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1-00090 分類: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01-08-01
名稱: 印發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01〕64號 發布日期: 2001-08-01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1-08-01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1〕64號

━━━━━━━━━━━━━━━━━━━

 

印發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順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廣東省“十五”重點專項計劃《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業經省人民 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八月一日

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

目  錄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問題   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奮斗目標   三、發展重點   (一)加快農業產業化   (二)因地制宜發展資源加工型工業   (三)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   (四)以公路為重點全面改善基礎設施   (五)以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   (六)強化以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為重點的山區教育事業   (七)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八)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四、主要政策   (一)財政支持   (二)產業開發   (三)對口扶持   (四)環境保護   (五)民主法制   (六)加強領導

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

  廣東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山區、貧困地區的 發展進程。“十五”時期既是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奠基期, 也是我省加快山區開發建設的關鍵時期。現根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編制廣東省山區開發“十五”計劃。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我省山區包括50個山區縣,土地面積占全省的66%,人口占全省的41%。 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推動了山區經 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尤其是“九五”期間,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山區開發的 新思路,加大了對山區的綜合開發力度和對貧困縣的重點幫扶,使山區面貌發生 了新的變化。   1.山區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 1072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1622億元,年均遞增10.9%,其中, 第一產業年均遞增6.5%,第二產業年均遞增13.6%,第三產業年均遞增 11.2%;三大產業比例由37.8∶35∶27.2調整為32.4∶38.5 ∶29.1。   2.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廣梅汕、京九鐵路開通,全部鄉鎮和村委會通 了公路,98%的村委會實現通電話、通電、通郵和通廣播電視,水電裝機容量 達400多萬千瓦。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為山區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創造 了有利條件。   3.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向廣度、深度發展。通過綜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充分 利用山區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經濟作物、畜牧業和水產業,建成各具 特色的農業商品基地1800多個,面積達70多萬公頃,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 能力。1999年與1995年比,糧食產量增長12.1%,水果產量增長3 7.1%,蔬菜、肉類、水產品的總產量也大幅度增長。   4.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提前3年實現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消 除絕對貧困,絕對貧困人口發生率降到1%以下。1999年山區農民人均純收 入達3177元,“九五”前4年年均遞增7.7%。全省31個省定貧困縣有 15個摘了帽,3個國定貧困縣全部達到國定脫貧標準,部分山區農村實現脫貧 奔康,有16個山區縣實現小康達標。   5.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取得新進展。到1999年,山區縣已 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 科技網絡得到鞏固完善,中等專業學校和各種技術協會培養了大批專業人員;大 部分農村衛生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得到改造,提前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人 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水平有所提高;文化設施建設有所改善,市、縣、鎮、村四級 文化網絡初步形成。   (二)存在問題   盡管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沿海發達 地區的差距仍在拉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貧困仍然是山區發展最突出的問題。目前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仍只 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7.5%,其中年收入2000元以下貧困人口占山區 總人口的13.7%,主要分布在16個貧困縣、水庫移民安置區、革命老區、 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奔康任務十分艱巨。   2.生產生活環境差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石灰巖地區和水庫移民安置區的 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較差;高等級公路較少,公路網結構不合理,綜合運輸能力低, 供電、供水、通訊等設施不夠完善;城鎮建設進展緩慢,中心城鎮地位不夠突出, 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3.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主導產業不突出,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 度較低。市場體系不健全,商品市場和資金、技術、人才、勞動力、信息等生產 要素市場建設滯后,商品流通不暢,尤其是農產品賣難問題較為突出,山區各種 優勢資源未能充分開發利用。   4.山區發展的軟環境建設亟待加強。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滯后于經濟社會 發展;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尚未健全;市場經濟秩序問題仍較突 出;行政機構臃腫,辦事效率較低。   5.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中小學布局不夠合理,辦學條件較差,經濟、技 術、管理人才較少,依靠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較弱,吸引人才到山區工作的 激勵機制尚未建立。   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山區、貧困地區發展 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全面實現脫貧奔康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山區工作全局。進 一步發動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科技和體制創新,全面推進農業產業 化,加快開發具有山區優勢的主導產業;突出抓好以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 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為中心, 加大扶貧力度;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注重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著 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山區社會的全面進步,努力實現山區人口、資源、環境與 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奮斗目標   到2003年,16個貧困縣基本實現脫貧奔康,到2005年,全省50 個山區縣全面實現小康,山區與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差距拉大的勢頭得到初步 遏制。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財政 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5%。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為26∶42∶32;培育發 展一批年營業收入超千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數大幅度提高;形成 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有山區特色的骨干工業企業和拳頭產品;以旅游業為龍頭 的服務業穩步發展。   ——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確保2003年韶關至廣州、河源至惠州、梅州至 深圳和2005年云浮至肇慶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市到縣通一、二級公路, 縣到鎮通二、三級公路,在有條件通公路的自然村開通公路;電話機總數增加兩 倍,達680萬部;新增水電裝機容量50萬千瓦以上,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10‰以下;農民人均純 收入超過4000元,年均實際增長5%;貧困人口占山區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 5%以下;實現“四個一”的農戶占貧困縣總農戶的比重有較大提高。   ——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初步形成農業龍頭企業 與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文化設施建設做到縣縣有 文化館、圖書館,鎮鎮有文化站和文化活動中心,村村有圖書室,電視和廣播覆 蓋率達100%。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毛入學率達95%以上,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以上;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推廣。   三、發展重點   (一)加快農業產業化   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大力發展農業龍 頭企業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按市場規律調整 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1.種植業。穩定糧食生產能力,依法限制耕地使用范圍。鞏固完善國家級 和省級商品糧基地,根據實際需要,在山區建設一批糧食生產基地和扶持一批糧 食加工龍頭企業。調整品種結構,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健全農業良種引育體系, 加快農作物良種生產基地、區域試驗站、種子質量檢測中心和種子加工中心建設; 大力發展優質稻和果蔬型甜玉米;積極發展油料生產,穩定糖蔗生產;擴大優質、 無公害蔬菜的生產規模,繼續發展反季節蔬菜;積極引育優質水果品種,穩定發 展嶺南特色水果;加快建設山區南藥基地。粵東山區重點發展單叢茶、金柚及雜 果等,粵北山區重點發展反季節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粵西山區重點發展早熟 荔枝、優質龍眼等南果和北運蔬菜基地。   2.林業。有林地保持在720萬公頃以上,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2.7億 立方米,其中,生態公益林226萬公頃,一、二類生態公益林分別占35%和 40%。建成商品林基地200萬公頃。加快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中上 游的生態公益林建設。在建設好生態公益林的同時,粵北山區重點發展竹、木本 藥材、工業原料林,粵東山區重點發展筍竹、板栗等經濟林,粵西山區重點建設 全省最大的經濟林體系,發展松竹紙材以及筍竹、肉桂、板栗生產基地。   3.畜牧業。加快畜禽良種工程和動物防疫檢疫工程建設,健全畜牧技術推 廣服務體系。在穩定發展瘦肉型豬、肉雞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益的草食型節 糧畜禽,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開發潛力大的品種,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和畜牧 支柱產業。   4.水產業。加快建設種苗繁育供應體系和山區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造魚 塘和開發利用大水面養魚。在有條件的山區縣建設胡子鯰、三角魴、豐鯉等名貴 水產品種的省級原種場和引種、保種、育種基地,在梅州、肇慶等地山區建設市 級漁業病害防治檢測中心。   5.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 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及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并應用開發生物工程為主的農業高新技 術。加快推進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力爭到“十五”期末,水稻生產機械化,機 耕、機械動力脫粒和機械收割水平分別達50%、30%和70%;大宗經濟作 物生產逐步推廣使用塑料大棚、節能日光溫室、大型現代化溫室三個層次的栽培 設施;積極推廣禽畜水產無公害集約化養殖設備和農副產品貯藏、加工、運輸技 術設備。   (二)因地制宜發展資源加工型工業   立足優勢資源,圍繞“山”字做文章,圍繞“農”字求發展,通過開發山區 資源,發展資源型和農產品加工業,繼續支持山區小水電的發展,在保護生態環 境的前提下布點建設若干大型轉窯水泥廠和燃煤電廠。粵東山區側重發展林果、 陶瓷、工藝品、編織、制衣、制鞋及紙漿造紙等加工業。粵北山區鞏固提高鋼鐵 和鉛、鋅等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采礦業,穩定發展人造板、中藥、卷煙等,適 當發展無污染的輕工業。粵西山區重點發展石材、紙漿、化工等工業和采礦業。   加快發展輕紡、電子、森工、建材、機械和礦冶等工業行業,做大做強現有 優勢企業。創造條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輻射,積 極引進無污染的“三來一補”加工業。   推進工業體制創新。加快鄉鎮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鼓勵以優勢企業 為龍頭進行資產重組,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發揮多種所有制投資的積極性,搞活 經營機制,提高山區工業企業資產運營質量和規模效益。   (三)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   立足山區資源和產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服務業。   1.旅游業。積極開發山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游和林業生 態游,創辦生態旅游示范區,加快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做好規劃,注重自 然資源和文物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風景名勝區,同時建設一批集休閑度假、 產業開發、環境保護和教育于一體的旅游點。粵東重點建設梅州雁南飛茶田旅游 度假村,平遠、蕉嶺客家風情旅游區,豐順湯坑溫泉旅游區,龍川霍山、佗城、 楓樹壩旅游區,河源桂山森林公園,饒平濱海旅游區,汕尾紅海灣旅游區,龍門 南昆山旅游區和惠東濱海旅游區等。粵北山區重點開發韶關丹霞旅游區,英西走 廊旅游區,乳源大峽谷、通天籮,連州古跡、連南瑤族風情和連山壯族風情等旅 游區。粵西山區重點開發漠陽江春城、春灣旅游區,西江沿岸的云浮、新興、德 慶的“三龍”(悅城龍母廟、云浮蟠龍洞、新興國恩寺龍山溫泉)旅游區,封開 縣的漁澇山水、黑石頂自然保護區,懷集縣的燕巖等景區。   2.商貿流通業。抓住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的有利機遇,積極拓展利用外 資的渠道,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到山區投資商貿服務業。在東西兩翼山區和西江 走廊的中小城市、大宗農產品產地建立有一定規模、輻射力較強的農產品綜合批 發市場,逐步形成貿易專業市場、綜合市場、批發市場相結合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結合農村城鎮化建設,推動城市商貿流通業走向山區,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 級商品流通網絡。   3.社會服務業。發展以公益性為主的職業中介機構,形成覆蓋山區市、縣 并向鄉鎮延伸的職業中介網絡。鞏固和擴大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 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覆蓋范圍,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業保險業務。鼓勵發展各 類社會服務企業,增強安置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建立山區宏 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要素市場信息網絡和咨詢體系,逐步推進信息化進程。到 2005年,山區各市、縣初步建成信息網絡,并與省、國家和國際互聯網對接。   4.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把現有的農業 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與農業龍頭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健全以農業龍頭企業 為主體,農業科研院校、行業協會、農技推廣機構為支撐,輻射帶動千家萬戶的 縣、鎮、村、示范戶四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建立和完善山區農村減災防災 體系和預警網絡,搞好氣象、災情、疫情、病蟲害等預測預報。   (四)以公路為重點全面改善基礎設施   加快山區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山區發展環境。   1.交通。以建設公路網和整治內河航道為重點,加快建設山區地級市通往 經濟發達地區的高速公路和對山區國道、省道公路的改造,繼續完成“九五”未 完工的通村委會公路建設,與此同時,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加強對公路的養護和 管理,提高路面鋪裝率,增強抗災能力。從2001年開始,逐步幫助有條件通 公路的自然村開通公路。有重點地對山區內河干線航道進行整治,發展內河航運 事業。   “十五”期末,粵東山區建成惠州—河源、揭陽—梅州、惠來—普寧—揭陽、 廣州—惠東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河源—梅州高速公路。粵北山區以修通京珠線 韶關小塘—廣州太和高速公路為重點,帶動區內公路網絡的改造和建設,重點扶 持少數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公路建設。積極配合國家建設京廣客運專線和韶贛 鐵路廣東段,發揮京廣鐵路及公路網的優勢,配套建設一批運輸場、站及倉庫。 粵西山區在加速建成同三線開平—陽江—茂名—湛江、三水—肇慶—云浮兩條高 速公路的同時,完善區內等級公路網絡。建設西牛航運樞紐、北江(韶關至清遠) 航道整治工程、韓江航道整治工程,進一步發揮內河航運、鐵路、公路等綜合運 輸效益。   2.水利。重點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和水電資源開發。做好水庫除險加固和電 排改造、排澇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灌溉工程,消除河流、山洪隱患;抓 好江河水源和水質保護工程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 環境。   3.電源和電網。實施省人大關于加快農村小水電建設的議案,繼續扶持山 區小水電站建設,加強小水電電力送出工程的規劃與建設;利用山區煤炭資源, 扶持山區坑口燃煤發電工程項目的建設;加快改造山區農村電網,進一步提高供 電能力,重點建設220千伏和110千伏輸電網絡,改造和完善農村配電網, 繼續降低農村到戶電價,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4.通信。加快從電話業務為主向現代信息服務業務為主轉變,從傳統的窄 帶電話通信網向寬帶高速信息通信網轉變,提高通信網絡覆蓋面,積極推進通信 網絡的綜合化、寬帶化、智能化。積極拓展山區郵政業務新領域。   5.農林基礎設施。深入開展以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大禹杯” 競賽活動,改善山區農業生產條件。抓好山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繼續鞏固林業生 態效益,適當加快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建設步伐;抓好田間排灌整治,把原 有臨時木石陂改為永久性石陂,實現排灌分家、灌渠硬底化,同時,加快石灰巖 地區石花地改造和坡地改梯田步伐,大力推廣地頭建水池,解決旱地灌溉問題, 確保農田旱澇保收;抓好中低產農田的改造,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使農 田達到高產穩產;抓好植被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闊葉林,逐步提高公益林的生 態效益,努力將山上綠化率提高到95%以上,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0%以上; 抓好農田機耕路和山地作業路的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田園林網化建設。   (五)以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   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 意見,強化城鎮功能,提高城鎮環境質量,進一步引導農村人口和生產要素向小 城鎮集聚,促進山區產業發展和加速城鎮化進程的有機結合。   加快中心鎮建設。每個縣(市)重點建設2—3個中心鎮,使其成為山區農 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做好中心鎮的規劃修編,重點加快道路、供電、供水、 能源、通信、環保、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合理擴張城鎮規模, 因勢利導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按照“其他小城鎮向中心鎮撤并”的原則,加大小 城鎮撤并力度,使中心鎮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避免重復建設;按照“小村向大村, 自然村向中心村,偏僻村向交通方便村,鎮區規劃區附近村莊向鎮區撤并”的原 則,調整村莊布局,促進村莊集約化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實行集約化建設,統籌 配套建設供水網、排水管網及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集中供水和處理工業、生 活污水和垃圾。   積極培育發展山區城鎮經濟。積極引導村鎮二、三產業向小城鎮特別是中心 鎮集聚。加快發展山區小城鎮民營經濟,鼓勵民營企業開發特色產業,允許社會 資金及外資參與小城鎮的電力、通信及其他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促進 小城鎮投資體制多元化。   (六)強化以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為重點的山區教育事業   將加強基礎教育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加大 各級政府對山區和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推動辦學主體多元化,繼續推進 “希望小學”等教育扶貧形式和各類民間辦學,形成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 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調整中小學校布局,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撤并麻雀 學校和分校點,提高辦學水平和綜合效益。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的收費管理。   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有條件的地市要創辦職業技術學院,辦好若干所重點中 等專業技術學校;各縣要重點辦好一所以上的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鞏固和發展職 業中學和技工學校。積極推進“電波入戶”工程,利用廣播、電視等手段開展遠 程教育,將自學考試延伸到農村基層,開展應用型專業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和技 術培訓。   努力改善山區的辦學條件。確保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經費總量不減。增 加山區中小學校舍和教學設備設施投入,創造條件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手 段現代化。提高山區教師的生活待遇,建立教師工資專戶,確保按時足額發放。 加強教師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十五”期末,小學專任教師40%達到大 專以上學歷水平,初中專任教師要有45%達到本科學歷,普通高中、中等職業 學校專任教師70%以上達到本科學歷水平。   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重點建設好農業中專、農業技術培訓中心、鄉 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培訓基地,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民 進行培訓。切實抓好“跨世紀青年農民技校培訓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力 爭到“十五”期末,縣、鄉鎮級農技站技術人員分別達到大、中專水平,每15 戶農戶有1人獲得“綠色證書”,每戶農民要掌握一到兩門種養技術或專業技能。   (七)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加強山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 覆蓋面。逐步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推行企業職工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符合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求的醫療服務體系、預防保健體系和衛生監督 執法體系。到“十五”期末,各縣至少要建設一間二級水平的綜合醫院和2—3 所設施比較齊備、醫療護理水平比較高的區域性中心衛生院;加強鄉鎮衛生組織 建設,全部縣級防疫站、婦幼保健院(所)和鄉鎮衛生院實現房屋、設備、人員 三配套,村衛生站覆蓋率達到100%,鄉鎮衛生院醫生應具有執業醫師(執業 助理醫師)資格。加快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全面落實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 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農民健康教育,農村健康教育普及率達到75%。 實現城鄉飲用水衛生達標,農村自來水和衛生廁所普及率均達75%。強化計劃 免疫、疾病檢測、住院分娩,加強對山區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預防控制,降低 嬰兒、孕產婦死亡率和傳染病發病率。   加快山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群眾文化場館、圖書館、影劇院、文 物保護設施等建設。提高山區廣播電視的覆蓋率和播出質量,調頻廣播覆蓋50 個山區縣,電視節目總播出時間增加一倍。健全山區文化宣傳隊伍,開展群眾文 化活動,積極組織送戲下鄉和書刊發行工作。   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山區人口素質。加強鄉村計劃生育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倡晚婚晚育,抓好優生優育。人口出生率和自 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15‰和10‰以下。   實行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制度。山區縣要配套建設一座環境優美、設備 齊全的殯儀館。   (八)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扶貧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以增加貧困農 民收入為中心,以貧困戶為主要對象,重點扶持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將扶貧工 作重心進一步下移至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農戶,實行逐村逐戶扶持。   繼續鞏固行政村的“四通”(通機動車、通電、通郵、通電話和電視)和農 戶的“四個一”(有一塊“保命田”、輸出一個勞動力、掛上一家農業龍頭企業、 學會一門實用技術)工程。   繼續實行對口幫扶和掛鉤扶持。擴大扶貧領域,增加科技、教育、衛生、文 化和生態扶貧。加大對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水庫移民安置區等 特殊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對確實不具備生存條件的“三無”(無地耕、無林伐、 無路行)高寒山區的少數村寨進行搬遷。扶持貧困戶建設“安居房”。   發展完善貧困縣48個農業龍頭企業,同時,鼓勵農民以勞動、資本、技術、 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鄉鎮、村為單位實施“一鄉一品”工程。 以經貿合作帶動扶貧開發,建設一批前景較好的項目推動山區的脫貧奔康工作。   切實加強貧困地區勞動力的素質培訓。抓好貧困戶的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強 化貧困地區技工學校的就業培訓任務,培養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 基層干部、管理人員和農民技術示范戶。   四、主要政策   繼續貫徹1985年全省第一次山區工作會議以來,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 持山區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山區開發的扶持力度。   (一)財政支持   加大省財政對山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省預算內投資對山區的 扶持資金,重點放在交通建設,對山區、貧困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公路建設補 助按照現行政策繼續給予傾斜照顧;按照水利建設省級投資補助政策,同等條件 下優先安排欠發達地區水利建設投資;繼續貼息支持山區縣小水電建設;在省財 政脫貧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對貧困山區、老區進行扶持;保證山區計劃生育投 入,到2005年末,財政投入計劃生育事業費年人均超過10元。   加強財政性資金投資山區建設項目的管理,推進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資本 金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稽查制。制訂資金投入到村、到項目、到農戶的 管理辦法。開發項目要建立項目法人制度,項目責任人和監督人對項目全過程負 責,實行項目投資事后追究制度。投入到村、到農戶的項目必須依照村民組織法, 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立項審查,逐級報批,并建立銀行專用帳號,確保資 金到村、到農戶。   (二)產業開發   進一步落實省政府對創辦農業龍頭企業所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參照省委、 省政府關于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有關政策,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 業,使其成為農業科學技術開發和推廣的主體。深化農村科技體制改革,把現有 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經營,或通過資產重組成為農業龍頭企 業的研究開發機構。   引導民間資金和國外資金投資山區基礎設施、資源開發、三來一補加工業、 商貿服務、城市公用事業、旅游、文化教育等領域。山區各級政府應依法給予相 關優惠。對山區交通建設用地、征地以及到山區投資的企事業建設用地、征地等 的各項費用,可在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范圍內給予優惠,其用水、用電費用也應略 低于當地的收費水平。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放寬其經營范圍和經營條件。   制定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山區轉移的政策, 鼓勵山區在珠江三角洲或當地舉辦各種類型的招商洽談會和博覽會。健全珠江三 角洲地區與山區的經貿洽談會制度。支持山區與珠江三角洲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展 開合作,對合作中效益好、有市場前景、技術含量較高的扶貧性生產型項目,經 有關部門確認后,在扶貧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給予支持。   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山區產業開發,發展城鎮經濟。改革 戶籍制度和推行土地置換政策,凡在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及其他建制 鎮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及與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 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辦理城鎮常住戶口;推行在較大范圍內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的土地置換政策,鼓勵通過土地整理來置換農村宅基地,以解決用地供需矛盾, 吸引農村居民向小城鎮特別是中心鎮有序轉移。   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省級旅游度假區。   (三)對口扶持   建立對山區和貧困地區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繼續實行經濟發達 地區對山區、貧困地區的對口扶持和省直機關的掛鉤扶貧措施。繼續采取面向社 會募集、市縣幫扶、千干扶千戶等行之有效的辦法。   鼓勵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及科技人員帶技術、帶成果到山區開發創業,鼓勵 大專院校、中專畢業生到山區工作。   省內高等和中專學校招生工作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有計劃地為山區培 養人才,受山區市、縣的委托,山區用人單位與受委托學校簽訂協議,每年招收 一定數量的定向生進入大、中專院校學習,對生活困難的定向生,學校應適當減 或緩收學費。   在扶貧專項經費中設立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開發就業專項經費。勞務扶 貧所需的組織、培訓等方面的經費,由市、縣政府從財政或扶貧專項經費中安排 解決。   (四)環境保護   堅持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努力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 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確保山區和貧困地區的資源持續利用。   堅持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的原則,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建設 項目用地要依法進行預審。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環境保護原則,注意飲用水源和自然資源的 保護,禁止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及自然保護核心區搞旅游開發;引導同類企業適當 集中在工業區,集中處理工業和生活污水,通過建立市場化的運營機制,引導外 資和民資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山區在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的同時,必須防止 污染向山區轉移;合理規劃布局,嚴禁污染環境的小企業立項,輕紡、礦冶、水 泥、造紙等利用山區資源的企業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建設規模,并考慮當地的環 境承受能力。   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健全環境保護監管體系。   (五)民主法制   進一步簡化對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序,提高利用外資政策的透 明度,加快建立項目投資備案制度。   徹底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進一步依法規范政府收費,嚴禁任何單位向到山 區投資開發的企業亂攤派、亂收費、拉贊助。   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 和民主監督制度,實現村民自治;積極推進鄉鎮政府和縣級部門的政務公開,方 便群眾辦事,接受群眾監督。   加強法制教育和宣傳,增強農村干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提高農民 知法守法意識,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和促使農民履行應盡的義務。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設平安社區。   (六)加強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都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把山區開發建設擺上重要的位置,要堅持實行扶貧工作責任制,黨政一把手負總 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加強調查研究,制訂具體的開發規劃,總結推 廣先進經驗,搞好指導和協調工作,及時解決開發中的問題,把各項工作真正落 到實處,確保全省山區開發目標如期實現。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