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府辦〔2012〕30號
印發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
工作方案(2012-2014年)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是省政府總結《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第一階段(2009-2011年)實施經驗,著力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作出的重要決策,對加快構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確保實現《規劃綱要》各項任務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作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精心組織安排,狠抓工作落實。2012年省確定惠州市為改革試點市?;葜菔姓獜娀母锏南到y性和綜合配套,大膽探索,率先突破,為全省探索經驗。其他市也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制訂改革推進方案,扎實推進《規劃綱要》實施,確保如期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務。省將根據工作需要適時開展督導工作。
《工作方案》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財政廳及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工作方案
(2012-2014年)
目 錄
一、發展基礎
二、總體要求和目標步驟
三、統籌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四、均衡縣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五、促進不同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六、推進綜合配套改革
七、保障措施
為深入推進《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貫徹實施,在2009-2011年第一階段工作基礎上,以改革為動力,破解制約均等化的突出矛盾,優化公共服務體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扎實完成2012-2014年第二階段目標任務,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基礎
2009年《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積極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明確責任分工和進度安排,狠抓各項工作任務落實,有序推進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框架和機制,推動《規劃綱要》第一階段目標基本實現。2009-2011年全省財政民生投入累計約9845億元,占全省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從57.1%提升至63%.根據2010年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考評結果,2010年上述八項基本公共服務目標任務完成率達96.3%,全省均等化系數達到0.9624,公眾滿意度總體評分接近80分的較為滿意水平,滿意度不斷提升。
人民群眾通過均等化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面臨著一系列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突出表現在城鄉之間的服務水平差距明顯,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基礎教育、社會保障水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較大差距;受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不平衡等因素影響,縣(市)區間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不同群眾之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異地務工人員尚未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第一階段工作也反映出分類指導、點上突破的工作不夠,均等化制度頂層設計系統性有待增強,綜合配套改革需穩步整體推進等。第二階段是實施《規劃綱要》的關鍵時期,也是“十二五”時期重要的三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和省委、省政府建設幸福廣東、加強社會建設的決策部署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高。必須真抓實干,乘勢而上,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以改革破解難題,以創新開拓出路,全力做好《規劃綱要》第二階段實施工作。
二、總體要求和目標步驟
?。ㄒ唬┛傮w要求。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繼續深入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按照“完善制度、統籌兼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切合實際、積極穩妥,上下聯動、加強指導”的原則,通過試點先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重點突破;帶動全省面上進一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在城鄉之間、縣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水平均衡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成效;進一步強化地方主體責任和相關部門責任,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確?!兑巹澗V要》第二階段目標順利實現,為我省2020年全面建立相對完善的現代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ǘ┠繕瞬襟E?;竟卜站然C合改革在三年內基本完成。
——2012年,啟動試點,重點突破,帶動面上工作。選擇惠州市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市,盡快實現重點突破,形成示范效應?;葜菔姓獜娀母锏南到y性和綜合配套,為全省改革工作探索經驗,爭取在破解突出矛盾、擴大服務范疇、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配套改革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創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區。其他市也要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扎實推進綜合改革。
——2013年,擴大范圍,穩步推進,擴大綜合改革效果。在2012年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對試點地區進行績效考評,并研究擴大改革試點范圍,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初見成效。同時,通過示范帶動,各地級以上市區域內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并在公用設施、社會安全、社會服務、權益保障、人居環境、生態環保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領域取得明顯進展,在統籌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上取得重要突破。
——2014年,全面鋪開,深化改革,取得整體預期成效。全面總結試點經驗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形成有利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規劃綱要》第二階段目標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顯著加快,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間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在國內位居前列。
三、統籌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設計,縮小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差距。一是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對接,實行城鄉一體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二是加快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落后的狀況;三是合理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不斷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
(一)公共教育。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區域內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和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規范化學校建設,城鄉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覆蓋率達80%以上。
——加快推進農村中小學規范化建設。按照國家和省的標準,合理配置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信息化設施設備、體育藝術教學器材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教育裝備,加強實驗室、功能室、圖書館(室)和衛生室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之間教育裝備建設和應用差距,生均裝備價值達到城鄉基本一致。
——健全縣域內公辦中小學教師、校長交流制度。積極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完善城鎮、經濟發達地區優質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薄弱學校制度。
——實施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吸引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建立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確保農村教師實際收入水平不低于同一縣域內同級城鎮教師收入水平。
——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基本完成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0%.探索學前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加大對鄉鎮中心幼兒園的扶持。
?。ǘ┕残l生。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全面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站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街道全覆蓋。新增醫療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藥衛生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差距。
——改善基層職業病防治機構的設施建設,提升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監測及防治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基本職業病衛生服務網絡。
——統一按照國家和省頒布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并適當增加服務內容,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建立涵蓋預防、治療、康復、保健、養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完善由大中城市綜合性中醫院、縣級中醫院、鄉村和社區中醫藥服務網點組成的三級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加大創建衛生鎮(村)的力度,改善城鄉公共衛生環境,強化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保健意識,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鄉村醫療機構,鄉村醫療機構除提供醫療服務外,還可以承擔預防保健任務。
——建立區域計劃生育獎勵扶助互通互認機制,實現與國家、省有關人口遷移和流動人口獎勵政策的對接。
?。ㄈ┕参幕w育。
——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和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以縣、鎮、村為重點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開展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市、區、街道三級圖書館實行通借通還的“一卡通”服務。
——建立集書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為一體的鄉鎮綜合文化站。
——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社區文化中心。
——大力扶持具有嶺南特色的民間文化發展,豐富農村居民文化生活。
——建立市、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網絡,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免費開放,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施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各鄉鎮建有健身廣場(公園),行政村建有一個籃球場、兩張以上室外乒乓球臺。
——依托全省城鄉綠道網,廣泛開展各類綠道體育賽事和群眾性休閑健身活動,打造廣東綠道公共體育健身品牌。
?。ㄋ模┕步煌?。
——建設覆蓋城鄉、快速便捷的公交客運網絡。積極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快短途客運公交化改造,鼓勵開行銜接城際軌道交通站點的公交線路和客運線路,積極構建“公交優先”的城鄉道路客運體系。
——推動農村客運區域專營和規模化經營,逐步實現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財政補貼及有關扶持政策一體化。
——加快農村客運候車亭尤其是城郊和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客運候車亭的升級改造工作,規范統一農村客運標識,實現符合安全通客車條件的行政村100%建成候車亭的目標。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實現符合安全通車條件的行政村班車通達率100%,并按照農村公路安保工程設計指導意見的標準逐步對建成的農村公路實施改造,完善農村公路養護長效機制。
?。ㄎ澹┥畋U?。
——探索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現行各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機制。以覆蓋城鄉居民為目標,并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不同群體的保障需求,實行分類指導,納入相應的保障制度,并實現不同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形成城鄉統籌的生活保障體系。
——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建立城鄉居民一體化的養老保障體系,農民、城鎮居民和城鄉無保障老年居民的養老保險及養老服務都納入制度內,居民養老保險及養老服務重點群體實現全覆蓋。逐步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機制,逐步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
——加強城鄉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按照國家確定的社會保險經辦標準,加強城鄉社會保險服務一體化網點建設,通過主體建設和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城鄉社會保險服務對象提供就近、便捷和標準化的服務。
?。┳》勘U?。
——建立以公租房為主體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住房補貼制度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有效覆蓋人群。
——加大農村住房保障力度,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步伐。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建立以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困難群體住房救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住房保障體系。大力實施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村莊搬遷安置、高寒山區居民移民、河海捕撈漁民安居工程。
——積極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逐步實現全覆蓋。
?。ㄆ撸┚蜆I保障。
——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立覆蓋城鄉、直達社區(村、居)、互聯互通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各級人力資源市場能提供統一的標準化服務,實現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統一收集和發布、共享共用。至2014年,基本建立市、縣(市、區)、鎮(街道)、村(居、社區)四級覆蓋城鄉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平臺。
——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管理服務制度和城鄉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清理城鄉勞動者差別性就業政策,努力實現異地務工人員與城鎮就業人員同工同酬。統一區域促進就業政策,建立覆蓋城鄉、區域均衡、全面共享、服務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全面統一公共就業服務標準。
——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至2014年,每個縣(區、市)建設1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示范區。建立健全適應各類勞動者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和機制,完善遠程職業培訓平臺和職業培訓標準規劃,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
——建立覆蓋城鄉勞動者的職業技能開發評價公共服務體系。強化各級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公益定位和公共服務職能,至2014年,每個縣(區、市)建立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并將鑒定服務向街道、鄉鎮延伸。省市聯動開發200個以上新職業(專項能力)的標準或鑒定題庫,建立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每年為160萬以上人次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服務,大力引導勞動者技能提升和素質就業。加快建設人力資源職業開發評價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人力資源開發、評價、配置一體化。
?。ò耍┽t療保障。
——基本建立一體化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按照總體部署、分步實施、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原則,有序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兩項制度并軌,縮小城鄉差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公平性?;踞t療保險參保率力爭達到98%以上。
——均衡適度提高住院待遇水平。堅持“?;尽痹瓌t,建立籌資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掛鉤機制,保持醫保待遇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綜合考慮醫療需求、籌資標準、物價指數等因素,適當降低統籌基金起付線,穩步提高統籌基金支付封頂線和支付比例。到2014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全面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等基層醫療機構為依托的普通門診統籌制度,完善特殊病種門診費用補償制度,將保障范圍由大病向小病延伸。
——全面實行參保人在統籌區域內所有定點醫藥機構就醫、購藥即時結算。
?。ň牛┕迷O施。
——以交通路網、清潔能源、飲水安全、環保工程、信息工程等為重點,促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網絡,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規范化建設。至2014年,8%的行政村實現社區化建設和管理,15%的行政村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服務站。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六個一”工程建設,有條件的村(居)建有一個公共服務站、文體活動中心、健康計生服務中心、家庭服務中心、綜治信訪維穩工作站、小廣場或公園。
?。ㄊ┥鷳B環保。
——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統籌優化城鄉生產、居住、生態和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加快村鎮規劃編制,力爭到2014年實現所有建制鎮的總體規劃和中心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80%以上村莊完成規劃編制。
——推進宜居城鄉建設。加快城鄉人居生態環境建設,大力開展“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宜居社區”創建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宜居城鄉環境。
——積極實施“以獎促治”政策。加快推進重點區域或流域、飲用水源保護區和重要湖庫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重點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改善區域或流域環境質量。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機制,積極推進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強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強化歷史遺留的農村工礦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大力開展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和林業生態文明村建設;加快推進村鎮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村鎮逐步開征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收費,提高農村污染防治能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控制面源污染。
?。ㄊ唬┈F代服務業。
——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現代農村物流企業,重點發展郵政、信息產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新型服務行業發展,加快推進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加快金融、保險、法律服務業向農村延伸,支持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向農村布點。
——積極推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大力推進平價商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打造農村農副產品等專業物流基地,著力解決農副產品外運困難問題。
?。ㄊ┥鐣芾怼?/p>
——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鎮人口準入條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加快推進與戶籍制度相關的配套改革,盡快消除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保、就業、住房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限制。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探索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改革,加大政府供應農村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社會服務組織和便民服務站點,開展城鄉結對幫扶活動,引導城市社區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推進農村扶貧事業發展,鞏固擴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成果。
——加快城鎮化進程。通過完善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設施引導人口和產業向縣域城鎮集聚,支持有條件的縣城和中心鎮發展為中小城市。
——按照行政職能歸位、服務職能下移的原則,理順基層政府與基層自治組織、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村(居)民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社會組織為補充、村(居)民廣泛參與的服務管理格局,明晰鄉鎮政府履職重點以及村級組織功能職責。積極推進村改居和居社分開,加強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聚居地等重點區域的社區居民委員會組建工作。推進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工作經費保障制度,加大市級補助和縣級統籌力度,至2014年將欠發達地區貧困村村干部補貼逐步提高到人均每月1600元以上,保證村級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財力需要。
四、均衡縣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破除行政區劃障礙,促進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衡發展。一是統一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確?!暗拙€均等”;二是提高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力度;三是實現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自由流轉和待遇互認。
?。ㄒ唬┕步逃?。
——優化區域內中小學布局,穩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堅持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逐步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普通高中。
——整合區域內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做大做強做優一批龍頭骨干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整合當地現有職業技術教育資源,集中力量辦好一所中等職業技術學?;蚣脊W校,并以此為依托建設職業技術教育基地。進一步整合優化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擴大辦學規模,推進職業技術教育戰略性結構調整。完善區域間中職教育合作互助機制,引導各地差異化發展,形成區域職業教育特色,實現互補。
——繼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寄宿制民族班生活費補助政策,建立自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并不斷提高標準。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以“獎、助、補、減”為主體的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體系,落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國家助學金制度,逐步完善分擔機制。堅持“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穩妥推進”的原則,穩步推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技工教育免費。
?。ǘ┕残l生。
——改善落后地區疾病預防控制、職業病防治、精神衛生、婦幼衛生、衛生監督、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逐步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差距。
——建立育齡人口技術優質服務資源共享體系,實現同一對象在不同地區同等享有人口計生優質免費的技術服務。
——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技術服務網絡標準化建設。整合基層醫療機構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服務資源,至2012年95%以上的縣級服務站、90%以上的鎮服務所完成標準化建設。
——建立和完善區域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網絡。
——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推行統一使用門、急診“病歷一本通”。
?。ㄈ┕参幕w育。
——加快推進文化體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加強各類文化館(站)、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藝術館、紀念館、體育場館、游泳池、全面健身廣場,以及廣播電視臺(站)、互聯網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點和衛星接收設施公共服務管理系統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
——加強文化體育要素市場建設,促進產權、資本、人才、信息的流動。
——推進縣(市、區)國民體質監測網絡建設,積極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工作。加強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水平,為廣大群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
?。ㄋ模┕步煌?。
——整合區域內城市公交智能卡系統和資源,建立統一規范的公交一卡通運作總平臺。
——進一步統籌規范城區公交樞紐站、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規劃建設,至2014年實現城區500米范圍公交站點覆蓋率大于80%的目標。
(五)生活保障。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鞏固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統一養老保險政策、養老金計發辦法、統籌項目、業務經辦機構和規程,單位繳費比例基本統一,實行統一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
——完善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接續制度。
——完善全省孤兒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孤兒基本生活費補貼跨地區無障礙轉移、接續。
——推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工程,至2014年持卡率達75%以上。
?。┳》勘U稀?/p>
——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多層次、多方位覆蓋的新型住房保障體系。率先將廉租住房、直管公房住宅和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合并管理、并軌運行,通過建立以公租房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滿足住房保障對象基本居住需求。
——建立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實現住房保障系統全市聯網。
——各地互認住房貨幣分配資格,人員跨區域流動時實現不同地區住房貨幣補貼標準的科學合理銜接。
?。ㄆ撸┚蜆I保障。
——推行區域內公共就業服務待遇互認,以就業困難人員為突破口,率先實現就業困難人員憑證在區域內享受各種待遇。提高就業崗位開發效率,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實現對有就業愿望的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全覆蓋。
——制訂區域內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待遇流轉辦法,以就業困難人員為突破口,率先實現各種就業困難扶持政策和待遇順利流轉。
(八)醫療保障。
——鞏固完善市級統籌?;踞t療保險以地級以上市為統籌單位,統一政策,合理確定繳費及待遇標準;統一基金管理,由市統一編制基金預決算并組織實施,建立基金支出的激勵約束和責任分擔機制,實現基金統收統支;統一規劃建設信息系統平臺,實現數據管理市級集中;統一經辦服務,優化工作流程,確保參保人在統籌區內就醫、購藥實現即時結算。
——加快建設標準統一、資源共享的信息系統。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設省、市兩級基本醫療保險信息平臺,將網絡終端延伸到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和定點醫藥機構,實行信息系統對接,實現主要業務的全程信息化處理。
——實現醫保關系順暢轉移。統一全省職工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參保職工在省內不同統籌地區的參保年限累計計算,實現醫保權益隨參保人流動就業轉移。
——建立和完善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機制。建設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服務和結算平臺,建立異地協管機制。按照“享受參保地待遇、委托就醫地管理”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合作范圍。
?。ň牛┥鐣踩?。
——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統籌應急資源,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健全食品安全標準,建立質量追溯制度;落實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各級政府的領導責任;加大問責和懲處力度,嚴厲查處食品藥品安全事件。
——加強安全生產法制、體制機制建設,嚴格安全準入,夯實安全基礎,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和責任追究。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現代化建設,提高防災減災和災害治理能力。以環境監測、監察、信息、宣教為重點,建立現代化監測體系。
——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控體系建設工程,嚴密防范、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面加強禁毒工作。堅持群防群治,健全基層治安協作聯防機制,加強和規范鎮街、村居兩級治保組織建設。加強治安復雜場所管控,認真落實許可備案制度和分級分類管理措施,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治安問題和重點地區實行掛牌整治。
——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分析機制,完善網絡問政和信訪工作機制,暢通群眾利益訴求和權益保障渠道,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切實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
(十)社會管理。
——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支持、引導其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形成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格局。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擴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逐步形成公益目標明確、投入機制完善、監管制度健全、治理結構規范、微觀運行高效的公共服務管理體系。
——建設新型城市社區。厘清街道辦事處與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職責,推行行政管理事項社區準入制度。整合政府各部門在社區的辦事機構和管理資源,積極推進“一站式”服務。加強對社區居委會和物業公司等的指導監督力度,探索物業管理與社區居民自治相結合的模式。至2014年,實現社區物業管理基本覆蓋,住宅小區基本建立業主委員會。
——完善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平臺,建設以人口、法人、信用、房屋管理、地理信息為重點的公用基礎數據庫,促進跨部門跨區域業務協同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強統籌規劃,推進信息資源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建立完善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實現各級、各地公共服務信息管理系統互通互認、信息共享。
五、促進不同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提高低收入群體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實現戶籍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一是提高標準,逐步提高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二是制度對接,逐步消除不同群體之間在政治、經濟、生活、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異,促進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異地流轉問題;三是平等待遇,促進外來人口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城鎮居民的全面融合,逐步給予異地務工人員基本公共服務和民主權利等。
?。ㄒ唬┨岣邩藴?。
——完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
——拓寬籌資渠道,科學合理調整扶貧補助標準。
——完善雙擁優撫安置制度,逐步提高各類重點優撫對象優撫補助標準。
——確立撫恤、優待人員、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城市“三無”人員,以及貧困家庭老人和特殊困難老人統一的最低優待供養補助標準,逐步縮小地區間優待、供養補助水平。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年均增長10%以上。確保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不低于當地上年度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
——建立全面覆蓋的社會救助制度,加快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五保供養、醫療救助、災害救助、教育資助、住房保障、司法援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專項制度為輔助,以臨時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確保社會救助政策無死角,不斷提高救助標準。
——實施低收入群體殯葬基本服務免費制度。
?。ǘ┲贫葘?。
——加強流動人口和閑散青少年服務管理,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一證通”制度。實現流動人口計生均等化服務和管理。提升流動人口計生服務管理水平。建立流動人口跨區域協作管理新模式,實現流入地與流出地之間管理服務信息的網上通報和雙向交流。
——建立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加快建設區域統一的老人優待制度,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高齡老人津貼制度和兒童福利津貼制度。探索殘疾兒童報告和分類津貼制度,建立貧困家庭兒童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建立殘疾人生活津貼制度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以服務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為主逐步擴大到社會各類群體,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探索建立優待救助對象區域間流動機制,允許撫恤、優待人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城市“三無”人員等優待救助對象在區域內的流動轉移。
——加強城鄉低保、最低工資、失業保險和扶貧等政策的銜接平衡。
——建立不同制度之間的銜接機制,根據低保對象、優撫人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城市“三無”人員,以及殘疾人、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實現分類保障,并實現不同保障制度之間的可銜接。
——建立區域內撫恤優待、老人優待異地待遇互認機制。
——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地方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
?。ㄈ┢降却觥?/p>
——繼續推進異地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切實保障異地務工人員在土地、集體經濟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合法權益。
——尊重異地務工人員的民主權利,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框架下,適當增加異地務工人員在全省各級黨代會、人大、政協代表中的人數。保障企業單位招錄的異地務工人員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在評定技術職稱、晉升職務、評選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等方面,對異地務工人員與本地職工實施同等待遇。繼續在優秀異地務工人員中招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逐步將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全面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確保與戶籍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切實解決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幼兒園的實際困難。試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就讀學校參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內高職高專院校接受外省戶籍考生的入學申請。鼓勵外省籍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在廣東就業和入戶。
——逐步實現異地務工人員無差別享受當地公共文化服務。
——確保異地務工人員按規定參加本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保政策的同城待遇。
——完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切實將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納入當地住房建設規劃,明確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可申請城市公共租賃房。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其他機構建設公租房,加快解決在城鎮穩定就業的異地務工人員基本居住需求問題。改善外來人口集聚區生活環境,規范房屋租賃市場。
——促進異地務工人員穩定有序就業,切實保障異地務工人員的薪酬、社會保障、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和勞動保護、職業病防治等合法權益。
——逐步將異地務工人員納入當地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支付標準和轉移接續等,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執行。
六、推進綜合配套改革
統籌推進財政、產業、人口、社會、行政等各領域改革,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形成改革合力。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按照建設“小政府、強政府、大社會、好社會”的總體目標,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服務中的主體作用,發揮政府在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主導作用。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出臺省市縣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目錄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目錄,大力清理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積極主動向下級政府放權,加大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力度,著力解決政府經濟調節越位、市場監管缺位、社會管理錯位、公共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推動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形成科學合理的政府職責體系,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體制和社會體制。
?。ǘ┱{整完善財政體制。在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建立健全縣以下政權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基礎上,調整完善市縣財政管理體制,理順政府間收入分配關系,探索建立激勵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良好的縣區給予補助和獎勵,促進各級政府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提高村級組織經費保障水平,以財力的均衡促進各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均衡。
(三)實施人口遷移。通過支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出臺實施本區域勞動力轉移規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方式,促進區域內人口的自由流動,提高城鄉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縮小城鄉間、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按照當地發展區域劃分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合理的產業布局帶動人口的合理布局,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生態的均衡。加強對外來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建立流動人口居住保障、社會保障等制度,逐步取消對流動人口在子女入學、戶口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別待遇。
?。ㄋ模┩七M事業單位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降低基本公共服務成本,逐步變“以錢養人、養機構”為“以錢養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合同委托、服務承包等多種方式支持事業單位發展,建立現代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穩妥開展法定機構改革試點,探索政府決策和執行職能相對分離,建立多元的政策執行主體格局。
?。ㄎ澹┥罨豢h強鎮、簡政強鎮事權改革。按照“科學發展、權責統一、分類指導、積極穩妥”的原則,科學設置鄉鎮管理機構,提升鄉鎮服務效能。推動縣(市、區)加快簡政放權步伐,將涉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行政管理權限下放到鄉鎮,擴大鎮級政府行政事務管理和處置權限。強化鎮村和農村社區性服務、綜治信訪維穩等平臺建設,提升鄉鎮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七、保障措施
?。ㄒ唬┘訌娋C合改革組織領導。各地要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納入社會建設的主體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指導,積極協調解決改革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建立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改革合力。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改革中出現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鼓勵各地探索創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明確市、縣、鎮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適當高于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比重。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對基層及欠發達地區民生社會事業建設的支持力度。積極運用財政貼息、獎勵、競爭性分配等方式,撬動社會資金投入民生社會建設。
?。ㄈ┩貙捇竟卜展┙o范圍。在《規劃綱要》規定的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八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基礎上,結合加強社會建設和貫徹實施《幸福廣東指標體系》,統籌推進公用設施、社會安全、社會服務、權益保障、人居環境、生態環保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基本民生、底線民生、熱點民生各項事業發展。
?。ㄋ模﹦撔禄竟卜展┙o方式。推進政社分開、管辦分離,深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改革,圍繞城鄉居民基本生活服務需求,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社會公益服務。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具有選擇性的民生領域,積極探索實行競爭性分配方式,讓資質優良、社會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通過科學合理的競爭程序優先得到財政的支持。加大向社會簡政放權力度,制訂并公布市縣政府轉移社會服務與管理事項目錄,依法將行業管理與協調、社會微觀事務服務與管理、技術和市場服務等職能轉移給具有資質條件的社會組織。創新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投資體制,通過招標采購、合約出租、特許經營、政府參股等形式,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
?。ㄎ澹┩晟苹竟卜展芾頇C制。積極穩妥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社會管理關系,明確基本公共服務職責,逐步破解社會管理“錯位”、“缺位”、“越位”等深層體制障礙。建立完善區域內社會公共事務協作管理機制,推進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制度對接和待遇趨同,探索在公共交通互聯互通,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銜接和區域內關系轉移接續,醫療異地待遇互認,建立城鄉統一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方面開展試點、形成突破。
?。┨剿骰竟卜彰裰鳑Q策機制。應對社會公眾參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決策及實施的權益訴求,積極探索在重大民生政策和項目決策、實施過程中引入征詢社會公眾意見機制,促進財政民生資金從“舍得花”向“花得好”轉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為民辦事征詢民意的工作部署,選取部分民生項目進行改革試點,對財政出資、非財政出資、跨行政區域實施等不同性質的民生實事項目實行不同的征詢民意方式,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ㄆ撸嵤┗竟卜站然冃Э荚u機制。加大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在政績考核中的權重,建立績效評估機制。每一年度結束后,省將對上一年度改革進展情況進行績效考評,并根據考評情況研究推進下一步改革工作。參照《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考評辦法(試行)》,各地要結合實際,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重要導向的政府績效考評體系,并探索引入第三方開展績效評價,突出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及其結果的綜合績效管理,發揮績效考評的導向、激勵和約束作用,促進本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推進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