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府〔2010〕1號
━━━━━━━━━━━━━━━━━━━━━━━━━━━
批轉省質監局關于實施技術標準
戰略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省質監局《關于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意見》批轉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質監局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一日
關于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意見
省質監局
技術標準是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是推動技術進步與促進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廣東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廣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三促進一保持”的戰略部署,堅持“企業主體、服務發展、自主創新、國際接軌”原則,先行先試,大膽突破,完善技術標準法規政策,建立健全標準化運行機制,構建廣東先進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技術標準的支撐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我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達到如下目標:
——標準化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全社會標準化意識明顯增強。制訂出臺《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辦法》;制訂并落實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十二五”規劃;建立健全政府在采購、科研、稅收、獎勵制度等方面支持技術標準戰略實施的激勵機制。
——廣東先進標準體系基本建成,產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制訂并實施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科技創新成果的標準,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轉化率明顯提高,600項以上企業標準上升為地方標準。
——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化活動能力明顯提升。落戶廣東的國際和國家級TC/SC/WG(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標準制訂工作組)總數達230個,建設省級TC/SC 200個以上,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訂、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000項以上,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區總數達650個,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廣泛開展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活動。
——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水平明顯提高。建立有效應對與防控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機制,建立省、市及重點縣三級聯動應對防控及預警網絡體系。每年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產品數量不少于1300個。
——標準技術服務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在現有基礎上再建設國家級質檢中心35個;在產業集群和專業鎮建立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100個;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廣東省標準館。
三、主要任務
(一)建立現代產業標準體系。
1.建立先進制造業標準體系。加強裝備制造、汽車、鋼鐵、石化、船舶制造、核電設備、風電設備、數控機床及系統等產業先進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
2.建立現代服務業標準體系。重點做好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外包服務、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和總部經濟等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化發展規劃;完善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和住宿餐飲、旅游、房地產中介、零售、家政服務等關系民生服務業標準體系,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3.開展高新技術產業標準研制。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節能與新能源、海洋生物等領域選擇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制訂自主創新標準;推動龍頭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制訂企業聯盟標準,實現專利共享,并爭取在國際標準制訂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推動創建國家級或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標準化示范區,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
4.加快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以優質糧食、特色園藝業、畜牧業、漁業、現代林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建立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加大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力度,推動高效農業、都市農業的發展。建立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和食品標準體系,延長農業產業鏈,擴大農產品出口,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二)加強先進技術標準建設。
1.建設廣東先進標準體系。制訂、修訂一批適應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地方標準及企業聯盟標準,形成廣東先進標準的主體。鼓勵和重點扶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能產業化的標準立項,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標準。在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中確定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制訂一批引領行業發展需要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2.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標準化活動。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爭取更多的國際和國家TC/SC/WG落戶廣東。鼓勵支持廣東專家擔任國際、國家TC/SC/WG主席或召集人,為廣東產業爭取標準話語權。
3.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加強標準化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與標準研制同步,科研成果推廣與標準發布同步,產業化與標準實施同步,建立以企業和標準化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科技成果轉移孵化基地”,把科技成果標準化作為科研立項評審和驗收的重要內容。
(三)提高優勢傳統產業標準化水平。
1.大力推行企業聯盟標準。在輕工、紡織、有色金屬、家電、家具、五金、服裝、食品飲料、陶瓷和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專業鎮和產業集群為依托,以優勢企業為主體,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推行企業聯盟標準,提高內控指標,提升產品質量,規范產業發展,提升廣東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
2.加強產業轉移工業園標準化建設。在產業轉移園中推動標準化與產業化同步。在東西兩翼及山區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園等轉移園區建設標準服務平臺,提升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水平。
(四)加強社會事業各領域標準化工作。
1.加強節能減排地方標準制訂工作。在珠三角地區盡快制訂實施一批嚴于國家標準的節能減排地方標準,優先研制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標準、重點用水行業節水、耗能行業節能評價和監測標準等地方標準。制訂鋼鐵、建材、造紙、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的強制能耗限額標準。構建以低碳經濟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標準體系。
2.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地方標準制訂、修訂工作。以工業污染和機動車排放、區域環境容量等為主要控制技術指標,制訂嚴于國家標準的工業行業設備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標準,強化生態和環境保護能力。
3.加強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建設。在重點行業建立清潔生產標準與評價指標體系,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在國家、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及重點耗能企業中建立健全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擴大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范圍。
4.加大產品質量與安全生產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力度。加強與廣東產業密切相關的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基礎標準制訂工作,建立重點產品召回標準,加強消費品標識標簽標準的監督檢查。強化化工、冶金、交通、水利、消防等事故災害多發領域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建設。在企業逐步推行產品質量與安全生產全過程監管標準體系,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
5.建立社會公共事業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教育、文化、衛生、人口、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標準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基本醫療服務標準化工作,加強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等領域的標準制訂和實施;加快發展中醫藥產業標準化工作;推動制訂老齡產業和殘疾人等社會保障標準;提高政府社會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
6.制訂珠三角區域一體化標準。按照珠三角一體化和與國際接軌的要求,加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能源保障、水利工程、信息網絡、公共服務、城鄉規劃與建設、基礎設施等領域標準體系建設,促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7.推行城市標準化工作。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標準化技術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城市規劃、城區改造、城市布局調整、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地下空間開發設計施工及安全監控與風險評估、城市綠化建設、市容環衛、水務管理及城市公共標識等領域的標準體系。
(五)完善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防控體系。
1.提高應對與防控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水平。制訂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建立高效快捷、互聯互通的出口重點地區、重點企業應對與防控體系。在廣東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區,指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加強前瞻性研究,建立高效快捷的預警與應急反應機制。加大廣東主要進口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力度,推動廣東標準的國際化,構建地方技術性貿易措施規則體系。
2.深化與周邊地區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與防控合作。積極探索粵港澳地區標準互認。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地區技術性貿易措施國際交流,爭取廣東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技術性貿易措施合作中發揮主力軍作用,促進進出口貿易。
(六)加強標準實施的監督管理。
1.深入開展標準化宣傳工作。廣泛宣傳標準化政策和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標準化意識和法制意識。加強對中小型企業的標準化培訓工作,提高企業執行標準的自覺性。
2.加強標準化績效考核工作。推動制訂、修訂地方標準、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和標準化示范區、承擔國家與省級TC/SC/WG建設等工作的績效考核工作。
3.加強對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建立完善標準實施的跟蹤機制,加強政府、社會及新聞媒體對社會特別是企業實施標準的監督。加大對質量監督、認證認可、生產許可、標識標簽、建設工程、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安全監測、誠信建設等工作中標準實施的監督力度,督促企業按標準組織生產。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省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標準化主管部門要密切與各成員單位的聯系,共同推進和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訂具體實施意見和考核辦法。
2.加強政策引導。將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十二五”規劃納入“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加強對重大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的標準化評審。加強政府采購、科研立項、稅收及名牌評價等方面對標準化的政策扶持。建立政府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激勵機制。
3.加強資金保障。省財政設立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專項經費,主要資助企事業單位參與標準制修訂、承擔TC/SC/WG以及開展標準科研、宣貫、培訓、推廣等工作。鼓勵各地、各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加大對標準化工作的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形成持續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4.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廣東高校有關專業開設標準化本科專業和研究生方向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企事業單位應用型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將標準化列入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內容,試行將標準制訂、修訂及標準科研成果等列入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體系。培養和引進一批既懂標準化、熟練掌握外語又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5.加強標準服務能力建設。完善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標準化服務機構“四位一體”聯合推動標準化工作模式。加強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升技術標準科研、應用和服務能力。建設廣東省標準館,整合全省標準信息資源,使其成為集標準知識傳播、標準信息收集、標準研制、標準評價、學術交流等于一體的標準化活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