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省財政廳關于編制2010年省級財政收支預算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財政廳《關于編制2010年省級財政收支預算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意見》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財政廳反映。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
關于編制2010年省級財政收支預算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意見
?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省委十屆五次全會精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有關規定,結合對我省2010年經濟社會形勢的判斷以及財政收支政策的調整情況,按照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現就編制2010年省級財政收支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態勢
(一)2009年我省經濟運行情況。2009年,受國際國內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遭遇極大困難和挑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政策,緊緊圍繞“三促進一保持”中心任務和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抓住中央安排我省85億元代發地方政府債券的有利契機,積極采取穩定外需、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加快轉型、改善民生等各項政策措施,集中投入財政性資金近1000億元,有效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我省經濟逐步企穩,下半年呈現穩步回升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平穩增長或降幅收窄、環比增長態勢,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系列積極變化,總體形勢好于預期,全年經濟增長有望超過預定目標。
受到宏觀經濟運行不穩定以及國家政策性減收和收入結構約束等因素影響,2009年我省省級財政收入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受售電量下降、進項抵扣增值稅增加、企業效益下滑等因素影響,省級電力增值稅、電力企業所得稅等出現大幅下滑;二是由于收入結構的原因,利息所得稅停征、工商兩費停征、燃油稅改革等政策性因素嚴重制約了省級財政收入的增長。
(二)2010年經濟形勢基本判斷。展望2010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世界經濟衰退的勢頭將逐步放緩,發達國家經濟將出現穩定的跡象;我國實施的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初見成效,總體經濟形勢企穩向好,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但是,我省經濟發展要形成穩定的回升勢頭還面臨較多困難。國際金融危機將繼續向實體經濟蔓延,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仍將處于高位,擴張性宏觀政策的余地縮小,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外需仍將低迷;國內投資、消費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政府推動,制約仍然較多,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我省經濟回升的基礎仍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
從財政形勢分析,2010年我省財政仍面臨許多減收增支因素。收入方面,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外需不足、工業生產回升較慢、民間投資增長乏力等問題依然存在,相關主體稅種稅基縮減較多,財政收入短期內難以實現較快增長。同時,預計明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結構性減稅政策也將繼續實行,企業所得稅收入增幅下降局面仍將維持,增值稅進項抵扣將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國家、省取消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省級非稅收入也難以大幅增長。支出方面,貫徹國家擴大內需政策,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政策措施,以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重大民生政策,保障農林水事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科學技術等重點支出,都需要財政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級財政支出壓力不斷加大。因此,預計2010年將是我省財政非常困難的一年,省級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將非常突出,必須審時度勢、科學合理編制2010年預算。
二、編制2010年預算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省委十屆五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央擴大內需政策要求,緊密圍繞“三促進一保持”中心工作,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增收節支、統籌兼顧、留有余地的方針,大力壓減一般性財政支出,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教育、衛生、社會保障、“三農”等重點支出投入,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深化財稅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政體制機制,著力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三、2010年預算編制的基本原則
(一)審慎穩妥,合理安排預算收支。按照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的要求,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財政管理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國家稅收收費政策。財政收入預測要科學穩妥、實事求是;財政支出安排要與財力相適應,堅持量財辦事、適度從緊的原則,按輕重緩急科學合理安排支出。財政收支測算準確真實、合法合規,體現宏觀調控目標和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統籌兼顧的要求,確保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二)應征盡收,加強收入征管工作。按照依法治稅理財的要求,積極構建全面協調可持續增長的財政收入體系,實現省級財政收入增長與全省生產總值、物價水平以及全省財政收入的增長相適應。依法加強對稅收收入的征收管理,確保依法征收、應征盡收,不收過頭稅。嚴格執行稅收優惠政策,嚴禁任何地方和部門越權減免稅收、擅自出臺減免稅和先征后返等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非稅收入的收繳管理,確保按規定應納入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全部足額納入財政預算。
(三)厲行節約,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積極倡導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繼續加大節支工作力度,大力壓縮一般性財政支出。省級除“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之外的一般性財政支出原則上要比2009年度壓減5%—10%,將節約的資金集中用于保障中央和省各項重大決策的支出。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的各項規定,確保實現公務購車和用車經費、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用、黨政機關出國(境)費用預算、辦公經費預算“五個零增長”。從嚴控制重要展覽、晚會、慶典和專題活動的規模和數量,停辦一般性展覽、晚會、慶典和專題活動,使一般性公共服務支出比上年減少,有效降低行政運行成本。
(四)集中財力,確保重點支出需要。將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任務與財政預算安排緊密結合,堅持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貫徹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政策和我省“三促進一保持”工作的資金需求,把財力更多地用于解決事關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手抓民生改善,發展社會事業,維護社會穩定,著力解決好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保證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
(五)科學調控,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充分發揮財政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科學調度資金,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認真落實“家電下鄉”等各項政策,進一步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按照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高增長行業;進一步深化廣東省與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合作和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全面戰略合作,提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科學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調控作用,不斷增強財政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六)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著力支持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著力改善公共衛生、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交通、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和醫療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貫徹落實好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生活待遇、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等重大民生政策。
(七)加大投入,推進農村改革和發展。貫徹落實中央“三個大幅度增加投入”的要求,繼續加大對東西北重點農業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三農”和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投入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農民收入、增進農民福祉,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八)保障運轉,提高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政權機關維持運轉經費,保障政權機關正常運轉,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完善財政應急保障機制,提高政府防災減災、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加大對公共安全的投入,保障政權建設需要,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九)統籌兼顧,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在保持分稅分成財政體制框架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深化我省財政體制改革,堅持有利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先富幫后富、兼顧效率與公平、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的原則,著力調整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和財政運行機制,實施生態激勵型財政體制,探索建立橫向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積極推進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建立健全縣以下政權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努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十)改革創新,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遠近結合、分步實施的原則,不斷深化公共財政改革,努力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逐步建立由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組成的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加強統籌安排和協調配合;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細化預算編制,增強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加強預算執行管理,規范結余結轉資金的使用管理;積極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編制有機結合,穩步推進預算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強化預算監督,建立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相互制衡、有機銜接的運行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