業廳、經貿委《關于加快推進我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意見》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信息產業廳、經貿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一日
省信息產業廳 省經貿委
關于加快推進我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十屆二次全會部署,加快推進我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載體,信息化是工業化的延伸和發展,是提升工業化的動力。信息化不僅拓展和豐富工業化的內涵,更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我省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已具備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和更大范圍上融合的基礎,也存在兩者互相促進和融合的強烈內在需求。把握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加快促進兩者融合,有利于提升我省產業創新能力、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有利于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利于促進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自主創新和擴大開放為動力,加強政府協調引導力度,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結合,努力突破制約我省發展的關鍵信息技術瓶頸,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各領域的應用、滲透和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壯大支柱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出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發展目標。
1.到2015年的遠期目標: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改造的深度和廣度有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顯增強,工業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術在工業設計領域普及應用,生產控制過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術對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省基本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創造大省的轉變。
2.到2010年的近期目標:
(1)工業產品電子信息化率有較大提高。機床、汽車、船舶、重型機械設備等的電子信息化率從目前平均15%-20%提高到30%,消費用品的電子信息化率平均達到60%以上。電子信息產品普及應用。
(2)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有較大提升。傳統產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計劃(CAPP)/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術的應用率達到8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控技術應用率達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工業信息化應用產品。中小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達到4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普及率達到100%,流通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廣泛開展。
(3)信息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明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技術自給率從目前的40%提高到48%以上。
(4)電子信息產業和現代信息服務業保持高速增長。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達到225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約17%。現代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以上。
(5)節能減排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重點耗能企業普遍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生產設備建立生產過程信息化管理系統、環境監測和污染源監控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對節能的貢獻明顯增大,對減少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
推進產品開發、設計與創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術在機床、汽車、船舶、重型機械設備、家電等產品上的滲透融合,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進生產裝備與過程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推廣綜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推進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以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物流效率,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提高企業的業務管理能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傳統產業整合和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二)大力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產生的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優化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突破新一代移動通信、軟件、集成電路設計、信息裝備設計制造等關鍵技術,加快形成集成電路的整機聯裝等關鍵制造、檢測設備和成套設備制造基地,構建以平板顯示為核心的數字電視產業鏈。加快推進數字家庭行動計劃實施,促進智能網絡化電子產品、移動消費電子產品、數字音視頻內容傳輸關聯設備等數字家庭產業發展。發展基于三網融合和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核心網、基站和終端設備研發,發展無線網絡游戲、網絡電視(IPTV)、流媒體等高端增值業務和各種創新應用業務。大力發展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機床電子、娛樂玩具電子、輪船電子等新型產業。發展以太陽能光伏發電、半導體照明等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產業。
(三)著力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應用,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
發展面向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信息技術應用,重點推進冶金、電力、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精確度、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推進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實時監測和調控,減少資源浪費。發展面向高污染行業的綠色生產信息技術應用,重點針對冶金、電力、石化、建材、造紙等高污染行業開展生產工藝流程信息技術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聯網的監測。加強信息化在節能環保行業的準入、管理和行政執法監督等方面的應用。
(四)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促進產業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
充分利用信息化對技術創新、擴散、傳播的優勢,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網絡平臺開展研究與開發合作,縮短創新周期,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降低創新成本。面向市場需求,加強產學研結合,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關鍵信息技術,構建產業自主創新體系。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大社會知識開發和應用能力,支撐面向科學理論、產業技術、商務模式、管理機制和公共服務的創新。
(五)深化信息技術在現代服務業中的應用,促進工業化發展。
加快信息化與生產、消費服務的融合,重點提升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工業設計和管理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以現代服務業促進工業化發展。大力發展涵蓋信息傳輸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的現代信息服務業。推進電子自動識別、無線通信技術在生產制造過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領域應用,推進商貿流通領域的信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企業經營模式創新,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能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六)加快縣域經濟信息化步伐,促進農村城鎮化與工業化。
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快鄉鎮企業信息化建設,通過互聯網等手段拓寬鄉鎮招商引資和產品銷售渠道,以信息流動帶動市場流通,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轉移,引導企業吸納當地勞動力,促進農村城鎮化與工業化。加快利用標準化、流程化的信息技術和工業生產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實現全省產業布局優化升級。通過信息網絡促進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生產技術、物流、市場信息、金融、勞動力流動等方面的交流和對接,扶持有條件的專業鎮、工業園區、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和信息技術服務平臺,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四、基本策略
總體推進策略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以點帶面、逐步深入。區域推進的重點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行業推進的重點是工業九大產業,加快推進的切入點是企業信息化,深入推進的突破口是裝備制造數字化工程,全面推進的支撐面是“物聯網”工程,結合我省已經實施的數字家庭行動計劃,形成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整體推進戰略。
(一)區域分類推進策略。
1.珠江三角洲地區要重點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產業層次,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工業做優做強,實現好中求快。加快優化產業結構,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先進制造、現代裝備制造、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半導體照明等產業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集聚和帶動效應,逐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轉移,實現品牌輸出、產業轉移和空間拓展,積極承接國際新一輪以現代信息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轉移,加快發展高端信息服務業。
2.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要因地制宜,在依托區域城鎮群,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特色工業的同時,重點加大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力度,提高工業化發展水平。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港口、鐵路、公路物流運輸管理水平。改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承接國際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制造業轉移。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環境監測和污染控制中的應用,發展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注重培育新興產業,支持各種面向中小企業和產業集群的公共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以信息化手段拓寬鄉鎮招商引資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
(二)行業分類推進策略。
1.電子信息產業。以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優化升級,形成工業化強大的產業支柱,同時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2.電器機械產業。重點提升產品信息技術含量,推動裝備制造數字化和家電產品數字化,發展工業數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機械,以及家電工業設計、家電智能控制等技術和設備。
3.石化、建材、森工造紙產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降耗和防污減排的應用,改造優化傳統工藝和生產流程,推廣應用節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術和設備。
4.紡織產業。重點是提升服裝設計生產能力,推廣應用三維測量、服裝設計和裁剪縫紉自動組合技術及設備,實現服裝設計和制造的集成。
5.食品產業。以推進產品質量控制為重點,在食品加工各環節推廣生產過程狀態監視、質量控制、快速檢測和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提高食品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6.醫藥產業。大力推動醫藥產品創新,融合運用化學、生物信息、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技術對新產品進行分析篩選,促進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研發。
7.汽車產業。以推動汽車電子為重點,發展發動機電子控制、傳動和行駛電子控制、安全報警及檢測和信息顯示等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高車載電子產品在整車中的比例。
(三)企業信息化推進策略。
1.對信息化基礎較弱的小型企業,重點引導企業在公共服務平臺上收集、發布產品信息和宣傳企業形象,開展企業會計財務和辦公自動化應用,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逐步開展網上客戶服務和網上貿易洽談等商務活動。
2.對處于單項信息技術應用階段的中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提高產品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提高生產過程控制水平,推動業務集成與應用集成,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和監控,建立企業預算控制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等。對處于集成應用階段的中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改造業務流程,實現企業業務統一集成,開展網上詢價、采購和營銷等非支付型電子商務。
3.對處于集成應用階段的大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團財務管理、集團控制、結算中心、分銷管理、決策分析等系統。對處于信息融合階段的大型企業,重點推動企業以優化價值鏈為核心,開展協同設計與制造和支付型電子商務應用,實現商務運營的電子化和管理決策的智能化。
4.對處于信息融合階段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以自身為龍頭,實現價值鏈全面優化,建立基于標準化的信息開放系統,實現產業鏈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帶動中小企業信息化。對處于國際性應用階段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建立全球供應鏈管理、企業戰略管理、商業智能、電子商務等系統,帶動產業整體信息化。
(四)裝備制造數字化工程推進策略。
發展現代裝備制造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和數控技術,提高裝備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促進裝備制造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重點發展數控機床、智能儀表、自控設備、電力設施等機電一體化產品。研究開發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關鍵共性信息技術,逐步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制水平和裝備產品的自有知識產權比重,提高成套設備集成能力。加強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促進技術創新。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裝備制造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帶動產業配套和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物聯網”工程推進策略。
推進以RFID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物聯網”發展。積極跟蹤國際產業發展動向,參與國家物品電子編碼和RFID標準的制訂,大力推進RFID技術在工業生產和物流各個環節的融合滲透。建設RFID產業基地和研發基地,提高省RFID公共技術支持中心的服務水平。把握RFID技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無線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等相互融合帶來的機遇,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推進相關技術產業化。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建設我國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形成“物聯網”的基礎,促進各部門各領域物流業務融合和通關便利化。加強粵港澳合作和國際合作,積極吸引國際物流企業到我省發展,加強公共物流信息服務平臺與香港以及國際相關平臺的對接,積極參與國際供應鏈管理,促進本土企業國際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部署全省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信息產業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業企業廣泛參與,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省信息產業廳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廣東省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細化工作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
完善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投融資政策,強化投融資激勵和約束機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長效投融資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經貿委、科技廳、財政廳、信息產業廳等部門要合理調配現有各項扶持資金,利用省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現代信息服務業等專項資金,支持有關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項目的發展,扶持先進適用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普及應用。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相關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發展。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對具有行業應用背景的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具有信息技術知識基礎的管理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鼓勵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面向市場需求,積極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培養相關人才。支持有關信息技術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推進與行業應用結合的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各類行業信息化應用復合型人才。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和國際知名培訓認證機構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術培訓認證體系。各級信息產業、科技、教育、勞動保障等部門要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中小企業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技工培訓,重點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專業知識和信息化知識水平。鼓勵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企業開展針對產業應用的信息技術培訓。
(四)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進一步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宣傳力度,重點面向我省支柱產業企業,開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點示范工程,及時總結和推廣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技術成果和成功經驗。積極開展群眾性、趣味性、多樣性的信息知識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質,形成全社會普遍認同和積極參與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快信息技術應用和工業業務流程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建立完善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機制。鼓勵企業組建本行業、本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