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3-00097 分類: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03-02-24
名稱: 關于印發2003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03〕15號 發布日期: 2003-02-24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印發2003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3-02-24  瀏覽次數:-


粵府辦〔2003〕15號

━━━━━━━━━━━━━━━━━━━━━━━━━━━

關于印發2003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
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2003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已經省長辦公會議討

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各牽頭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真抓實

干,狠抓落實。省直各部門要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為

新一屆政府工作開好頭、起好步。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向省政

府報告,各牽頭單位每季度要向省政府書面匯報一次工作進展情況,于每季度的

第1個月的5日前報送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將抽調人員成立督查組負責

督辦落實。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3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 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

(2003年1月27日)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省第九次黨代會和省委九屆二次會議精神,認真落 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工作任務,現提出2003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十件大事 和十項工程。

十件大事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調整產業結構   (一)工作目標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增強新興支柱產業優勢,改造提高傳統支柱 產業,大力發展有潛力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裝備工業。電子 信息、電器機械和石油化工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46.9%提高到48%左右, 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建筑材料保持18%左右,裝備工業從24.9%提高到 26.4%左右。   實現“四個創新”:一是結構創新。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大力推進經 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品、產業的國際競爭 力。二是技術創新。通過培育企業技術開發及實現產業化的能力,增強產業技術 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三是制度創新。建立與世貿組織和國際經貿規則相 適應的規則體系,規范、引導企業行為,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四是環境創新。不斷改善和優化發展環境,形成有利于投資、創業、生活的軟硬 環境。   (二)主要措施   1.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一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二是大力發展石化工業、汽車工業等新興支柱產業,努力振 興裝備工業。三是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鞏固和發揮制 造業基地的作用。四是加快發展為產業服務的第三產業。   2.促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入開發,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倍增效應” 和“催化劑作用”。一是以集成電路設計業為突破口,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品制 造業。二是大力發展軟件業,加快建設廣州、深圳、珠海、南海四個軟件園。三 是促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重點推進企業信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積極推 進政務信息化和山區信息化。   3.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把創名牌作為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 的突破口。   4.重點支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整合資金、技術、品牌、管 理等要素,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5.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承接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 水平。   6.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大力推進東西兩翼和山區工業化。   7.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切實保護環境。   此項工作由省經貿委、信息產業廳牽頭實施,分工由游寧豐、宋海副省長主 抓。   二、抓好招商引資,努力擴大出口   (一)工作目標   圍繞建設外經貿強省目標,推動外經貿發展由量的擴大轉變為質的提高、加 工貿易從OEM(貼牌生產)為主轉變為ODM(委托設計生產)為主、吸收外 資由主要依靠優惠政策轉變為依靠良好環境為主的“三個轉變”,提高一般貿易 出口在出口中的比例、提高加工貿易發展水平、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與水平、提 高“走出去”水平等“四個提高”。外貿出口增長5%,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 增長16%。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加強外經貿、海關、稅務、檢驗檢疫、外匯管理、金融、邊檢、工商 管理和交通等部門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推進“大通關”建設。完善“口岸電子執 法系統”、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和深加工結轉監管新模式,營造安全高效通關環境。   (2)優化投資軟環境,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網上服務系統,為外商提供投資 的全過程服務。   (3)創新招商方式,實行走出去招商和引進來招商相結合,園區招商與企 業招商相結合,綜合招商與主題、專業招商相結合,網絡招商、中介招商與以商 引商相結合。重點到美國、日本、歐洲、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招商引資 活動。   (4)拓寬利用外資方式和渠道,鼓勵外商設立投資性公司和投資基金,開 展風險投資;鼓勵外商以并購、收購方式改組、改造國有企業;鼓勵符合條件的 內資企業到境外上市融資。   (5)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擴大吸收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 資金,吸引跨國公司、國際大財團到我省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和采購中心。   2.擴大出口   (1)繼續推進國有外經貿企業深化改革,抓好國有外經貿企業產權制度改 革。   (2)加大對民營企業出口的幫促力度,2003年努力使我省民營進出口 企業數量增加2500家左右,出口增量達25億美元左右。   (3)促進自營生產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增加一般貿易出口。吸引更多的國 際客商來粵采購或在粵設立采購中心,收購產品出口。   (4)抓好市場開拓,努力擴大對新市場的出口。千方百計鞏固發展美國、 歐盟、日本、香港、東盟等傳統出口市場,推動對俄羅斯、中東、非洲、南美等 新市場出口有更大的增長。   (5)抓好重點產品出口,增強品牌帶動出口的能力,提高機電產品與高新 技術產品在總出口中的比例。   (6)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開展境外加 工貿易,合作開發資源。   (7)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出口。   此項工作由省外經貿廳牽頭實施,分工由湯炳權常務副省長主抓。   三、推進三項改革   (一)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促進國有企業制度創新   1.工作目標    促使國有經濟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 爭力。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特別是監管體系進一步健全,企業制度創新有新進展。   2.主要措施   (1)重組省屬國有資產。對省屬24家資產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企業集團, 包括不屬于這24家集團的其他省屬國有企業的相關資產,以及未受權經營的省 屬資產在自愿原則下進行重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有資本的集中度和 控制力。同時加大以專業化骨干企業為龍頭的內部資產重組力度,整合企業集團 的產業結構、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快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推行企業的股 份制改造。   (2)加快劣勢企業退出市場步伐。在認真實施已下達關閉破產項目的基礎 上,繼續篩選符合政策性關閉破產條件的企業,做好新增項目的申報工作,爭取 關閉破產項目能多點列入國家計劃。加大省屬8戶國有煤礦和劣勢企業退出力度。   (3)進一步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圍繞培育國家級、省級具有國際競爭力龍 頭企業的要求,精選若干家有發展潛力的大公司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跨國公司培 育對象,集中精力和資源進行重點扶持。在龍頭企業中,推動企業重組購并、建 立與跨國經營相適應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探索符合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特 點的管理層收購的規范辦法等試點。   (4)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制定出臺《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 的貫徹意見。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出臺建 立國有企業經營及科技人員激勵機制的政策措施。加快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 改制和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   (5)根據中央統一部署,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今年主要是 健全和完善現有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此項工作由省經貿委、省財政廳牽頭實施,分工由李鴻忠常務副省長、游寧 豐副省長主抓。   (二)改革行政管理體制   1.工作目標   按照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總體要求,深化行政管理 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   2.主要措施   (1)開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調查研究。提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改進政 府管理方式、理順省市縣政府職權關系、調整完善政府組織機構等方面的意見。 協助抓好深圳市和佛山市順德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   (2)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完成省政府第二輪行政審批制度改 革,并制定相關的規范管理和監督辦法。推行網上審批、并聯審批等新的審批形 式。改革投資管理體制,對限額以下的一般競爭性項目,屬國家鼓勵的一律取消 事前審批,實行備案(登記)制。對重大項目加強稽查和事后管理。   (3)創新行政執法體制。按中央要求加快清理整頓行政執法隊伍、開展綜 合行政執法試點的步伐,上半年完成試點調研、方案論證和制定工作。下半年開 始組織實施經中央批準的方案,年底前基本完成。   (4)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根據事業 單位的不同分類,進一步調整事業單位結構和布局,精干機構和人員,推進事業 單位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對不同類別的事業單位實施不同的機構編制、財政和 人事管理辦法,逐步推行人員聘用制度。   (5)嚴格部門預算,進一步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大綜合財政預算 改革力度,對各種預算外收支嚴格按收支兩條線管理。加強政府采購預算,降低 行政成本。實行以定員定額為主的預算分配方式核定部門預算。   (6)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開展“一站式” 便民服務,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   此項工作由省編辦牽頭實施(其中省政府第二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仍由 省計委牽頭),分工由謝強華副省長主抓。   (三)推進農村稅費改革   1.工作目標   做到“三個確保”:確保農民負擔得到明顯減輕、不反彈;確保鄉鎮機構和 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正常需要。改革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03年1月至3月)。調查研究、總結試點地區改革 經驗,以指導全省的改革工作。啟動《廣東省農村稅費改革宣傳計劃》。(2) 實施階段(2003年3月至6月底)。制定和頒發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3) 總結完善階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進行全面檢查、總結提 高、表彰先進、完善政策。   2.主要措施   (1)加強對農村稅費改革的組織領導。由黨政一把手親自負責,抽調得力 人員,專責此項工作。   (2)完善農村稅費改革的配套措施。同步下發關于調整鄉鎮、行政村建制、 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村級范圍籌資籌勞管理、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村稅 費改革督查、妥善解決教育負債及鄉村其他負債等六個方面的配套文件。   (3)建立農民負擔監督機制。全面清理整頓涉農負擔的稅費項目,實行農 民負擔“一票否決”。鞏固鄉鎮機構改革精簡成果,每個行政村要嚴格按規定配 備干部。加強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的征收管理,解決兩稅重復征收問題。   (4)嚴格執行農村稅費改革的“八不準”政策。   此項工作由省財政廳、農業廳牽頭實施,分工由李鴻忠常務副省長、李容根 副省長主抓。   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工作目標   進一步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100家省重點農業 龍頭企業掛牌,力促全省各市、縣中小農業龍頭企業突破1000家,培育發展 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的48家扶貧龍頭企業。   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的聯結機制。力爭全省1000家農業龍頭企業帶 動農戶250萬戶,100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80萬戶,使帶動的 農戶戶均增收1500元。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力爭在糧食、蔬菜、水果、花卉、茶葉、畜牧、水產 等行業創名優品牌80個,50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ISO9000系列 或綠色食品的質量體系認證。   實現珠江三角洲十大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基本達標。起步建設東西兩翼和 粵北山區十二大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二)主要措施   1.加強政府服務。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著力搞好信息指導、技術推廣和產 品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務。   2.認真落實扶持政策。各市縣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切實按照省委《大力推 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精神,制定具體的扶持農業產業化和農業龍頭企業的 政策措施。需進一步明確,鹽業管理部門要對農產品加工用鹽專戶供應,實行最 優惠價格;供電部門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生產用電要按農業用電收費;地稅 部門要堅決落實有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省農業龍頭企業跨地區進入山區聯營或獨 資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分支機構,以及省農業龍頭企業的分公司和控股公司, 享受省扶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把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投入 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農業標準化生 產基地,培育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現代漁港經濟區,促進漁 民轉業轉產。   此項工作由省農業廳牽頭實施,分工由李容根副省長主抓。   五、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一)開拓國內市場   1.工作目標   促進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省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得到有效拓展,省外市 場占有率穩步提高。確保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   2.主要措施   (1)努力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完善鼓勵和引導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改 善消費環境,改進消費服務,培育消費熱點,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正確引導居民 消費預期,采取措施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促進即期消費。理順體制,拓展消費領 域,擴大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消費。增加住房信貸,完善二級市場,規范 房地產市場收費,擴大住房消費。提倡和推廣分期付款等大眾信用消費方式。開 發新的服務消費市場,促進形成旅游、信息服務、智力開發、教育、體育健身、 衛生保健等新的消費熱點。   (2)加快流通現代化步伐。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業 態。深化國有流通企業改革,擴大流通業的對外開放,積極推進與國際大型連鎖 企業和物流企業的合資合作,做強做大流通龍頭企業。   (3)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強農村水、電、路、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 施建設,繼續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為更多的家用電器和電話進入農村居民家 庭創造條件。   (4)積極開拓省外市場。繼續組織企業到西北、西南和東北重點城市開展 經貿合作,引導各類企業到省外開展合作生產、聯合銷售,建立銷售服務點。重 點辦好廣東湖北經貿洽談會等一批會展活動。   此項工作按省政府部門的職能分工,分別由省經貿委、計委牽頭實施,分工 由游寧豐副省長主抓。   (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1.工作目標   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好轉,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群死群傷的惡性、特大安 全生產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信用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市場監管手段得到完善。   2.主要措施   (1)繼續把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擺上各地區、各部門的重要議事 日程,   切實加強領導。參照國家整頓辦的做法,進一步充實各級整頓辦的力量,完 善全省條塊結合的工作網絡。   (2)推進聯合打假、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強化稅收征管和金融信用秩序、 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整頓文化市場、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安全監察等11 項專項斗爭。嚴厲打擊走私。重點加強對集貿市場、加油站和旅游市場經營秩序 的整治。   (3)嚴厲打擊偽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私設“小金庫”和提供虛假財務 報告、審計報告等違法違紀行為。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 監督力度。   (4)廣泛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 責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煤礦和非煤礦山、民爆器材四項安全專項 整治工作。切實搞好安全生產信息網絡建設。   (5)標本兼治,著力治本。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脫鉤,政 事分開,確保執法的公正性。二是完善法律法規和執法機制。三是加快社會信用 體系建設,從法律上、制度上、輿論上采取各種措施,在全社會營造講求商業道 德、誠實守信的氛圍。四是促進體制創新,加快流通現代化步伐。大力發展連鎖 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業態,通過體制創新推動建立規范的市場 經濟秩序。   此項工作按政府部門職能分工由省直各主管單位牽頭實施,分工由各主管副 省長主抓。   六、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一)工作目標   全省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 有參加職業培訓愿望的下崗失業人員得到普遍的技能培訓, 培訓后再就業率達 60%以上;養老、失業保險基金收支狀況改善, 統籌層次提高,養老金保持 100%社會化發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全部縣級以上統籌地區實施, 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穩定,勞動者權益更有保障;勞動保 障工作法制化、業務規范化、管理服務信息化、組織機構網絡化水平提高。   (二)主要措施   1.抓緊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大力發展職業培訓。一是落實 再就業扶持政策,加快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就業服務。 二是加強宏觀調控,調整就業結構。三是全面實施提高就業能力計劃,加強勞動 預備制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能力。四是加大技工教育資金投 入,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推動技工教育上新臺階。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一是繼續以基金當期收支平衡為核心,堅持 推行市級統籌,省級調劑,提高制度運行水平。二是以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熱點、 難點問題為著力點,完善養老、失業保險政策。三是以完善管理為重點,穩步推 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做到應保盡保。 四是以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為手段,加強社會保險經辦業務管理和基金管理監 督。   3.進一步加大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工作力度,完善勞動關系調整機制。一 是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二是大力加強勞動關系調整工作。三是深化企業 工資制度改革。   4.全面加強勞動保障基礎建設,提高勞動保障工作法制化、業務規范化、 管理服務信息化、組織機構網絡化水平。一是加強勞動保障法制建設。二是加強 勞動保障業務規范化建設。三是加強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四是加強街道和社 區勞動保障網絡建設。   此項工作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牽頭實施,分工由謝強華副省長主抓。   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一)工作目標 促使個體、私營企業的數量增加和實力顯著增強。2003年個體工商戶增 加10萬家,總量達到185萬家,增長5.7%, 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增長 20%,總量達到523.4億元;私營企業增加5萬家,總數達到30萬家, 增長20%;私營企業注冊資金增長25%,總量達到4225.1億元;私營 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增長15%,達到301家;私營股份有限公司增長10%, 總量達到75家。著力引導個體、私營企業開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提高競爭力。培育一批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促使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加 快發展。 (二)主要措施 1.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對民營經濟不 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消除一切妨礙民營 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弊端、政策規定和不合時宜的做法,努力營造民營企 業人員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的良好發展氛圍。 2.召開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出臺新的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 的有關政策,省每兩年表彰一批先進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表彰工作由省工商 局牽頭。 3.在省經貿委設中小企業局(同時掛鄉鎮企業局牌子),負責組織實施國 家和省有關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綜合協調相關部門對民營企 業進行指導服務。 4.放寬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消除各種歧視與不合理規定,凡符合國 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規定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內對外開放的行業和投資領域, 都對民營企業開放。 5.加強民營科技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扶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外向型民營 企業、吸納下崗人員就業的民營企業和從事農產品加工的民營企業。一是省財政 一次性安排4.2億元扶持欠發達市建立民營科技工業園(對山區、東西兩翼十 四個地級市每市補助3000萬元)。二是省財政從2003年起5年內,在原 有基數基礎上,每年再增加安排5000萬元科技三項經費,重點用于扶持民營 科技企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中試,省級民營科技工業園的規劃、論證和技術 創新平臺建設、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省民營科技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 設和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三是大力支持和協助民營企業取得進出口經營 資格,從2003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2500萬元,設立中小企業 開拓國際市場資金,支持民營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四是省財政從2003年起, 一定3年,每年增加安排再就業資金5000萬元,專項用于民營企業吸納下崗 人員的社會保險、崗位、就業服務、技能和創業培訓等補貼。五是整合并集中使 用各級政府的涉農資金,以貸款貼息為主要形式,實行省、市、縣按比例負擔的 辦法,支持從事農產品加工民營企業進行深加工和保鮮技術的開發應用等。 6.集中力量打造民營龍頭企業,推動民營企業開展品牌經營,做大做強一 批民營重點企業。從2003年起,每兩年根據企業經營資產、營業收入、利稅 和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等指標,確定全省百強民營企業。百強民營企業的認定條 件和扶持政策,由省經貿委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制定。省政府重獎獲得中國馳名商 標和省著名商標稱號企業;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和省名牌產品企業;出口商 品被列為國家外經貿部重點扶持的名牌出口商品企業;專利技術被授予“中國專 利金獎”的企業。 7.引導民營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實行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 8.加強對民營企業的財政與金融支持。從2003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 每年安排2億元,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和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 配套資金等。擴大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探索適合市場需要和我省特點的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模式。 9.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 濟成份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10.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依法強化監督和管理,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此項工作由省經貿委、工商局牽頭實施,分工由游寧豐副省長主抓。 八、加快城鎮化進程 (一)工作目標 到2003年底,按非農戶籍人口比重計算,全省城市化水平達38%,按 “五普”口徑統計,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60%。城鎮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3平 方米;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30%;民用燃 氣普及率達到9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5 平方米以上。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粵東沿海、粵西沿海三大城鎮密集區,珠江 三角洲中部、珠江口東岸、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區,西江沿線、廣梅汕、三茂和 廣(州)樂(昌)鐵路沿線等城鎮點軸區以及山區城鎮點狀發展區。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省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全省城鎮化工作。召開全省城市 工作會議,對全省推進城鎮化與現代化作出新的部署。 2.組織編制《廣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明確我省推進城鎮化的目標、指 導思想和方針、政策。 3.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反思,以強化區域 協調、提高城鎮化質量和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政策研究為重點,提出適應新時期、 新形勢發展需要的對策和行動計劃。 4.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抓好省、市、縣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工作。加強城鄉規劃的監督檢查,切實發揮城鄉規劃對城鎮建設的引導和調控作 用,提高城鎮化質量。辦好市長城建研究班。爭取提請省人大頒布實施《廣東省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條例》,強化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法定地位。 5.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城鎮環境建設。一是加大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 的力度,鼓勵外資、民資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快速干道和軌道交通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道路交通網絡。三 是推動區域綠地和環城綠帶建設,推進城市綠化系統規劃的實施和城市綠化建設。 四是加大整治珠江流域力度。五是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六是加強珠江 三角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并做好重大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城市生活污 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七是加強城鎮之間重大基礎 設施建設的協調和整合,重點是加快交通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的協調和 整合。 6.加強村鎮建設工作,重點抓好中心鎮的規劃修編和村鎮建設試點工作, 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一是組織實施好省委、省政府即將下發的《關于加快中心 鎮發展的意見》。辦好中心鎮鎮委書記、鎮長培訓班。二是督促1996年以來 未對規劃進行修編的中心鎮進行修編,爭取到2003年底中心鎮有一半以上完 成總體規劃修編。三是確定省級村鎮建設試點。 此項工作由省建設廳牽頭實施,分工由許德立副省長主抓。 九、推動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工作目標 擴大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今年全省普通高校研究 生招生增長30%以上,本專科招生增長30%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增長20%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6—17%。努力實現我省高等教育更大辦學規 模、更優體系結構、更高質量水平、更好辦學效益的要求,逐步形成普通高等教 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與網絡教育、自學考試等協調發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進辦學體制和機制創新。加大整合優化高等教育資源力度,支持 有條件的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推進多元化辦學,繼續支持地方政府興辦高 校,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民辦學校。加快廣州大學城建設。積極穩步發展國有 民辦本科二級學院。加快發展遠程教育和網絡教育,完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2.實施“創新強校工程”。以“促強、幫大、扶優、立特”為原則,以明 確定位為前提,以辦出特色為關鍵,分層次建設高等學校,提升我省高校綜合實 力和辦學水平。搞好高校總體發展規劃、學科和隊伍建設規劃和校園建設規劃。 推動高校機構改革和人事制度、科研管理體制、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新一輪重點 學科、名牌專業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對高校教學工 作和教育質量的監督與管理。 3.多渠道籌集資金。發揮財政導向作用,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充 分運用市場機制籌措資金的新機制。調整高校收費標準。改革財政撥款制度,根 據學校在校生數核定高校財政撥款額度(不含基建投資專款)。鼓勵吸收民間和 社會資金支持高校建設。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特別要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千百十 人才工程”,遴選新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列入培養計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拓 寬“特聘教授”招聘渠道。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此項工作由省教育廳牽頭實施,分工由李鴻忠常務副省長、宋海副省長主抓。 十、大力推進文化建設 (一)工作目標 按照建設與經濟強省相適應的文化大省的目標,大力弘揚和培育廣東精神, 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質 量,全面提升廣東的文化地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文 化實力和競爭力。 (二)主要措施 1.召開全省文化工作會議,對建設文化大省作出具體部署。研究制定《廣 東省文化大省建設綱要》、《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 見》、《建設文化大省若干文化經濟政策》,把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任務具體化。 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用“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武裝干部群眾。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多種形式的 文明創建活動。 3.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認真貫徹中辦發《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 革的若干意見》,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著力培 育面向市場的競爭性主體,推動文化特別是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向適應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促進文藝院團改革。建立優化配置文化資源的市場機制,培 育文化市場。 4.努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強社科理論和文藝隊伍建設, 逐步培養一批有全國影響的學術尖子、名作家和藝術大師。著手建設一批一流的 現代化文化設施,著力創造一批優秀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實施文化下鄉工程, 活躍群眾文化。加大對文化事業的財政投入,解決當前制約文化事業發展的突出 問題。 5.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大力發展文化娛樂 業,積極開發文化旅游業。促進信息產業和傳媒產業融合。加快推進集團化建設, 推動產業聯合和地區聯合,整合文化資源,提高集約化水平。積極發展地方特色 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建設一批體現嶺南風格與時代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名縣、 名鎮。 6.建設一批先進文化設施,形成覆蓋全省、布局合理的文化設施體系。力 爭年底前開工建設廣東科學中心。抓好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省立中山圖書館改造 等重點工程的相關工作。加強對“山區文化議案”項目使用、維護的管理,重點 扶持粵東、粵西兩翼落后地區,加強當地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站) 和基層劇團排練場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籌備全省圖書館、博物館兩個聯合協作 網。落實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所需經費和設備。 此項工作由省文化廳牽頭實施,分工由雷于藍副省長主抓。

十項工程

2003年,我省將繼續貫徹國家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保持投資有效增長。按照“保重點”的原則,集中力量抓好十項重點項目建設, 項目總投資2102億元,預計全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400億元,全社會固定 資產投資完成44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 一、高速公路工程。新開工建設一批通往東西兩翼和山區的高速公路。在抓 好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小塘至廣州段、廣惠高速公路等13條高速公路建設的基 礎上,新建重點高速公路7條,建設里程495公里,總投資268億元。主要 有:京珠高速公路廣珠北段(37公里,總投資38.9億元)、渝湛線湛江至 粵桂交界段(70公里,總投資23.4億元)、環珠三角高速公路東、西環段 (96公里,總投資98億元)、河源至梅州高速公路(118公里,總投資 40億元)、粵贛高速公路河源至粵贛交界段(136公里,總投資46億元)、 云浮至肇慶高速公路(36.5公里,總投資12.1億元)、 粵港西部通道 (1.42公里,總投資9.2億元)。力爭2003年完成高速公路建設投資 120億元,新增通車里程450公里,200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 到2300公里。力爭2004年底全省所有地級市通高速公路。到2005年 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800公里。加快梅州至福建龍巖高速公路廣東 段、云浮至廣西梧州高速公路廣東段前期工作,力爭2004年開工。形成連接 省內各市、銜接兄弟省區的便利、快捷的高速公路網。 二、能源建設工程。新建大型電源項目8項,新建裝機容量715萬千瓦。 在繼續抓好嶺澳核電站2號機(100萬千瓦)、深圳媽灣電廠6號機(30萬 千瓦)、臺山電廠1、2號機(120萬千瓦)、連州電廠擴建等山區資源型坑 口電站(80萬千瓦)和500千伏電網工程的基礎上,開工建設一批大型骨干 電源項目。包括:惠州、深圳東部、深圳前灣(各105萬千瓦)及廣州珠江電 廠LNG擴建(70萬千瓦)4個LNG電廠,合計裝機容量385萬千瓦;韶 關電廠11號機(30萬千瓦)、臺山電廠一期3、4號機(120萬千瓦)以 及粵東地區的華能汕頭電廠二期擴建項目(60萬千瓦)、汕尾電廠一期1、2 號機(120萬千瓦)等。確保嶺澳核電2號機、媽灣電廠6號機、臺山電廠1 號機投產,新增裝機容量190萬千瓦,能源項目完成投資73億元。今年新開 工的電源項目大部分將在2005—2006年期間陸續投產,為保證我省“十 一五”時期的電力穩定供應發揮重要作用。 三、天然氣工程。建設1個LNG接收站及輸氣干線項目、4個城市燃氣管 網項目,新增LNG年接收能力300萬噸,輸氣主干線334公里。2005 年首期工程建成,實現向深圳、東莞、廣州、佛山4個城市及惠州、深圳東部、 深圳前灣、廣州珠江電廠LNG4個大型電源供氣。二期工程供氣范圍擴大到整 個珠江三角洲地區。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提高我省使用清潔能源的比重,滿足三 角洲地區生產、生活用氣需求。 四、石化工程。 建設2個乙烯項目和2個煉油項目, 新建乙烯生產能力 122萬噸/年,煉油500萬噸/年。項目包括:惠州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 (年產80萬噸乙烯,總投資356億元)、茂名乙烯擴建(新增乙烯生產能力 42萬噸/年,總投資40.4億元)、廣石化煉油擴建、湛江東興煉油擴建等 一批石化和下游產品加工項目。規劃建設惠州和茂名石化工業區,做好中海石化 1200萬噸/年煉油和珠海PTA二期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這批項目建成 后,將形成年產4000萬噸煉油、20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進一步壯大我省 石化工業的支柱地位。 五、汽車工程。開工建設、擴建3個汽車整車項目和一批汽車零部件項目, 新增汽車生產能力30萬輛/年。項目包括:廣州本田汽車公司12萬輛至24 萬輛產能擴建、新建廣州本田轎車出口基地(總投資16億元)、風神汽車15 萬輛產能改造(總投資約16億元)等。預計到2005年,我省汽車生產能力 將超過50萬輛,汽車工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 六、城市快速交通工程。開工建設2個軌道交通項目和2條中心城市快速路, 新建軌道交通里程69.5公里,城市快速路86公里。在繼續抓好廣州地鐵二 號線(23.21公里,總投資106.7億元)、深圳地鐵首期(21.8公 里,總投資106.7億元)等城市快速交通項目的基礎上, 全面開工建設廣 州地鐵三號線項目 (35.86公里,總投資153億元, 2003年投資 12.58億元)、廣州至佛山城際軌道交通項目(33.6公里)、廣州南部 地區快速路(65.33公里,總投資65億元,2003年投資10億元)、 深圳深平快速干道 (20.7公里,總投資15.7億元, 2003年投資 1.5億元)等。預計2003年完成中心城市重點交通項目投資55億元,到 2005年,我省城市地鐵及城際軌道交通通車里程約133公里,進一步強化 廣州、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大中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七、環保工程。開工建設一批水環境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新建污 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220萬噸,2003年投資30億元。在續建廣州大坦沙 污水處理廠、西朗污水處理廠、珠海拱北污水處理廠管網、肇慶第二污水處理廠 等項目的同時,開工建設珠江(廣州—虎門)兩岸綜合整治、深圳河治理三期、 江門河整治、惠州西湖整治、石馬河污染治理等珠江綜合整治工程建設(2003 年投資12億元),汕頭市中心城區環保設施、湛江市赤坎污水處理廠、梅州市 江南污水處理廠、揭陽市區污水處理廠等山區和兩翼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項目 (2003年投資7億元),開工建設廣東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理示范中心、廣州 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佛山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等危險廢物、生活垃圾處理 設施(2003年投資6億元),開工建設沙角電廠、黃埔電廠等10個燃煤火 電廠脫硫工程,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003年投資5億元)。2003年, 全省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40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30%,比20 02年提高4個百分點;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1.5萬噸/日,城市生活垃圾 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5%。 八、高新技術產業工程。建設60項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快廣州、深圳、 珠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省統一電子政務平臺、省社會保障信息網、省企 業信用信息網、廣東政法信息網建設,進一步帶動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中藥、 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產業發展。主要項目包括:珠海南方軟件園和廣州天河軟件園 兩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園區、珠海8英寸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項目、中山大學南海海 洋生物技術、廣藥集團中藥提取分離兩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TCL數字電視接 收機、TCL固態聚合物鋰離子、南方高科CDMA手機生產線、風華高科新型 敏感元器件、珠海金山WPS網絡辦公系統等。 九、水利工程。建設一批水利工程,提高我省防洪減災和供水能力。在抓好 東深供水改造(總投資46.76億元)、潮州供水樞紐(庫容4900萬立方 米,總投資約15億元)、東江、韓江、西江、北江干堤達標加固工程、珠江三 角洲五大堤圍達標加固工程以及珠江口門整治工程99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開工 建設一批城市防洪工程、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農村供水工程,力爭開工建 設北江大堤達標加固工程(63.3公里,總投資25.4億元),提高廣州市 和珠江三角洲防洪能力。2005年,全省大中城市防洪能力達到100年一遇, 主要江河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建立起適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防洪減災 安全保障體系。 十、文化工程。開工建設4項重大文化、教育項目,形成一批適應我省經濟 發展、體現嶺南風貌、繁榮廣東文化的精神文明設施。在抓好省中醫院擴建等項 目的基礎上,開工建設教育擴招配套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 廣州大學城 (首期規劃占地18平方公里,可容納15萬名學生,總投資100多億元)等 2個教育項目,省廣播電視數字化改造(省財政投資2.2億元)項目。抓緊推 進廣東科學中心(總投資約19億元)、省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中山圖書館數 字化改造等精神文明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年底開工建設。除上述十大工程外, 還要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包括廣東第二抽水 蓄能電站、廣東第三核電站等重大電源項目,山區及兩翼高速公路、珠三角軌道 交通,廣州、深圳、湛江港港口及航道等交通基礎設施,湛江紙漿項目、珠江鋼 廠冷軋板項目、山區大型轉窯水泥生產項目、廣州水泥環保遷建項目、廣紙林紙 一體化項目等重大工業項目。努力保證投資增長后勁,推動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 再上新臺階。為了順利完成以上任務,為新一屆政府工作開好頭、起好步,我 們必須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要按 照“繼承、創新、提高、發展”的要求,努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在 提高中發展。要努力做到如下幾點:一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用 “三個代表”的要求和“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判斷是非得失,善于把中央精神與 廣東實際緊密結合,勇于探索、大膽創新,不斷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狠 抓落實,真抓實干。為切實加強上述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的領導,省政府對此作 了分工,每件事都落實具體部門負責,分工分管副省長主抓,確保落到實處。三 是加大檢查督促力度。加強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執行情況的檢查落實,增強各項 工作的時效性。各牽頭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省政府辦公廳要加大督辦力度,跟 蹤掌握十件大事和十項工程的落實情況,并分別于6月底和12月底組織兩次檢 查。四是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了解實 情,多干實事。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勤儉辦 一切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