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省海洋漁業局廣東省水生生物
資源養護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海洋漁業局制訂的《廣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海洋漁業局反映。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二○一○年七月五日
?
廣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實施方案
省海洋漁業局
?
我省海域遼闊,江河湖泊眾多,具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地、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下,我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產品市場需求與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省水生生物生態系統面臨污染、生態環境破壞、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等嚴重問題。為切實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科學合理利用,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06〕9號)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決定》(粵發〔2008〕19號)精神,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科技創新,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采取有效保護措施,依法養護和科學、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全面提升我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水平,有效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為我省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處理好資源養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保護相統一。
——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處理好全面保護與重點保護的關系,針對不同水生生物特點實行多目標管理。
——堅持多方參與的原則,處理好政府主導與社會各界參與的關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堅持執法為民的原則,處理好依法管理與保障漁民合法權益的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工作目標
(一)近期目標。到2013年,我省水域生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瀕危水生生物物種衰退趨勢得到初步緩解,捕撈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得到初步控制,沿江、沿海、沿岸城鎮附近的水環境、海域和重要海灣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濕地及灘涂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能力得到初步提高。全省漁業資源監測站點、水生生物瀕危物種救護基地、增殖放流繁育基地、海洋與漁業保護區和海洋漁業執法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二)中期目標。到2020年,我省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得到有效控制,水生生物瀕危物種數目有效增加,漁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優化。漁業資源監測站點、水生瀕危物種救護基地能夠獨立開展漁業資源環境監測和水生生物物種救護工作,動態監測和救護情況實現全省聯網。每年增殖放流繁育的重要漁業資源品種的苗種數量達到60億尾(粒)以上;海洋與漁業保護區數量達到150個以上,其中國家級保護區20個以上,地方級保護區130個以上。繁育基地、自然保護區和執法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海洋與漁業執法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遠期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省水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生生物資源實現良性、高效循環利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水生生物生態環境整體處于良好狀態,基本實現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域生態環境優美的目標。
三、重點工作
(一)建立完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體系。
加強各地級以上市及內陸重點縣(市、區)江河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建立完整的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和發展國內外成熟的高技術監測手段,逐步實現生態環境的立體監測。通過開展全省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完善的水生生物資源數據庫,開發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對全省水生生物資源時空動態數字化管理。進一步完善水生生物養護的科學調查研究和監測體系,全面提升水生生物養護、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水平。加大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力度,建立水生野生動植物區域性救護點和救護基地,增強全社會保護水生生物的意識。理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完善保護區管護設施、數字化監測監控體系和信息化管理平臺,提高保護區的整體保護和管理能力。
(二)加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增殖。
大力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公益型人工魚礁保護區、海洋公園、濕地公園等類型的海洋與漁業保護區建設。積極推進人工魚礁(魚巢)建設,2020年前在我省沿海近岸建設50座以上人工魚礁;在我省西江、北江、東江、韓江、鑒江、漠陽江等河流大力推廣江河人工魚巢增殖技術,提高自然增殖效果。在汕頭市、惠州市、湛江市等地發展海洋牧場,為海洋經濟魚類、蝦類、貝類、藻類提供優良的繁殖場所。
實施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工程。在全省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海、淡水良種場的基礎上,設立粵東海水名貴經濟貝類增殖中心、大亞灣島礁生物資源增殖中心、粵西優質貝類資源增殖中心、西江漁業資源增殖中心、北江漁業資源增殖中心和東江(水庫)增養殖中心,在國家級或省級海水良種場中挑選或新建一批省級種苗增殖放流基地。加快現有水產原良種場建設,開展重點漁業資源種類和傳統地方優勢種類及瀕危物種的繁殖生物學基礎研究,突破主要經濟種類和瀕危物種的全人工繁育技術,為資源增殖放流提供充足的優質種苗,為傳統地方優勢種類資源的恢復提供技術保障,為資源增殖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各級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要制訂人工增殖放流的近期及中、長期規劃,加強人工增殖放流效果的跟蹤評價,積極探索人工增殖放流的技術規范。
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科技支撐力度。整合現有科研教學資源,對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核心和關鍵技術進行多學科聯合攻關,大力推廣相關適用技術。加強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在主要水系和海域建立野外觀測試驗站,開展水生生物種群生物學研究、水產種質資源馴化繁殖與保護研究、病害監測與防治研究和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研究制定和完善健康養殖的技術標準,大力推廣規范化、科學化、商業化的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探索農戶生產方式條件下相對集中的區域管理健康養殖模式,優化養殖生產結構,推行養殖種苗、飼料、水質、環境、漁用藥物等全程監控制度,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遏制威脅生態環境安全的行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工藝。
(三)加強水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各級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盡快制訂捕撈配額、捕撈行為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嚴格執行捕撈許可證制度,探索建立捕撈配額可轉讓的市場機制。加快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轉產轉業漁民的培訓,拓寬再就業渠道,推動捕撈漁民轉產轉業。
進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開展休漁效果評價研究,促進漁業資源的有效恢復。在西江、北江、東江、韓江等我省主要江河和水域的魚類重要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設置禁漁區,設定禁漁期,對主要魚類的繁殖期和幼魚生長期實行禁漁管制。對因洄游通道被攔河壩阻斷而不能實現洄游繁殖的重要魚類采取救助措施,研究、開辟替代產卵場。建設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基地及種質資源庫,開展對大鯢、淡水龜類、海龜、河鰻等重大經濟價值種類,以及石斑魚、斑鳠、長臀鮠等多齡性成熟珍稀瀕危魚類的馴養繁殖研究,建立遺傳資源基因庫,促進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良性互動。規范物種引進程序,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加強對已入侵物種的整治。
要嚴格執行污染減量排放和達標排放規定,嚴格控制向水體排污。加強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力度,建立健全水域污染事故和突發生態災害應急調查處理機制。加強水域污染監測機構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建設,建立完善水域生態環境公報制度,保障水生生物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各級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涉海、涉水部門盡快制訂工程建設影響水生生物生態環境相關評價指標和技術規范。工程建設項目破壞水生生物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必須承擔資源與生態補償(救助)責任。加強對污染嚴重的海域和富營養化嚴重的海灣、湖庫、河口等水域的綜合治理,強化練江、韓江、榕江、珠江等入海河口的監測整治。加大對紅樹林、珊瑚礁、海藻(草)的保護力度。
四、為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供堅實保障
(一)建立健全協調高效的管理機制。
各地要高度重視,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手段,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根據本方案確定的各項目標,結合本地實際,組織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確保各項養護措施的落實和工作目標的實現。要不斷完善以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體系。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統籌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發展改革、財政、科技、環境保護、水利、交通運輸等部門要支持和配合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切實將我省的水生生物生態環境建設好、維護好。
(二)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全省各級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整合有關生物資源養護經費,統籌使用。要積極探索政府投入、銀行貸款、企業資金、個人捐助、國外投資、國際援助等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供資金保障。要探索建立水生生物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補償、誰損害誰修復的原則,開發利用者應依法交納資源增殖保護費用,專項用于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對資源及水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應進行賠償或補償,并采取必要的修復措施。
(三)大力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進一步理順海洋與漁業執法隊伍經費保障問題,執法人員及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努力建設一支高效、廉潔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執法隊伍。在湛江市、珠海市、汕頭市分別建立粵西、珠三角、粵東3個省級執法基地,提高漁政執法后勤保障能力,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執法后勤保障體制。建立覆蓋全省的執法與漁業安全生產指揮系統。積極開展執法人員業務培訓,增強執法能力,規范執法行為。加快裝備建設,使執法裝備逐步滿足執法需要。
(四)積極營造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的良好氛圍。
要充分發揮各類水生生物保護機構、科研機構、學校、新聞媒體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活動,廣泛普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知識,增強社會各界對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意識,增進人們對水生生物的關注和關愛。倡導健康文明的飲食觀念,自覺拒食受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為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