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府〔2011〕110號 |
━━━━━━━━━━━━━━━━━━━━━━━━━━━ |
關于2010年度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 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結果的通報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粵發〔2008〕4號),加快推動我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按照《印發廣東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辦法的通知》(粵府函〔2010〕160號,以下簡稱《考評辦法》)要求,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有關單位,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2010年度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目標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了考核評價。現將考核評價情況進行通報,并對獲得優秀等次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予以表彰。 一、考核評價結果 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2010年度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全部達標,具體情況如下: (一)優秀等次地級以上市: 梅州市(99分)、中山市(99分)、韶關市(98分)、佛山市(98分)、惠州市(97.5分)、廣州市(96.5分)。 (二)達標等次地級以上市: 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河源市、汕尾市、東莞市、江門市、陽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慶市、清遠市、潮州市、揭陽市、云浮市(注:達標等次地級以上市排名不分先后)。 根據《考評辦法》有關規定,特對評定為優秀等次的梅州、中山、韶關、佛山、惠州、廣州等6個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予以全省通報表彰。 二、考核評價結果分析 (一)工作成效。 2010年,全省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84.7萬人,轉移就業147.1萬人,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05.9%和117.6%;全省為3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區提供勞動力達51.7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35.3萬人。勞動力轉移就業“雙升雙降”特征更加凸顯:本省農民工數量由2009年底的900萬人上升到2010年底的958萬人,外省農民工數量相應地由1738萬人下降到1703萬人;技能勞動者總量從2009年底的1240萬人上升到2010年底的1408萬人,全省未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比例從2009年底的57.7%下降到2010年底的42.3%。主要成效有: 一是工作責任進一步落實。各地均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各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韶關市率先出臺提升“雙轉移”工作質量的實施意見。佛山市累計制定出臺40多份政策性文件,內容涉及目標任務、職責分工、監督考核、基地建設、財政補貼等。惠州市成立了各級轉移對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四級工作網絡”。汕尾市把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作為考核黨政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層層抓好工作落實。 二是工作舉措不斷創新。各市結合本地實際,將一些好的經驗制度化、規范化,大膽創新,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之路。如廣州市實施“培訓券”制度,對廣州戶籍人員提供每人最多6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推動培訓普惠化。梅州市把技能培訓與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有機結合,對35周歲以下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551個貧困村的貧困戶勞動力分類開展免費技能培訓。云浮市出臺全面推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化技能化規模化轉移就業工作的決定,有針對性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質量。肇慶市完善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配套政策,對農民工子女實行“保入學”、“保免費義務教育”,將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鎮住房保障建設規劃。 三是合作發展更加深化。各地積極開展“南粵春暖”就業服務月勞務對接系列活動,通過組織珠三角企業對東西北地區送崗上門、東西北地區向珠三角地區提供優質勞動力送人上崗的“兩送”活動,有效緩解企業招工難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難的“兩難”問題。珠海市在揭陽、湛江、肇慶、潮州市和韶關市乳源縣等地建立了15個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基地,中山市與茂名市共建首家省級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基地,有效實現勞務對接。各地充分發揮園區吸納就業的集聚效應,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如茂名市通過三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共吸納87萬多本地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此外,全省各地共組織近百家優秀技工院校與千家重點企業對接,建立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轉型升級對接機制,培養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技能人才。 四是工作基礎不斷加強。各地狠抓服務體系、人員培訓、基礎設施以及信息化建設等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如韶關市成立人力資源辦公室,投入千萬元打造“一網四庫”(即人力資源網內設人力資源信息庫、企業空崗信息庫、培訓資源信息庫、勞動力轉移信息庫)信息平臺。惠州市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做到“鎮鎮有庫、村村有賬、人人有表”。梅州市建設粵東地區首家省級高技能實訓基地,年培訓能力超過2萬人次。中山市成功開發保潔員、電冰箱(柜)裝配工等7個新職業標準,河源市與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合作開發板栗栽培、靈芝栽培、獼猴桃栽培、鷹嘴水蜜桃種植等4個專項職業能力標準,大力發展特色培訓項目,滿足農村勞動力培訓需要。 五是整改提高效果突出。對2009年度考評發現的問題,各地均積極開展整改。通過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全省已收集1800萬條農村勞動力數據信息并實現數據實時更新,大部分市均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勞動力資源調查工作和信息系統建設需要。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農村勞動培訓示范基地建設更加規范。各地通過完善工作機制,開展專項檢查,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培訓質量。如汕尾市人大五屆三次會議決定,將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列入“砍尾”行動綱要,明確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每個班子成員掛鉤一個縣(市、區)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清遠市對各縣(市、區)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專項補助資金使用情況開展了專項檢查,責令相關定點培訓機構退回違規申領的資金370多萬元,并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人和單位。各地還依照農村勞動力培訓分類補助辦法,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工種、不同技能等級給予相應的培訓補貼,著力解決培訓機構不愿組織成本較高的培訓項目等問題,促進培訓項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更好結合。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減少,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訴求發生了深刻變化,部分企業“招工難”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對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各地、各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化認識。各地必須把勞動力技能提升作為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更加重視培訓的質量和層次,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融入城鎮。二是工作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組織實施經費不足,影響了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培訓師資、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不足。本次考評中超過60%的市“職業技能鑒定管理”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扣分。此外,現行政策的普惠性和導向性仍有待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目標責任考評辦法也需及時調整,進一步優化考評的重點、指標設置、分值權重、考評方法等,以達到“以評促優”的目的。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地要對新形勢下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進行深入研究,著重從公共服務、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勞動關系、人文環境等內容開展綜合調研,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研究建立適應建設幸福廣東需要的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長效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出臺加強人文關懷、改善用工環境、促進農民工進城入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著力解決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得出、留得住、能發展。要加強基礎建設,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社會保障信息收集和發布平臺,建立優質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工作,準確掌握農村勞動力的基礎數據。要加大地方財政配套,落實工作經費,改進和完善現有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補貼政策,充分發揮培訓學員、培訓機構、用人單位等方面參與和組織培訓的積極性。 希望受到通報表彰的優秀市再接再厲,繼續創造新的經驗、新的業績,為全省深入實施“雙轉移”戰略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其他達標市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共同推動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