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府函〔2011〕309號 |
印發“十二五”時期廣東廣西 扶貧協作計劃綱要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二五”時期廣東廣西扶貧協作計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扶貧辦反映。 ?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十二五”時期廣東廣西扶貧協作計劃綱要 ? 東西扶貧協作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實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自1996年以來,廣東、廣西兩省區積極開展多形式、寬領域的扶貧協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廣東省共向廣西提供無償援助12809億元,主要用于幫助廣西異地安置貧困群眾、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示范村建設、建設學校和衛生院(所)、培訓扶貧干部、援助貧困生、建設村屯公路和人畜飲水工程等。同時,兩省區在經貿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廣東給予的巨大援助,有力促進了廣西扶貧開發工作,推動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極大地增進了兩省區干部群眾的友好情誼,為促進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繼續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促進對口協作雙方共同發展的部署,廣東、廣西雙方經友好協商,共同制訂“十二五”時期廣東廣西扶貧協作計劃綱要。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扶貧開發為基本著眼點,以區域協作為基本方式,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高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為主要目標,從廣東、廣西的實際出發,加大協作力度,拓寬協作領域,擴大協作規模,加快廣西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步伐,實現兩廣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主要內容 (一)結對協作。繼續做好廣州市與百色市、東莞市與河池市的結對協作。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鼓勵駐桂廣東企業就地幫扶、回饋當地,形成由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力資源開發等主要內容構成的工作格局,重點抓好基礎設施、產業開發、經貿合作、勞務合作、干部人才培訓與交流、珠江流域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扶貧協作。 (二)扶貧開發示范村建設。鑒于百色、河池等市是廣西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扶貧開發重點區域,“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含廣州市、東莞市)每年安排3500萬元資金,無償支援廣西百色市、河池市。幫助有關貧困村開展扶貧開發示范村項目建設,著力解決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升發展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改善村容村貌,實現產業發展、生態改善、群眾增收的良性循環,凸現示范村建設項目的示范性和引導性,推進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經貿合作。兩省區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北部灣經濟區開發、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契機,充分發揮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廣州博覽會、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等平臺作用,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地區經貿合作。在百色、河池兩市創辦工業園區,形成企業合作和發展的平臺、產業培植的基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雙方在礦產資源、農業、旅游、物流、電子信息、生物、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產業的對接與互動,推進技術交流與合作。對在廣西興辦的、與貧困戶增收密切相關、輻射面廣的廣東方企業,優先認定為廣西扶貧龍頭企業,除享受廣西正常的優惠政策外,優先獲得廣西扶貧貼息貸款的支持。 (四)勞務合作。進一步加強勞務合作,廣西每年向廣東輸出的勞務人員確保在10萬人以上,其中技能型勞動力不少于30%,并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輸出前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大力開展外出人員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實現與廣東對口幫扶地區人力資源市場的對接,加強駐粵勞務辦事機構建設,全面提高輸出勞務質量。 (五)干部培訓與交流。“十二五”期間,廣東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廣西扶貧領導干部培訓及協作交流等項目,培訓的主要對象是廣西有關市、縣、鄉(鎮)分管扶貧工作的黨政領導干部、扶貧系統干部以及扶貧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廣州、東莞市對口幫扶廣西有關市的培訓內容由雙方自行商定。繼續做好兩省區間干部掛職鍛煉工作,以增進溝通交流,增強協作互動,提高干部素質。 (六)教育協作。實施新一輪的廣東支援廣西教育工程。由兩省區教育部門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師資培訓、定向招生和支教等工作。廣東選擇部分實力強、辦學水平高的中等職業學校,與廣西貧困地區學校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幫助廣西貧困地區中小學校培訓校長和骨干教師;廣西每年選派一定數量中小學校長到廣東的先進學校跟班學習,以增進了解,學習先進經驗,更新觀念,提高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間,開展動員社會力量資助活動,幫助廣西貧困家庭學生接受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資助人數力爭達到1萬人。 (七)交通協作。加強雙方道路運輸、信息網絡和智能運輸的合作,加快省際公路干線和道路運輸管理信息系統的升級和對接,建立健全道路運輸合作發展機制、應急聯動機制以及統一的安全管理系統和稽查系統,建立統一、規范的省際間客貨運輸市場。 (八)旅游協作。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共拓、信息共通、實現共贏”的原則,進一步整合區域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扶貧項目,開拓自駕車旅游、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等專項旅游市場,共同推進和打造兩省區旅游精品線路。聯合開展旅游促銷以及兩省區旅游項目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共同推進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及時溝通信息,協調處理旅游服務質量投訴等問題。 此外,積極開展文化、衛生、農業、環保、生態、城建等領域的協作,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新格局。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強協作工作機構建設,加大有關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堅持兩省區領導年度會晤制度,通報情況,總結經驗,共同研究解決扶貧協作重大問題,確保扶貧協作有計劃、有目標、有投入、有措施、有成果。明確相關協作部門責任,抓好落實。有關市協作工作由結對雙方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扶貧開發示范村建設由扶貧部門負責;經貿協作由商務、農業、投資促進部門負責,創辦工業園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負責;勞務合作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干部培訓由扶貧部門負責;干部交流由組織人事部門負責;教育協作由教育部門負責;交通協作由交通運輸部門負責;旅游協作由旅游部門負責;其他協作由相關部門負責。 (二)抓好項目,用好資金。建立完善項目資金長效管理機制,加強項目協調,整合項目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廣西方落實有關優惠政策,為協作項目提供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并加強對廣東幫扶資金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專款專用。幫扶雙方加強聯系,定期通報項目進度及資金使用情況。 (三)強化溝通,密切聯系。兩省區扶貧協作部門及有關市、縣(市、區)建立雙方磋商交流機制,圍繞重大協作事項加強友好協商,推動協作事項落到實處。 (四)擴大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廣東廣西扶貧協作取得的主要成績、積累的基本經驗、形成的政策體系,以及社會各界參與東西扶貧協作的具體途徑、方式和涌現的好人好事,不斷擴大東西扶貧協作工作的社會影響,努力為東西扶貧協作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