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12-00710 分類: 科技、教育、意見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2-08-17
名稱: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
文號: 粵府〔2012〕99號 發布日期: 2012-08-30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

發布日期:2012-08-30  瀏覽次數:-







粵府〔2012〕99號

━━━━━━━━━━━━━━━━━━━━━━━━━━━


?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加強我省教師隊伍建設,現就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大力實施科教興粵和人才強省戰略,把“強師工程”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工程和重要抓手,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教、改革創新、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級實施的原則,以建立教師教育新體系、創新教師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提升教師師德水平和專業素質為核心,以省級統籌引領和市、縣、高校各盡其責為途徑,推動教師隊伍規模、質量、結構協調發展,整體素質和執教能力全面提高,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建設教育強省、推進教育現代化、打造我國南方教育高地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二)主要目標。

  ——教師數量充分滿足教育發展需要。到2015年,全省各級、各類學校生師比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下同)生師比優于全國平均水平,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要求。

  ——教師學歷層次普遍提高。到2015年,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全部達到國家規定學歷標準。小學教師中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95%以上,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80%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幼兒園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75%以上,小學、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70%、90%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比例達15%以上。高職高專院校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比例達55%以上,本科院校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40%以上。

  ——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到2015年,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教師隊伍在學科結構、年齡結構、優質師資的區域分布及學段分布上趨于合理,基本消除農村邊遠地區部分學科教師緊缺現象。幼兒園教師取得教師資格證和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明顯提高。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或“一體化”教師比例達60%以上。高等學校教師學緣結構、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

  ——教師隊伍素質明顯增強。廣大教師普遍具有高尚的師德品行、先進的教育理念、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能適應教育改革發展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培養一批人民教育家。中小學、幼兒園名教師、名校長(園長)隊伍不斷壯大。高等院校引進、培養和匯聚一大批學科專業領軍人才,到2015年,新增創新團隊100個以上、珠江學者100名左右,引進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300名左右,積極打造南方教育高端人才集聚地。

  二、全面加強師德建設

  (三)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著力加強教師的職業理想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自覺做到嚴謹篤學、愛崗敬業、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四)建立健全師德建設制度。確定每年9月為全省教師師德主題教育活動月。不斷創新師德建設的途徑和載體,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以正面引導為主,多渠道、分層次、分類型開展師德教育。規范教師從教行為,加強教師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克服學術浮躁現象,查處學術不端行為。積極探索建立社會、家長、學生多渠道的師德監督機制和科學、完善、可測的師德考評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把師德建設作為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

  三、推進教師教育體制機制創新

  (五)構建開放的教師教育新體系。建立和完善以獨立設置的本專科師范院校為主體,有條件的非師范院校參與,職前培養與職后繼續教育相互貫通的教師教育新體系。促進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層次教師教育協調發展,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協調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工科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積極參與培養職業教育師資。加快設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鼓勵和支持師范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推進師范分院與所屬高校實質性融合。建立教師終身教育的制度框架和管理制度,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科學規劃教師終身教育的基本模式和階段任務,提升教師終身教育信息化和國際化水平。

  (六)優化教師教育結構。華南師范大學要充分發揮在基礎教育教師培養上的龍頭作用。華南師范大學和有條件的綜合性大學重點培養高中教師;普通師范學院和具有師范培養功能的綜合性院校主要培養初中、高中教師和小學教師;幼兒師范院校主要培養學前教育教師;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參與舉辦教師教育的工科類院校主要培養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華南師范大學和有條件的綜合性大學要擴大教育碩士、博士師資培養規模。依托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等并聯合相關理工院校,擴大培養具有碩士學位的職業教育教師規模;依托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并聯合省內具有教師教育資格的高等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緊缺學科教師;加強幼兒師范學校建設,著重為農村培養合格學前教育教師。依托廣東省國防科技技師學院培養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

  (七)推進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突出以社會需要和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原則。遵循教師培養規律,按照小學和學前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教師“全科型”、初中和高中教師“一專多能型”、職業教育教師“雙師型”、技工院校教師“一體化”的要求,實施分類、分層次培養。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保障教師培養質量,不斷深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改革,增強培養的針對性與適應性。探索一所學校多種學制并存的師范生培養制度,拓寬師范生成長途徑。注重師范生師德師風體驗和職業素養提升,強化師范生實習實踐和職業技能訓練。加強師范院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專業、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水平,開發一批優質教師教育教學資源。鼓勵師范院校吸納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中小學名校長、名教師參與師范生的培養。改革師范生招生制度,采用定向招生、提前錄取、上崗退費等辦法,吸引優秀生源報考教育類專業。

  四、著力推進高素質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八)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中小學教師管理體制。各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依法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統籌規劃和綜合管理,承擔包括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資格認定、人員招聘、培養培訓和考核管理等職責。中小學校長的選拔、聘任、培訓、考核、交流,歸口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

  (九)建立科學的中小學教師管理制度。根據我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和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建立編制動態管理機制,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各級政府要按編制標準核定公辦學校(含幼兒園)教職工編制,并按核定的教師編制及時足額配備教師。認真落實中小學臨聘專任教師管理有關規定,嚴禁在有合格師資來源的情況下“有編不補”,嚴禁聘用代課人員。適當增加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編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與開展小班化教學相適應的編制標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按照生師比、班額等因素綜合確定學校教師編制。民辦中小學、幼兒園要參照公辦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編制標準配備教師。

  (十)做好中小學教師補充工作。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補充以具有教師資格的應屆畢業生為主,縣城中小學教師補充應優先選擇有農村學校任教經歷的在職教師。新補充教師優先滿足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緊缺學科需要。將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幼兒園,吸引和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任教。嚴格規范經濟發達地區從省內欠發達地區直接引進中小學、幼兒園骨干教師。

  (十一)促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按照因地制宜、縣域統籌、政策引導、城鄉互動的原則建立縣域內教師定期流動的剛性約束機制。積極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城鎮、經濟發達地區優質師資對口支援山區和農村薄弱學校制度。縣域內每年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城鄉交流人數占教師總數的比例不低于5%.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9年以上的,原則上要在本縣域內交流任教。城鎮中小學教師申報高級職稱、特級教師,以及參評先進教師、優秀教師,要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城鎮中小學教師支教期間的工作表現,作為崗位聘任、晉升職稱或行政職務、評先評優的依據。

  (十二)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體系,增強培訓保障能力,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高等師范院校在教師培訓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綜合性大學參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教師通過參加繼續教育提高學歷學位層次,應以教師教育類專業為基本要求。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實踐基地建設,完善教師培訓服務支持體系。以骨干教師、農村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為重點,有計劃地開展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分類、分層、分崗全員培訓,加強義務教育體育、音樂、美術、英語、科學、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教師充實與培訓。實施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探索和創新培養模式和方法。推進高校、市縣培訓機構、教師工作室“三位一體”的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工作,帶動市、縣級骨干教師培訓。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與機構。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的國際交流。珠三角地區要在教師培訓工作方面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

  (十三)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完善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任職資格制度。建立符合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成長規律的績效考評辦法,切實加強對校長、園長的履職考核和民主監督。實行縣域內公辦學校校長、園長定期交流制度,鼓勵城區學校校長、園長到農村學校任職。加強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培訓,提高校長、園長管理能力和專業化程度。積極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培養一批名校長。

  五、著力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和能力

  (十四)完善職業教育教師管理制度。建立職業院校編制動態管理機制,及時按標準核定教師編制。完善職業院校教師準入制度,將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納入聘用專業教師的條件。研究制定“雙師型”、“一體化”師資認定標準,鼓勵專業課教師通過企業實踐、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實踐能力。建設職業教育專職教研員隊伍,加強職業教育教學研究。

  (十五)鼓勵優秀技能人才進入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各地、各職業院校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規模,加快補充合格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完善職業院校兼職教師管理制度,加強兼職教師的培養和管理。實施能工巧匠進校園計劃,面向社會廣泛吸引具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充實到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逐步擴大從企業吸收優秀人才到職業院校任教的比例。開展緊缺專業特聘教師引進培養工作,聘請一批在業界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企業專家為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在職業院校內建立行業、企業名家工作室,推動課程改革、專業建設和師資培養,參與企業技術創新。

  (十六)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培訓。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的規范化建設,創新培訓模式,改善培訓條件。完善專業課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制度,將專業課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要求納入崗位責任,把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作為職教師資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教師職務(職稱)聘任、晉升的必要條件。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建立師資培訓基地,通過校企合作途徑提高專業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職業化素養。增加“雙轉移”重點園區所在市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投入,使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雙轉移”工作。繼續實施中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技能提升計劃和高職院校骨干教師培訓計劃,培養“雙師型”教師,打造職業教育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培養一批名校長。加強與國(境)外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的合作。

  六、著力打造高水平的高等學校教師隊伍

  (十七)加快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進高校珠江學者崗位計劃、“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等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一批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學科專業領軍人才和學術骨干。創新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依托創新平臺和重大項目,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營造優秀人才潛心鉆研、協同創新的發展環境,支持優秀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和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努力造就一批在國際上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學術大師。

  (十八)促進高等學校教師專業發展。依法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提高教師隊伍水平的主體作用。各高校要認真制訂和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規劃,落實教師專業發展經費。探索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支持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實施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研修計劃,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提升教學科研水平。鼓勵高校選聘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優秀畢業生,優化教師隊伍學緣結構。

  (十九)加強高等學校教師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入實施高等學校人才引進工程,重點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實施高等學校教師境外研修或學術交流計劃。探索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水平大學設立教師境外培訓基地。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主動承擔國際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項目。支持教師到國際學術組織和行業組織任職。

  七、深化教師人事制度改革

  (二十)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不斷完善教師資格制度,逐步提高教師任職學歷標準和基本要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實施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建立教師資格證書定期登記制度。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教師資格、職稱實行互通互認。

  (二十一)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按照國家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總體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相銜接,符合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職業特點的職稱制度。不斷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建立以師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社會和業內均認可的教師評價機制。做好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工作,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增設正高級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

  (二十二)完善教師聘用制度。推進學校崗位設置管理工作,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健全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教師職務聘任和聘期合同管理制度,實現學校人員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的根本轉變。研究制訂農村學校采用符合公開招聘基本原則的多種形式補充短缺專業教師的政策措施。建立與崗位設置相適應的教師分類管理制度和聘期考核制度。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制。

  (二十三)深化學校分配制度改革。實施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建立和完善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和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分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八、切實維護教師合法權益

  (二十四)落實公辦學校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建立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與當地公務員福利待遇同步增長機制,努力實現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農村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水平的目標。進一步落實教師養老、醫療、住房等保障制度,按規定為教師繳納住房公積金及社會保險費。建立教職工定期體檢制度。鼓勵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建立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對長期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任教的教師實行崗位津貼。各地要將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教師納入住房保障范圍,鼓勵高校按規定利用自有土地建設教師公租房,解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教師住房問題。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因地制宜,通過建設、租賃等方式,解決教師交流、支教等需要的住房。

  (二十五)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在培訓、職務聘任、教齡和工齡計算、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申報及立項、表彰獎勵、社會活動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權利,切實維護民辦學校教師各項社會保險權益。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參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民辦學校收費標準和公辦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標準等因素,制訂當地民辦學校教師工資待遇指導意見。積極推進公辦幼兒園教師與民辦幼兒園教師交流。加強民辦學校教師培訓,將民辦學校校(園)長和教師全面納入教師培訓體系。支持民辦學校穩定骨干教師隊伍。民辦學校要依法與教師簽訂合同,規范合同管理,建立健全教師的個人檔案,保障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等合法權益,按規定為教師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把教師培訓工作開展情況、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教師取得教師資格的比例等列入民辦學校年檢的重要內容。

  九、認真落實“強師工程”各項保障措施

  (二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主體責任,依法依規制訂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和政策措施,形成省、市、縣和高等學校共同實施“強師工程”的強大合力,確保各項工作目標實現。要及時研究解決教師隊伍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切實幫助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解決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各級編制、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二十七)加大財政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財政投入,財政投入的重點要逐步從以改善辦學條件為主向提高教師素質與完善辦學條件并重轉變。“十二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從新增教育經費中安排5億元作為“強師工程”專項經費。發揮省級專項經費的示范帶動效應,主要用于推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職業教育“雙師型”和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以及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各級政府要落實資金用于推進本地區的“強師工程”,落實保障教師工資福利、教師培訓、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教師表彰獎勵等經費。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大教師隊伍建設投入,按規定落實教師培訓經費。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用于培養培訓教師和獎勵優秀教師。

  (二十八)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大力度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努力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繼續做好南粵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表彰獎勵活動,設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和南粵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大力宣傳優秀教師教書育人、樂于奉獻、服務社會的先進事跡,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為廣大教師辦實事、做好事。

  (二十九)完善工作督導檢查機制。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落實情況作為各級政府教育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將教師工資福利待遇、教師培訓經費落實等情況作為教育強縣(市、區)和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督導檢查的重要指標,將教師隊伍建設督導評估結果作為考核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加強對各地工作進展情況的督導檢查,確保“強師工程”任務落實。

?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7日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