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1999-00056 分類: 農業、林業、水利、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1999-07-27
名稱: 關于印發廣東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1999〕65號 發布日期: 1999-07-27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印發廣東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

發布日期:1999-07-27  瀏覽次數:-
粵府辦[1999]65號

━━━━━━━━━━━━━━━━━━━

 

關于印發廣東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東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 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印發給你們,作為我省指導珠江三角洲各市、縣基本實現農 業現代化的衡量標準,請認真貫徹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廣東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總體目標和基本要求

  (一)總體目標   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 戰略,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物質技術裝備農業,用現代手段管理農業, 實現“五高六化”(即勞動生產率高、土地生產率高、投入產出率高、科技進步 貢獻率高、農民收入水平高。農田標準化、操作機械化、管理科學化、服務社會 化、生態良性化、城鄉一體化),把農業建設成為具有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 益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社會文明、環境優 美的新農村。到2010年,使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達到發達國家90年代 初的農業現代化水平。   (二)基本要求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投入產出率、農業 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民收入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業成為一個具有較強競爭 力的現代產業,農民生活達到富裕水平。   2.以農田標準化建設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高產 穩產田比重明顯提高,農業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和抗逆能力。   3.現代農業機械體系基本形成,農業機器廣泛應用,農業從依靠手工畜力 農具生產轉變為主要依靠機器生產。   4.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廣泛應用,農業生產要 素和農產品市場比較發達,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水平達到一個新的 高度。   5.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 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提高,農業區域化布局更加合理,農業支柱產業和主 導產品突出,產業化經營成為農業的主要經營形式。   6.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對農業的宏觀 調控能力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的現代經營管理水平比較高。   7.工農關系協調,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系統良性 循環,農業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農產品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8.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農村基礎建設和公共設施,文化設施以及 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整體水平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城鄉一體化水平達到 一個新的高度。   9.計劃生育達標,農村文化、衛生、體育、教育、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有較大提高。

  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

  根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要達到 八條標準:   (一)綜合生產能力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勞均農業總產 值5萬元,每公頃種養面積產值 8.5萬元,每公頃糧食播種面積產量6500 公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以上。   (二)經濟效益好,投入產出率達150%以上。   (三)農民收入高,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   (四)生產設施與手段先進,標準農田占水田面積比重達80%,勞均擁有 農機總動力4千瓦,水稻生產機耕機收率達80%以上。   (五)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健全率達100%,農副產 品加工率達60%以上。   (六)管理方法科學,農業經營規模化率達90%以上,養殖業產值占農業 總產值比重達7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比重達70%以上。   (七)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良性化指數達100%。   (八)城鄉一體化,各項基礎設施能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城鎮人 口占總人口比重達55%以上;農村社會保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享有一項以上 社會保障人口比重達100%以上;文化生活豐富多采,農村文化站(室)健全 率達100%以上;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障,農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76歲以 上。

  三、評估方法

  (一)計算各個指標達標率。達標率反映各個指標達到標準值的程度。  
  二級指標達標率= 實際值
標準值 
×100%
  一級指標達標率= 二級指標達標率之和
二級指標個數
  (二)計算農業現代化綜合分數。農業現代化綜合分數是衡量和判斷農業現 代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綜合性指標,可以用來總體判斷農業現代化的現狀水平 和分析現狀與農業現代化標準的差距。農業現代化綜合分數計算方法如下:   1.計算各個指標的得分值
  得分值= 實際值
標準值
×權重
  各個指標的得分值實行封頂計算,指標實際值大于標準值時,只按標準值計 算。   2.各個指標得分值的加總即為農業現代化綜合分數。   (三)農業現代化綜合分數達到90分可以認為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縣(市)  年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指 標 名 稱 單位 權重 標準值 實際值 二級指標 一級指標
達標
率%
得分
達標
率%
得分
勞動生產率:勞均農業總產值 萬元 10 5          
土 地
生產率
每公頃種養面積產值(現價) 萬元 5 8.5          
每公頃糧食播種面積產量 公斤 5 6500       
投入產出率 10 150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10 70          
農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 10 10000          
農田標準化:標準農田占水田面積比重 6 80          
操 作
機械化
勞均擁有農機總動力 千瓦 4.5 4          
水稻生產機耕機收率 4.5 80       
服 務
社會化
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健全率 3.5 100          
農副產品加工率 3.5 60      
管 理
科學化
農業經營規模化綜合率 3 90          
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3 70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比重 3 70       
生態良性化:生態良性化指數 8 100          
城 鄉
一體化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3 55          
享有一項以上社會保障人口比重 2.5 100      
農村文化站健全率 2.5 100      
平均期望壽命 3 76      
農業現代化綜合分數  
 
此表,全省各縣(市、區)每年填報一次(于次年3月底前完成)送省計委、

省農辦及所在地級市人民政府各一份。





附件:



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的說明

  一、勞動生產率指標。農業勞動生產率直接反映的是每一個農業勞動力能夠 為社會提供多少農產品的量和質。高的勞動生產率是現代農業最基本最本質的特 征。勞動生產率的量化,主要采用勞均農業總產值(現價)綜合反映。     二、土地生產率指標。指每公頃種養面積產值、每公頃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兩 個指標。     (一)每公頃種養面積產值:按當年種養面積計算的平均每公頃種養面積產 值(現價)。種養面積=耕地面積+茶桑果園地面積+海水養殖面積+淡水養殖 面積。種養產值=種植業產值+海水養殖產值+淡水養殖產值。     (二)每公頃糧食播種面積產量:指當年糧食作物實際播種面積計算的糧食 平均每公頃產量。   三、投入產出率指標。投入產出率是反映農業經濟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標,采 用按當年農業消耗計算的平均每百元中間消耗提供農業增加值(現價)這一具體 指標來衡量。     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定量評價科技進步 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此處指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的 貢獻份額。為了便于比較和計算,我們參照農業部科學技術與質量標準司頒布的 計算公式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農業科技進步率
農業總產值增長率
  農業科技進步率=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物質費用產出彈性×物質費用增長率 -勞動力產出彈性×勞動力增長率-耕地產出彈性×耕地增長率。   在“九五”時期, 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產出彈性分別定為 0.47、 0.28和0.25。計算增長率統一以1990年為基期。農業總產值和物質費 用按1990年可比價格計算。由于農業生產受氣候條件影響大,為排除個別年 份內產出的大起大落,基期采用前后3年的平均值,報告期采用當年和上一年的 平均值。2001-2010年的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產出彈性及計算基期 的選擇,另行確定。     五、農民收入指標。指農戶當年從各種來源得到的扣除各項費用性支出后, 歸農民所有的收入,包括生產性收入和非生產性收入。計算以統計部門通過抽樣 調查取得該項資料為準。     六、農田標準化指標。指標準化農田占水田面積的比重。標準農田的標準是: 水利設施完善,旱能灌,澇能排,田塊平整,路橋配套,方便農機作業。     七、操作機械化指標。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評價往往需要設置若干指標綜合評 價,為了簡便易行,只設置勞均擁有農機總動力這一綜合性指標以及反映水稻生 產機械化水平的機耕機收率指標。     (一)勞均擁有農機總動力。指按當年農業勞動力計算的平均每勞擁有農業 機械總動力。它是反映農業機械裝備總水平的一個綜合指標。     (二)水稻生產機耕機收率。指水稻生產過程中耕、收兩個重要環節的機耕 率和機收率的綜合水平。機耕面積按當年利用農業機械實際耕翻過的面積計算。 即在同一塊耕地上,在一年內不論耕翻過幾次,只算一次,不能重復統計。機收 面積是指當年利用農業機械收割水稻的面積,按實際收割面積計算。不包括用半 機械化農具收割的水稻面積。     本指標是反映勞動強度最大的水稻生產機械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計算方 法:  
  機耕率= 實際機耕面積
水稻占用耕地面積
×100%
  機收率= 實際機收面積
水稻播種面積
×100%
  水稻生產機耕機收率= 機耕率+機收率
  八、服務社會化指標。用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健全率和農副產品加工率來反映。   (一)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健全率,是指一個地區有健全的農業綜合服務機構 的村鎮數占全部村鎮數的比重。     (二)農副產品加工率。指用于加工農副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現價)的 比重。     九、管理科學化指標。在這個一級指標中,相應設置農業經營規模化綜合率、 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比重3個二級指標,前兩個 指標反映經營規模化、生產結構合理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后者反映管理科學化 的人力資源。     (一)農業經營規模化綜合率。本指標是反映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社會化 經營程度的一個綜合指標。主要有兩種形式:1.因區域性產業積聚和擴張而形 成的產業化規模經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公司+農戶”、“龍頭企業+農戶” 等。可按公司或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戶數,統計規模化經營的面積(數量)。2. 隨著土地集中而形成的單個生產單位規模經營,即農場、專業大戶等。其標準是: 勞均年種糧10畝以上,種蔗10畝以上,花卉20畝以上,養豬50頭以上, 三鳥5000只以上,山林50畝以上。其他種養可以參照上述同類產品標準。 計算方法:  
  種植業經營規模化率= 規模經營種植業播種面積
種植業總播種面積
×100%
  林業經營規模化率= 規模經營林業面積
林業總產值
×100%
  牧業經營規模化率= 規模飼養牧業產值
牧業總產值
×100%
  漁業經營規模化率= 規模水產養殖面積
水產養殖總面積
×100%
  農業經營規模化綜合率=∑AiBi   Ai——為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經營規模化率。     Bi——為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分別占這4個產業總產值比重。   (二)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指畜牧業和漁業產值之和占農業總產值 (現價)的比重。本指標是反映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比重。指農業勞動力,具有初中畢業或相當 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勞動力的比重。本指標是反映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    十、生態良性化指標。生態良性化指標從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 改善程度來反映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設置生態良性化指數來衡量,該指標反 映耕地保有率、森林覆蓋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水質合格率4個指標的綜合水平。 計算方法:  
  生態良性化指數= 上述4個指標達標率之和
  上式分子中的4個指標計算方法為:     (一)耕地保有率:指當年實際耕地保有量占上級政府下達的耕地保有量的 比重(目標值為100%)。     (二)森林覆蓋率: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目標值為45%)。   (三)土壤有機質含量:指水田有機質含量(目標值為 2.8%)。本指標 以農業部門測定的數據為準。     (四)水質合格率:指達到Ⅴ類水以上標準的地面水(含Ⅰ、Ⅱ、Ⅲ、Ⅳ、 Ⅴ類水)占全部地面水的比重(目標值為100%)。本指標以環保部門測定的 數據為準。     各個指標的達標率均為實際值除以目標值再乘以100%。     十一、城鄉一體化指標。城鄉一體化指標主要反映城鎮建設和農村文化、衛 生建設等農村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水平。設置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享有一項以 上社會保障人口比重、農村文化站(室)健全率、平均期望壽命等指標來衡量。   (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指城鎮從事農業人口與總人口之比。本指標 是反映城鄉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享有一項以上社會保障人口比重:指享有統籌養老保險,或參加獨生 子女養老保險、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保險,或享有合作醫療、醫療保險、公費醫療 統籌等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占農村總人口比重。     (三)農村文化站(室)健全率:指鄉鎮一級建有特級或一級文化站和各村 (管理區)建有文化活動中心的鄉鎮數占全部鄉鎮數的比重。鄉鎮一級特級站和 一級站、村一級文化活動中心的考核標準按照 《廣東南海文化長廊建設規劃》 (粵文群字[1995]30號)的要求及廣東省文化廳頒發的 《廣東省鄉鎮 (街道)文化站評估定級量化指標》執行。     (四)平均期望壽命:指農村人口的平均期望壽命。該指標是反映人民群眾 健康水平的一個綜合性指標。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