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廣東省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
(2001-2010年)》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廣東省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2001-2010年)》 (以下簡稱
《總體規劃》)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并提出以下意見,請一并
貫徹執行。
一、我省地處改革開放前沿,人口稠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迅猛,各項
建設用地多,保護和利用林地矛盾突出。為此,必須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保護
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以及“要把林地與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
置,高度重視林地保護”的指示,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林地保護和生態環境建
設的關系,堅持合理利用、優化配置,保障全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切實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林地轉為非林業用地,確保林地總量
動態平衡。到2010年,全省林地減少面積不得超過10萬公頃,即每年林地
轉為非林地面積控制在1萬公頃以內,確保全省林地面積不低于1073.55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5%以上。各地要嚴格按照《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
合理使用林地,不得突破。
三、按照《總體規劃》要求,根據不同地域特點,加強對林地保護利用的分
類指導和調控。珠江三角洲地區,要鞏固已建立的防護林體系,優先進行生態建
設,加強沿海防護林、農田林網、綠色通道、城市林業等建設,建立起適應基本
實現現代化要求的生態系統;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強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
紅樹林、綠色通道等建設,建設林竹果和速生豐產林基地,推進生態建設和林業
產業發展;西部沿海地區,要合理調整林種結構和布局,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體
系和以速生豐產林、早熟優質熱帶果樹為主的商品林基地;粵北、粵東及周邊山
區,要加強林地保護,切實抓好“四江”流域生態公益林建設和保護,大力發展
速生豐產林和林產工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效
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山區的森林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四、各地要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盡快組織完成市、縣林地保護利用總
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并將《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指標逐級分解落實,確保各級
規劃的編制質量。
五、切實做好《總體規劃》實施工作。《總體規劃》是我省林地利用和保護
管理的依據,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認真組織實施。林地用途、
林地林權、林地林木使用權流轉管理活動都必須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審核
審批林地轉為非林地,編制林地開發專項規劃必須依據《總體規劃》。
省林業局要認真組織落實《總體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措施,確保規劃目
標的實現,并要加強對各級規劃實施的指導、監督和檢查工作。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三年三月十七日
廣東省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
(2001-2010年)
廣東省林業局 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二零零三年一月
《廣東省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人員名單
領導小組
組 長:鄧惠珍
副組長:鄧夢柏
成 員:黃東志、羅燕喜、王惠恒、譚天泳、廖慶祥、屈家樹、林俊欽
領導小組辦公室
主 任:黃東志
副主任:羅燕喜、王登峰
成 員:鄭純昭、黃平、藍開成、鐘漢城、黎啟泓、林新、彭耀強、謝祥文
項目名稱:廣東省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
主管單位:廣東省林業局
建設單位:廣東省各市、縣林業局
設計單位: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廣東省林業局林政處
設計資格證書:國家林業局林資證字甲A010號
院 長:林俊欽
總工程師:劉志武
項目負責人:羅燕喜、林俊欽、鄧鑒鋒
參加人員:
1.廣東省林業局:
黃東志、羅燕喜、鄭純昭
2.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林俊欽、王登峰、鄧鑒鋒、林壽明、黎啟泓、鐘漢城、羅錦豐、李茂深、
江振鐸、羅玉洪、蔡達明、余松柏、周廣玲、伍惠球
3.各市縣林業局:名單(略)
前 言
《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是依法管好林地和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林地資
源的依據。我省人口稠密,經濟發展迅速,建設用地規模大,耕地少,且耕地后
備資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林地被征占用情況日益增多。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提
出“要把林地與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視林地保護”,“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國策,充分、科學、合理利用林地資源,以建設一個良好
的生態環境,保障全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關于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
墾和亂占林地的通知》(國發明電〔1998〕8號)、《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
條例》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國務院關于廣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批復及廣
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通知》(粵府函〔2000〕20號)及《關于鞏固造
林綠化成果,提高林業三大效益的決定》(粵府〔2000〕44號)等有關規
定和要求,編制《廣東省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以維護本省林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持全省林地總量動態平衡,
對全省林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進行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總體安排。其主要任
務是通過對全省林地現狀、存在問題和林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進行綜合分析的
基礎上,根據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在規劃期間本省對林業的需求和環境狀
況的預測,制訂全省林地保護利用的目標和方針,進行林地保護利用布局和結構
調整規劃,界定林地保護利用分區,提出各分區的林地保護利用的原則和方向。
同時,確定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及其布局調整,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措施。
《規劃》以2000年全省森林資源檔案更新數據為基礎,參照《廣東省土
地利用總體規劃》、《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廣東省林業發展“十五”計劃》、《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
《廣東省東翼林業發展規劃》、《廣東省西翼林業發展規劃》等有關數據資料。
規劃期從2001年至2010年。
目 錄
一、基本情況………………………………………………………7
二、林地資源保護利用狀況………………………………………9
三、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目標和任務……………………………14
四、林種結構調整與林地保護利用區域布局……………………15
五、林地保護規劃…………………………………………………23
六、林地建設工程規劃……………………………………………29
七、實施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主要措施…………………………36
一、基本情況
廣東省位于我國大陸南部, 背倚五嶺、面臨南海,地域范圍東經109°
45′—117°20′, 北緯20°09′- 25°31′。全省陸地面積
17.98萬平方公里。
本省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
地處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南部,北回歸線橫貫本省中部,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
氣候特點是:熱量豐富,氣溫高,年平均氣溫19-24℃,降水充沛,年降水
量在1400-2200MM,雨季長,雨熱同期,旱雨季分明,夏秋多臺風和
暴雨,冬春有冷空氣侵襲。因不同緯度、地形、坡向、海拔等因素組合的影響,
形成復雜多樣的小氣候類型,有利于林業生產和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地帶性
土壤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和山地黃壤,非地帶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濱
海鹽漬沼澤土、濱海砂土。
2000年全省總人口7498.54萬人,國內生產總值9662.23
億元。全省工農業總產值18605.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6904.
47億元,農業總產值1701.18億元。
到2000年底止,全省林地面積1083.55萬公頃(含紅樹林濕地面
積1.47萬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約60.22%,其中有林地面積926.
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6.98%,森林蓄積量31786.32萬立方米。
2000年林業行業總產值305.28億元,其中營林產值39.13億元,
森工產值179.87億元,山區茶、桑、果產值86.28億元。
198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年種上樹、十年綠化廣東”的決定,經
全省人民的努力,提前兩年基本實現了綠化達標。1994年初省委、省政府作
出“關于鞏固綠化成果,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的決定”(粵發〔1994〕1號),
確立了以分類經營為指針,培育資源為基礎,提高效益為中心,由以木材利用為
主的傳統林業向以生態效益優先三大效益兼顧的現代林業轉變,提出了“增資源、
增效益、優化環境,基本實現林業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明確以保護和改善生態
環境為重點,強化森林分類經營改革,實施分類指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生態
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建設。1994年省人大頒布了《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
正式以法律形式對全省森林實行生態公益林、商品林經營管理。1994年12
月,省政府同意由省林業廳印發了《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規劃綱要》。1998
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組織林業第二次創業,優化生態環境,加快林業產
業進程的決定》(粵發〔1998〕2號)。為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發展需要,我
省先后制定頒布了 《廣東省森林防火管理規定》(1995年省人大頒布)、
《廣東省外商投資造林管理辦法》(1997年省政府第23號令)、《廣東省
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辦法》(1997年省政府第48號令)、《廣
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1998年省人大頒布)、《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
理條例》(1998年省人大頒布)等地方性法規、規章。林地保護利用、森林
資源保護和林業建設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林地保護管理工作不斷加強。
二、林地資源保護利用狀況
(一)林地資源現狀
《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二條和《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林
地是指林業用地,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竹林地、經濟林地(包括
木本的果類、油類、茶類、藥類樹木用地)、灌木林地、紅樹林地、疏林地、未
成林造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林業科研教學的林用地和縣級(含
縣級市、區)以上人民政府批準規劃的宜林地,以及國有森林經營單位的林地。
在1993-1994年全省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基礎上,通過每年森林資源
檔案更新數據庫統計,2000年底全省林業用地面積1083.55萬公頃。
其中有林地926.65萬公頃,占林地的85.52%;疏林地14.32萬
公頃, 占1.32%;未成林地25.82萬公頃,占2.38%;灌木林地
57.52萬公頃,占5.31%;無林地57.77萬公頃(包括宜林荒山荒
地29.78萬公頃,采伐跡地8.03萬公頃,火燒跡地1.38萬公頃,封
山育林6.05萬公頃,未利用地12.53萬公頃),占5.33%;紅樹林
濕地1.47萬公頃,占0.14%(詳見附表1)。
按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林種劃分(詳見附表3)。
1.生態公益林體系:包括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紅樹林等。2000年全
省生態公益林林地面積349.01萬公頃,占林地面積32.23%。其中:
按地類劃分:林分面積236.22萬公頃, 占生態公益林面積的67.
68%;經濟林12.52萬公頃,占3.59%;竹林11.08萬公頃,占
3.17%;疏林地3.97萬公頃,占1.14%;灌木林地56.97萬公
頃,占16.32%;未成林地6.12萬公頃,占1.75%;無林地20.
66萬公頃,占5.93%;紅樹林濕地1.47萬公頃,占0.42%。
按林種劃分,防護林面積292.08萬公頃,占生態公益林地面積83.
69%;特種用途林面積55.46萬公頃,占生態公益林地面積的15.89%;
紅樹林濕地面積1.47萬公頃,占生態公益林地的0.42%。
2.商品林體系:包括短輪伐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經濟林、竹林、一
般用材林及薪炭林等。據2000年森林資源檔案更新數據統計,全省商品林林
地面積共734.54萬公頃,占林地面積67.77%。其中:
按地類劃分,林分面積579.34萬公頃, 占商品林地面積(下同)的
78.87%;經濟林面積67.38萬公頃,占9.17%;竹林面積20.
11萬公頃,占2.74%;疏林地10.35萬公頃,占1.41%;灌木林
地0.55萬公頃,占0.07%;未成林地19.70萬公頃,占2.68%;
無林地37.11萬公頃,占5.06%。
按林種劃分,短輪伐速生豐產林50.77萬公頃,占商品林地面積的6.
91%;經濟林67.38萬公頃,占商品林地面積的9.17%;竹林20.1
萬公頃,占商品林地面積的2.74%;一般用材林580.82萬公頃,占
商品林地面積的79.07%;薪炭林15.47萬公頃,占商品林地面積的2.
11%。
(二)林地保護利用特點
1.林地地貌類型和氣候多樣,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廣東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
地處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在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下,不同緯度、地形、坡向、
海拔高等因素的組合,以及人為影響,形成各種多樣的小氣候。這些有利于生物
多樣性的保護和因地制宜地開展林業多種經營,為發展速生豐產林,名、優、特
水果、南藥、花卉等生產提供有利條件。
2.林分質量差,林地生產潛力大
我省現有林分質量差,樹種單一,森林結構簡單,生態功能脆弱。林分平均
郁閉度只有0.48,低于全國平均數(0.60)。據2000年生態公益林
林分生態功能等級統計,一類林占18.16%、二類林占42.86%、三類
林占38.98%;用材林中,平均胸徑為12.52厘米,單位面積產量較低,
平均每公頃蓄積為29.2立方米。目前林地生產力仍處于低效狀態,這與廣東
有優越自然環境,充足的光、熱、水條件不相適應,只要經營得當,林地生產力
仍有很大的潛力。
3.局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利用改造困難
全省無林地面積57.77萬公頃,其中未利用地12.53萬公頃,大部
分是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荒地或石灰巖地區,因地質、地貌的原因,缺水缺
土,自然條件惡劣,利用十分困難。
(三)林地保護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林地被征占用的現象長期存在,林地逐年減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項建設用地
迅速增加,加上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存在重耕地輕林地的錯誤思想、急功近利的短
期行為,對林地的管理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甚至認為林地被侵占無所謂,沒有
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來對待,個別地方出現了亂占林地、亂采濫挖
和毀林挖塘養蝦等現象,造成全省林地面積逐年減少。據全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
統計,自1978年至1997年二十年間,全省林地面積減少18.24萬公
頃,平均每年減少0.912萬公頃。據統計,1992年至2001年全省因
建設需要征占用林地,使林地減少面積4.94萬公頃。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
今后征占用林地的現象仍將長期存在,造成林地面積逐年減少。
2、林權證管理不規范,山林權屬糾紛多
由于過去對林權證的核發不夠細致、不夠規范,發證工作不平衡,一些地方
林權證發證率低,林權變更登記滯后。據初步調查,1981年以來全省未發放
林權證面積265.4萬公頃,占全省林地面積的24.5%。加上全省自19
81年開展林業“ 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和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
至今時間已長,許多林地、林木權屬已發生了變化,有的承包經營不夠完善,有
的承包經營將到期。山林權屬管理不規范,山林權屬爭議不斷發生。
3、林地產權管理體制不順,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困難
全省林地主要是集體所有,森林資源培育管理和開發利用沒有擺脫舊體制的
束縛。集體林區的“ 責任山”、“自留山”分散經營,加上市場體系不健全,管
理體制和投資機制沒有理順,產業化程度不高,帶動山區奔康致富的牽引力不強,
給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帶來較大的困難。
4、林木、林地使用權流轉缺乏規范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逐步進入市場,林木、
林地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是大勢所趨。目前,我省林木、林地使用權出租、轉
讓等流轉相當普遍。但在流轉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不進行評估或粗放評估,
對林木、林地使用權流轉缺乏規范。
5、林業投入資金不足,林地保護利用效果欠佳
森林資源培育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低,投資林業、保護林地的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林業的投入雖然有較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地方政府每年投入
林業的資金還低于省政府提出的占當地財政支出1%的要求。加上歷史欠賬較多
和綠化廣東期間林業部門負債造林,經濟包袱沉重,確實抓好林地的保護利用舉
步艱難。
6、林地利用粗放,森林質量差,林種、樹種結構不合理,森林資源增長緩
慢
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威脅嚴重,森林生態功能脆弱。在全省現有的森林中,
疏林、低產林多,林木生長量低,林分單位面積平均蓄積不足全國平均數的一半,
單位面積年生長量比全國平均數少1/3。因而,林地效益低下,林地產值只有
1213.5元/公頃,全省現有宜林荒山、采伐跡地和火燒跡地達40多萬公
頃。
(四)林地開發利用潛力分析
1、林地資源潛力
林地面積已包括宜林荒山、荒地,要擴大林地面積,潛力主要有三種途徑可
挖:一是退耕還林,估計到2010年,全省各市山區有2.10萬公頃坡地需
退耕還林。二是城市林業發展,預計到2010年全省大、中城市人口達1835
萬人,為保證城市生態環境需要,要求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占30%,綠化覆蓋
率達35%, 人均占有綠地面積10-15平方米,城市林業建設將增加林地
綠化面積1.24萬公頃。三是沿海灘涂的保護和利用,沿海灘涂主要分布在粵
東的饒平、澄海和珠江三角洲的番禺、中山、斗門、臺山、新會以及粵西的陽江
和雷州半島等地。據1999年生態公益林核查統計,適宜發展紅樹林的沿海灘
涂面積3.68萬公頃,其中現有紅樹林1.47萬公頃,宜林灘涂2.21萬
公頃。規劃期末發展紅樹林2.21萬公頃。綜上所述,預計至2010年全省
可補充林地5.55萬公頃。
2、林地利用潛力
本省林地利用開發潛力大。在林地面積中,現有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
林沙荒、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共59.56萬公頃,占林業用地的5.50%;
灌木林地57.52萬公頃,占5.31%。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只要進行科學
造林或補植,加強經營管理,可成為生產力較高的林地。據歷次全省森林資源連
續清查和二類調查資料統計,全省林地平均單位面積蓄積量低,用材林僅有29.2
立方米/公頃。搞好低產林改造和實行集約經營,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林地單位
蓄積量,即使只達到南方十省現有的平均水平(43.26立方米/公頃),便
相當于增加現有一般用材林580.82萬公頃林地。現有生態公益林,樹種單
調,林分郁閉度低,生態功能十分脆弱,通過封育補植、套種和改造等措拖,達
到規劃期內要求生態公益林生態功能等級Ⅰ類林占51%,Ⅱ類林占40%的目
標,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功能指數將可顯著上升。
三、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目標和任務
(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目標
通過科學管理規劃、切實保護好我省林地,保證全省林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以充分發揮林業在優化生態環境,保障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
要作用。同時,建立較合理的林種結構,合理和高效利用好林地資源,充分發揮
林地的生產潛力,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全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現代
化的順利實現。到規劃期末,2010年全省保存林地1073.55萬公頃,
其中生態公益林602.12萬公頃,商品林471.43萬公頃。
(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任務
1、林地轉為非林地指標控制在每年1.000萬公頃以內,到規劃期末,
本省林地保存量為1073.55萬公頃,按全省總人口8000萬人計,人均
占有林地0.134公頃;
2、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10萬公頃;
3、完成45.24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和宜林沙荒
的造林綠化任務,確保森林覆蓋率達55%以上;
4、建設生態公益林602.12萬公頃,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260。
29萬公頃,地方級(含省、市、縣)生態公益林341.83萬公頃。
5、建設重點商品林基地333.33萬公頃。
6、林地墾復:搞好舊礦山、采石、取土、取砂場等廢棄地的整理、復墾工
作,恢復林地4.06萬公頃。
四、林種結構調整與林地保護利用區域布局
(一)林種結構調整
根據全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計劃、國土規劃要求,結合全省林業建設
發展情況,對生態環境改善要求越來越高,林業的屬性和建設任務發生了重大變
化,社會對林業的生態需要將取代林產品需求。林地的保護利用要根據林業性質
和定位的變化,以突出發展為主題,調整林種結構,使林地利用更加適應國民經
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更加符合林業自身功能的特點和規律,實現新世紀林業的
跨越式發展。
由于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林地將會有所減少,規劃到2010年全
省林地保持在1073.55萬公頃水平,森林覆蓋率保持在55%以上。為確
保全省生態環境建設和對林產品的需要,生態公益林用地和商品林用地按56∶
44的比例進行調整控制,即生態公益林用地602.12萬公頃、商品林用地
471.43萬公頃。
1、生態公益林
生態公益林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體系建設是以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
區、森林公園為核心,以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流域生態公益林以及沿海防
護林、城市環境風景林為主體。規劃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成602.12萬
公頃的生態公益林體系,在現有生態公益林349.01萬公頃的基礎上,增加
253.11萬公頃,其中:防護林523.76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48.
79%;特用林74.68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6.96%;紅樹林濕地3.
68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34%。(詳見附表2、3)
2、商品林
商品林是林業產業的物質基礎,林業產業的發展關鍵是在穩定商品林面積的
基礎上,實行集約經營,規模經營,走基地化路子,同時加強高新技術的應用和
推廣,提高經營效益。在布局上,粵北及周邊山區,發展工業原料林、一般商品
林和竹林;珠江三角洲、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區,以發展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經
濟林。在規劃期內,因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將現有部分商品林逐步改造為生態公
益林,到規劃期末,商品林面積從現有的734.54萬公頃,減至471.43
萬公頃,占林地面積(下同)44%。同時,在商品林內進行林種結構調整,有
計劃發展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經濟林和竹林。短輪伐期速生豐產
林現有50.77萬公頃, 占林地4.68%,規劃2010年發展到70.
50萬公頃,占6.57%;經濟林現有67.38萬公頃, 占6.22%,
規劃2010年發展到110.68萬公頃,占10.31%;竹林現有20.1
萬公頃,占1.86%,規劃到2010年發展到68.22萬公頃,占6.35%;
同時,建立工業原料林基地100.00萬公頃,占9.31%; 薪炭林保留
9.73萬公頃,占0.91%;一般商品林112.30萬公頃, 占10.
46%(詳見附表2、3)。
(二)林地保護利用區域布局
林地保護利用區域布局劃分是以保持行政區域完整性、地域上連片的基礎上,
根據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似性,林地經營歷史、發展方向
和經營措施相對一致性的原則進行分區,目的是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安
排林地的利用。
遵照上述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將全省劃分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東部沿海地
區、西部沿海地區和粵北及周邊山區等四大區域。
(1)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
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惠陽、惠東、博羅和肇慶市的端州、鼎湖、四會、
高要等市(縣、區)。該區現有林地面積183.12萬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
地面積71.60萬公頃,占39.10%;商品林地面積111.52萬公頃,
占60.90%。按地類劃分:有林地157.13萬公頃(包括林分134.
81萬公頃、經濟林19.45萬公頃、竹林2.87萬公頃),疏林地1.38
萬公頃,灌木林地10.34萬公頃,未成林造林地5.23萬公頃, 無林地
9.04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882.2萬立方米。
該區地處廣東中、南部,是西江、北江、東江出海口的三角洲地帶。地勢平
坦,多為平原、臺地、丘陵,島嶼眾多。屬南亞熱帶地區,氣溫高,雨水充沛,
是本省經濟、糧食作物的重要產區。人口眾多,城市群密集,工業發達,是主要
工業產區,也是鄉鎮企業集中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為全省最主要的林產品加工
基地和林產品貿易集散地,也是全省最大的花卉、綠化苗木生產基地。江河水質
及大氣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常受臺風、寒露風、洪澇等災害的危害,是我省平原
農田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和城市林業等建設的主要地區。林業的發展,對改善和
優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保障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
林地保護利用方向:鞏固和建設以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防浪護堤
林、城郊風景林和工業區環保林為主的珠江三角洲的防護林體系,優化林業生態
環境建設,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居提供綠化、美化、優化、凈化環境;以花
卉業為重要突破口,繼續發展人造板、家具等外向型產業,建設具有珠江三角洲
特色的林業產業。到規劃期末,生態公益林面積107.54萬公頃,占林地面
積的59.80%(其中防護林面積88.18萬公頃、特種用途林面積19.
15萬公頃、紅樹林濕地面積0.21萬公頃);商品林面積72.30萬公頃,
占林地面積的 40.20%(其中速生豐產林14.65萬公頃、工業原料林
12.24萬公頃、經濟林13.82萬公頃,竹林3.11萬公頃、薪炭林1.
05萬公頃、一般用材林27.43萬公頃)。
(2)東部沿海地區: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4市。該區現有林地
面積80.55萬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地30.37萬公頃,占37.71%;
商品林地50.18萬公頃,占62.29%。按地類劃分:有林地面積69.
04萬公頃(包括林分57.37萬公頃、經濟林10.31萬公頃、竹林1.
36萬公頃),疏林地0.8萬公頃,灌木林地3.1萬公頃,未成林造林地1.
71萬公頃,無林地5.9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138.1萬立方米。
該區地處廣東東部沿海,屬南亞熱帶地區,地貌多為平原、臺地、丘陵,島
嶼眾多。區內有韓江、榕江、練江、龍江等主要河流,中部有潮汕平原。常年受
熱帶風暴、臺風侵襲,是我省沿海防護林建設主要地區之一。該區人口密度大,
耕地少,林農素有精耕細作習慣,把山地當作耕地來經營。經濟比較發達,林產
品以經濟林產品為主,果、茶、藥、竹較為出名,經濟林產品加工業較為發達。
林地保護利用方向:保護和營造包括沿海防護林、農田防護林、灘涂紅樹林、
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城郊風景林在內的生態公益林,提高抗災能力,改善
生態環境。實現城鄉園林化,沿海、沿江、沿路林帶化,平原農田林網化,坡地、
丘陵、山地果園化和林木豐產化。鞏固和發展經濟林,實行基地化規模生產和產
品深加工,保持經濟林產業優勢。在區內西部地區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提供造
紙原料。到規劃期未,生態公益林面積48.56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60.
86%(其中防護林面積45.03萬公頃、特種用途林面積2.71萬公頃、
紅樹林濕地面積0.82萬公頃);商品林面積31.23萬公頃,占林地面積
的39.14%(其中速生豐產林5.34萬公頃、工業原料林4.66萬公頃、
經濟林13.87萬公頃,竹林1.13萬公頃、薪炭林1.86萬公頃、一般
用材林4.37萬公頃)。
(3)西部沿海地區:包括湛江、茂名、陽江等3市。該區現有林地面積1
23。83萬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地35.07萬公頃,占28.32%;商
品林地88.87萬公頃,占71.77%。按地類劃分:有林地面積105.
99萬公頃(包括林分89.98萬公頃、經濟林14.76萬公頃、竹林1.
25萬公頃),疏林地1.8萬公頃,灌木林地6。6萬公頃,未成林造林地3.
2萬公頃,無林地6.24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820.3萬立方米。
該區地處廣東西南部,屬北熱帶和南亞熱帶,臨南海,地貌以沿海平原、臺
地、淺海沉積階地和丘陵為主,旱地多,海岸線長,島嶼眾多。區內有鑒江、漠
陽江、九洲江等河流。水熱資源豐富,常年受熱帶風暴、臺風、干旱風沙災害侵
襲,是我省沿海防護林重點建設地區。該區是我省木材和林產品新產區之一,在
林業生產技術,尤其是工程造林、無性系育苗、工廠化育苗、集約經營、林產品
加工及林產品貿易、出口創匯和林業科研方面,在省內乃至國內均享有聲譽,以
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纖維材和南亞熱帶經濟林果的建設已形成基地化、集約化、
規模化。
林地保護利用方向: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體系,營造沿海防護林灘涂紅樹林、
坡地農田林網,提高抗災能力;保護天然林、熱帶季雨林,改善生態環境,在主
要江河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城郊營造風景林。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
自然條件優勢,建立商品林基地,優先建設速生豐產桉樹和早熟優質熱帶果樹基
地。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把該區林業
建成環境、資源、利用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林業。到規劃期未,生態公益
林面積55.70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45.28%(其中防護林面積47.
76萬公頃、特種用途林面積5.29萬公頃、紅樹林濕地面積2.65萬公頃);
商品林面積67.31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54.72%(其中速生豐產林
7.33萬公頃、工業原料林20.67萬公頃、經濟林26.00萬公頃,竹
林2.01萬公頃、薪炭林1.40萬公頃、一般用材林9.90萬公頃)。
(4)粵北及周邊地區:包括韶關、梅州、清遠、河源、云浮等5市和肇慶
市的廣寧、懷集、封開、德慶和惠州市的龍門等縣。該區現有林地面積667.
58萬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地205.04萬公頃,占30.71%;商品林
地462.54萬公頃,占69.29%。按地類劃分:有林地面積570.0
4萬公頃(包括林分518.72萬公頃、經濟林26.57萬公頃、竹林24.
75萬公頃),疏林地10.46萬公頃,灌木林地36.91萬公頃,未成林
造林地15.56萬公頃,無林地34.6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1923.
5萬立方米。
該區地域遼闊,為東江、西江、北江、韓江中、上游。地處南亞熱帶北部和
中亞熱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山區耕地少,林業是主要產
業,歷來是省內林產品主產區。區內森林對改善全省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
水土、緩解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主要江河下游發達地區的洪澇災害發揮著
重要作用。對水電、航運業和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保證,特別是東江流域森林涵
養的水源,為下游地區、深圳、香港提供優質水源。該區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
園數量眾多,保護著我省眾多的動植物資源,包括珍稀瀕危動植物,是我省動植
物資源的基因庫。山區由于種種原因,林業經濟的發展仍落后于我省其他區域,
林地年畝產值僅58元,林農的經濟收入低,國有林場經濟上比較困難,林業在
山區尚未發揮其主導產業的作用。
林地保護利用方向:以現代林業思想為指導,建立“三大體系”,實施森林
分類經營;保護、培育、優化和合理開發森林資源。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重
點,認真抓好“四江”流域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經濟林和
林產工業。建立工業原料和竹子基地,搞好林產品開發和深加工,提高林地利用
率、產出率。開展森林旅游,把森林環境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達到增資源、
增效益、優化環境、推進林業現代化。到規劃期未,生態公益林面積380.80
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57.19%(其中防護林面積337.87萬公頃、特
種用途林面積42.93萬公頃)。商品林面積285.05萬公頃,占林地面
積的42.81%(其中速生豐產林38.38萬公頃、工業原料林61.43
萬公頃、經濟林49.58萬公頃,竹林61.63萬公頃、薪炭林5.40萬
公頃、一般用材林68.63萬公頃)。
該區因地域遼闊,可具體分為三個小區:東部山區、西北山區和北部山區,
各小區林地保護利用方向略有不同,各有側重。
①東部山區:包括梅州、河源市和惠州市的龍門縣,重點建設好東江、韓江
中上游生態公益林,發展茶、果、竹為主的經濟林和速生豐產林,開發經濟林產
品加工。
②西北山區:包括云浮市和肇慶市的廣寧、懷集、封開、德慶等縣,重點建
設好西江下游及其支流生態公益林,發展果、木本藥材、竹為主的經濟林和工業
原料林,開發人造板、松香等林產品深加工。
③北部山區:包括韶關、清遠二市,重點建設好北江中、上游生態公益林,
發展竹、木本藥材、茶為主的經濟林和工業原料林,開發人造板、家具、竹木等
林產品加工業和深加工。
五、林地保護規劃
(一)林地總量控制
目前,一些地方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正確處理好林地資源保護和
開發利用的關系、近期利益和遠期利益的關系,使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一
是毀林開墾、毀林養殖、毀林種果的現象嚴重。特別是1997年以來的果園、
莊園開發熱,有些地方把有林地當作“四荒”地進行開發,比例失控,嚴重破壞
了森林生態環境。二是非法征占用林地的問題較為突出。一些地方以各種名義濫
用林地搞開發區、房地產和其它工程建設等,對林地少批多占,不批也占,占而
不補,造成林地資源的大量流失,據統計,近8年間林地面積減少了46271.
2公頃。
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實行林地總量控制,即對每年林地轉非林地面積實行
限額控制,以確保林地面積穩定。規劃期內,因各項工程建設,預測全省每年約
減少林地1萬公頃,10年間共減少10萬公頃。期間,部分地區實行退耕還林、
營造濕地紅樹林和加強城市林業建設,林業用地面積局部地區有所增加,全省林
地面積10年間凈減少面積將控制在100000公頃內(其中廣州市5500
公頃、深圳市3800公頃、珠海市1500公頃、汕頭市1800公頃、韶關
市3500公頃、河源市3500公頃、梅州市3600公頃、惠州市5000
公頃、汕尾市2000公頃、東莞市4500公頃、中山市3000公頃、江門
市2200公頃、佛山市3500公頃、陽江市2200公頃、湛江市3000
公頃、茂名市3000公頃、肇慶市4000公頃、清遠市4500公頃、潮州
市1800公頃、揭陽市2000公頃、云浮市2000公頃、省直林場800
公頃、省調控33300公頃),全省每年林地轉為非林地面積控制在10000
公頃(15萬畝)以內。至規劃期未,全省林地面積將由現在的1083.55
萬公頃減少到1073.55萬公頃(詳見附表7)。
(二)林地用途管制
根據《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和國
務院國發明電〔1998〕8號文等有關規定,實施林地用途管制,落實森林分
類經營,依法進行建設和管制,嚴格保護和管理。
全省劃分為生態公益林林地和商品林林地兩大體系,實行森林分類經營,分
類確定管理體制。
1、生態公益林林地用途管制
生態公益林實行統一規劃、掛牌立標、分級負責、科學經營、嚴格管護的方
針。經批準的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規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經原審批
機關批準,并報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生態公益林區內的林地是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使用,禁止各類建設征用占
用生態公益林地,不得擅自變更、改變林地用途。如確需改變林地用途的,必經
依法辦理征用、占用林地審核、審批手續。同時,為確保生態公益林面積不因征
占用林地而減少,凡依法經批準的征占用生態公益林地,必須異地調整其它林種
的同等面積的林地來補充生態公益林面積,并要落實到具體的山頭地塊、小班面
積、位置。
生態公益林區內的宜林荒山、沙灘、灘涂,要按規劃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
帶宜林地段應成帶造林,不留缺口。現有的針葉純林、郁閉度0.2以下的疏殘
休,應進行補植、套種或更新改造,最后使生態公益林郁閉度應達0.7以上,
有林地面積達90%以上。區內的跡地應于當年或次年完成造林更新。在有林地
內,根據地形地勢,開設防火線或營造闊葉樹防火林帶。
生態公益林及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森林公園、風景觀賞林、國防林、
母樹林、科研林等林地管制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違反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進行處理。
2、商品林林地用途管制
商品林實行以市場導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編制經營方案,實行高科
技、高投入,規模經營,企業化管理。各級政府對商品林基地實行宏觀調控,搞
好基地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培育市場體系,監督市場運作和維護公
平競爭。
因建設需要征用占用林地的,要依法辦理征用占用林地審批手續。商品林的
林木、林地實行有償使用制度,依照國家法律規定,可以出租、出讓、轉讓,作
價入股作為合資、合作造林,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需要變更林木、林地的
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當事人應當依法向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權
屬變更登記手續。
(三)林地林木權屬管理
林地林木權屬管理是森林資源管理的核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者不同,
占有形式不同,管理的形式也將不同,它決定了我們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形式、管
理辦法和管理措施。林權證是確認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唯一法律
憑證,也是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及使用權進入市場流轉的法律依據。因此,
林地林木登記和換發林權證是一項依法穩定林權,切實保護森林、林木和林地所
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森林資源,調動廣大林業投資者的積極性重要工
作。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發
〔1981〕12號)的規定和要求,1981年我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林業
“三定”工作。但由于歷史及多方面的原因,在林業“三定”時山林權證頒發不
夠徹底,登記發證管理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核發工作不夠規范,加上部分林權證
未隨權屬變動及時變更登記,導致權屬不清,山林糾紛不斷發生,給社會和林區
帶來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林地林權登記發證工作已明顯落后于社會發展和林業
生產建設的需要。
根據《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規定,國家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
地登記發證制度,對森林、林地、林木的所有權、使用權進行調查、登記、確認,
發放林權證,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法定職責。
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擁有者,依法申請登記林地林木權屬,經審
核登記確認后,頒發全國統一印制的林權證。
要維護和充分發揮林權證的法律憑證作用,凡涉及林業財產的行為,申辦采
伐林木和征占用林地,辦理森林、林木、林地流轉,調處山林糾紛等,都必須以
林權證為憑證,否則,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不予受理。
林地林權登記換發證管理是林業主管部門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各級林業主管
部門要建立林地林權登記和林權證管理制度,建立林權證信息管理系統,使林權
登記發證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四)林木林地使用權流轉管理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是指當事人訂合同或協議轉移森林、林木和
林地使用權行為。加強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規范流轉行為,是保
障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調動社會各方面造林、營林積極性的一項重要工
作,應列入林業主管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
按《森林法》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及其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
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其森
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變更流轉,雙方應簽訂流轉合同,經縣級以上林業主管
部門批準后,依法辦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或換發林權證。
(五)林地保護等級的劃分及經營措施
為加強林地的管理,根據林地生態脆弱性、生態區位置重要性、經濟重要程
度及其它相關因子,結合全省的實際情況劃分林地的保護等級。
生態脆弱性是指森林生態環境經破壞后恢復的難易程度或生態環境因自然條
件的改變而造成偶發或多發性自然災害。其程度用生態脆弱性等級指標表示。具
體可用坡度、侵蝕模數、植被蓋度、地質結構、土壤厚度、土壤質地、沙地類型、
海岸基質、常風或臺風主方向,農田、牧場分布特點等指標衡量。
生態區位重要性是指具有重點生態價值及需要提供森林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
瀕危動植物種類和各類社會設施的重要程度。用生態重要性等級指標來表示,具
體可用河流流程、水庫湖泊面積、水體主要用途、海岸線長度、公路鐵路等級、
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級別、森林公園等級、風景名勝區級別、動植物和森林
生態類型代表性及其保護級別等指標衡量。
經濟重要性是指商品林地經濟的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