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實施全民技能提升
儲備計劃意見的通知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的意見》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勞動保障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十月十日
?
關于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的意見
?
省勞動保障廳
?
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緩解就業壓力,保持就業局勢穩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的通知》(人社部發〔2009〕8號)、《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粵府〔2009〕61號)以及《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勞動力資源培訓和配置工作的意見》(粵辦發〔2009〕25號)精神,現就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技能優先、配置優化的總體思路,以技能就業、穩定就業、充分就業為目標,以職業能力開發為核心,組織大規模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為推動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技能儲備和人才支撐,促進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
2009-2012年,每年組織各類職業技能培訓600萬人次,本省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至少享受1次減免費技能提升培訓,共培養100名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候選人,1000名高技能人才師資,20000名高級技師。到2012年,基本建立適應各類勞動者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需求的技能培訓體系;全省技能勞動者占非農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45%以上;初、中、高級技能人才結構比例為30∶45∶25,技能勞動者供給總體滿足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
三、全面開展五類培訓
(一)對企業職工開展在崗和轉崗技能培訓。推動各類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職工培訓制度。依托技工院校、職業技術院校、職業培訓學校和企業培訓機構,組織企業職工開展在崗和轉崗技能培訓,提高技能水平,通過培訓穩定職工隊伍。爭取每年培訓在崗職工350萬人。
(二)對新成長勞動力開展技能儲備培訓。對入讀技工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分類實施技能培訓。進一步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力爭使所有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免費入讀技工院校或中等職業技術院校。組織當年退役并有就業愿望的士兵自愿參加兩年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組織有需求的高校畢業生開展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每年培訓新成長勞動力50萬人。
(三)對失業人員開展技能就業培訓。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培訓、訂單式培訓和定向培訓,突出培訓的實用性和適用性。組織失業人員參加3-6個月的再就業培訓,實現失業人員技能提升與就業崗位的有效對接。每年培訓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和本省戶籍失業農民工110萬人。
(四)對農村勞動力開展轉移就業培訓。對45周歲以下,有就業能力和培訓愿望的本省農村勞動力提供1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彈性學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方式入讀技工院校、職業技術院校和職業培訓學校,確保每個農村家庭有1名以上有就業能力和培訓愿望的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每年組織80萬名農村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并實現轉移就業。
(五)開展創業培訓。依托各類創業培訓基地,通過實施創業培訓補貼等辦法,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各類群體參加創業培訓,每年組織創業培訓10萬人,通過創業帶動50萬人就業。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機制。
1.開發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的新職業標準。大力開發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教學標準、工種鑒定標準和教學大綱,重點加強實用性強的新職業、新工種培訓鑒定標準和教材的開發,加快工業設計師職業(工種)標準開發。統一規劃和廣泛征集培訓項目,定期編制和公布國家和省重點扶持的培訓工種目錄,為各地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培養指引。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培訓績效評估考核制度,對報名登記、課時安排、培訓鑒定、推薦就業和跟蹤服務等環節實行全程監管。
2.建立勞動力資源供求預測預警制度。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對各類勞動力資源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完善勞動力資源信息網,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勞動力資源統計、分析、預測、預警工作機制,對勞動力資源供求和培訓需求信息等作出前瞻性判斷。開展各行業技能人才狀況抽樣調查,對行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供給信息進行分析、預測,定期發布行業勞動力資源供求信息分析報告,引導各類院校和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
(二)健全職業能力開發政策體系。
1.統籌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健全以技工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為主陣地、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鼓勵企業通過內部培訓、校企合作、技能競賽、名師帶徒等方式,加強員工崗前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定期組織知名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開展交流活動。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共培訓服務的發展模式,引導民辦培訓機構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培訓。
2.加快職業能力開發評價。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建全國首個國家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范基地,每年開發100個適應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新職業標準。深化粵港澳職業能力開發和鑒定合作,共同開發現代產業新職業標準,探索建立粵港澳技能人才互認體系。加快推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廣東工業設計培訓學院建設。建立集職業需求分析、職業能力鑒定評價和職業能力開發利用“三位一體”的勞動力資源職業能力評價公共服務信息平臺。
3.完善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對困難家庭人員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高校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獲得相應職業資格的給予適當補貼。企業職工經單位同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的,所需費用應從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中列支,超出部分按《轉發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及有關問題的通知》(粵財社〔2009〕69號)、《關于發揮社會保險功能扶持企業發展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關問題的通知》(粵勞社發〔2009〕6號)的有關規定執行。困難企業承諾兩年內不裁減員工并組織員工參加技能培訓的,當地政府可給予不超過培訓費用50%的補貼。登記失業人員、本省進城求職的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培訓的,根據其參加培訓和就業狀況,每人每年可享受一次職業培訓補貼;屬就業困難人員的,可享受1次以上免費職業技能(創業)培訓和技能鑒定;屬城鎮低保和農村貧困家庭的,還可享受培訓期間的生活補貼。
(三)加強職業培訓和創業基礎平臺建設。
1.優化技工院校布局。在全省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一批技工院校,加快與新加坡、德國等國及香港合作辦學的步伐,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依托1所優質技師學院,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全國示范性技工院校。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市要將符合條件的技工院校改造提升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示范技工學校。粵東西北地區每個市要建設1所以上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在校生規模達萬人以上的高級技工學校。
2.加快公共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推進勞動力資源大縣(市、區)職業技能實訓中心、粵東西北地區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省勞動保障廳要重點建設現有10個省級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各地要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建設一批規模大、效益好、質量高的市級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
3.推動企業技能實訓平臺建設。省勞動保障廳每年選擇10家在各支柱產業中有代表性的大型企業建設技師工作站,選擇30家有培養能力的技工院校、職業培訓學校和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各地要建立完善名師帶徒、技師研修、技能人才使用評價等制度,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優化職工隊伍技能結構。
4.加強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各地要鼓勵和引導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和產業轉移園區等各類園區,建設創業示范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力爭到2012年底前,每個地級以上市建設1個以上創業示范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區每個市建設1個以上國家級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粵東西北地區每個市建設1個以上省級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
(四)增強職業培訓服務能力。
1.加強技工教育師資培養。從德國、新加坡、日本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引進100名技工教育高端專業人才、骨干教師、職業培訓專家、高層次工程技術人員;選拔300名本省優秀技工院校教師到國外學習深造。依托現有技工院校,建設1所省級技工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開展全日制教育、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粵東西北地區要依托國家重點技工院校,建設10個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教育質量高的技工教育師資培訓網點,承擔全省行業企業急需的緊缺職業(工種)師資培訓,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專業水平強、職業素養高的知名教師。
2.加快推進遠程職業培訓能力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勞動者的遠程職業培訓網絡,研究開發職業技能培訓軟件、課件和模擬仿真化實訓輔助軟件,組織開展各類遠程培訓工作。分步推進遠程網絡終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扶持邊遠地區和貧困縣區的網絡終端和實訓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勞動者自主靈活選擇職業培訓,提升技能素質。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省就業工作聯席會議負責統籌領導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各項組織實施工作。各級政府要把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層層抓好落實。
2.加強檢查考核。各地級以上市要把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納入就業目標責任制考評范圍,將有關工作任務分解下達到街道(鄉鎮)。省將對各地工作進展情況定期組織考評。
(二)經費保障。
1.多方籌集培訓經費。各級政府要調整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基金在推動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作用。要創新資金籌集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2.落實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統籌政策。各級政府要按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技術教育(含技工教育)。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20%專項用于勞動力資源培訓。
3.加強資金管理。各地要加強專項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完善績效評估制度,建立以效益為導向的財政支出管理模式,建立競爭性分配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宣傳發動。
各地、各部門要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宣傳工作,重點宣傳職業技能培訓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以及各地、各部門的經驗、做法、成效等,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共同引導和推動各類人員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省建立工作情況定期報告和通報制度,及時編發工作信息,加強工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