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府辦〔2012〕111號 |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先進 制造業重點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反映。 ?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2年11月2日 ? ? ? ? 廣東省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 發展“十二五”規劃 ? 先進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是一個國家、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體現。為進一步加快構建我省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粵府〔2011〕47號)精神,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1〕47號)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粵發〔2008〕7號),我省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汽車、石化、鋼鐵、船舶制造等領域的先進制造業。本規劃將智能制造裝備、發電及輸配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工程裝備、醫療器械、通用航空、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裝備、電子電工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船舶修造、石化及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等12個行業作為我省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 一、發展條件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省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規模不斷壯大,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形成以裝備制造、汽車、石化等產業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雄厚基礎,推動我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產業規模顯著擴大,發展后勁顯著增強。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086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47.2%。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總量居全國首位;汽車工業成為我省支柱產業,汽車年產量達156萬輛,乘用車產量居全國第2位。建成廣汽豐田、中海油惠州煉油一期、茂石化乙烯擴建、中船集團廣州龍穴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培育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 ——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重點領域發展取得突破。到2010年底,我省先進制造業企業已有國家級技術中心22個,占全省國家級技術中心總量的54%。國內首臺百萬千瓦級核電蒸汽發生器交付使用,1.5兆瓦、3兆瓦風電機組相繼下線,雙模電動汽車實現產業化生產,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汽車項目投產,廣州龍穴造船基地30萬噸自主知識產權超大油輪“新埔洋”號交付使用。 ——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支持體系日趨完善。以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為依托,積極延伸發展產業鏈,形成了以廣州、深圳、佛山為中心的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以及煉化規模居國內前列的惠州大亞灣、茂名石化產業基地和珠江口船舶產業基地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咨詢服務、信息服務、現代物流、商務會展等生產服務業加快發展,建成了一批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了寶供物流等一批集倉儲、運輸、配送、包裝和各種增值服務為一體的物流企業,形成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等一批為先進制造產業服務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會展品牌。 ——骨干企業快速成長,產品結構逐步優化。2010年我省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37家;其中主營業務營業收入500億元以上的有9家,廣汽集團等3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大企業集團產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向核島重型設備、高參數中低壓輸配電及控制設備、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精細化工、自主品牌等新領域方向發展。 (二)重點產業現狀。 依托我省龐大的市場,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和一定規模的重點產業,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骨干企業,以點帶面,有力促進了先進制造產業的發展。 ——智能制造裝備。我省智能制造裝備包括數控機床及系統、機器人等行業,主要集中在數控機床及系統領域,2010年數控機床及系統產值居全國第四位,“十一五”年均增長36%,涌現出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廣州敏嘉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廣東領航數控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鍛壓機床廠等一批技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的骨干企業。廣東省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正在抓緊推進建設。 ——發電及輸配電裝備。“十一五”期間我省成功引進了東方電氣、西電集團等一批行業知名企業,形成了白云電器、明陽電器等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本地骨干企業,有力地推動了全行業加快發展。輸配電產業產值近三年一直居全國第三位,變壓器、高壓電器及裝置、低壓電器及裝置等領域產量居全國首位。東方電氣廣州南沙出海口基地已形成年產4套以上核島主設備和4套常規島汽水分離再熱器及輔助容器、支撐系統等設備制造能力,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已形成兆瓦級風機設備批量生產能力。我省已成為國內主要的核電裝備、風電裝備生產基地之一。 ——軌道交通裝備。引進中國南車集團,規劃布局建設了廣州花都、番禺、江門三大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項目和江門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其中廣州花都大功率軌道交通修造項目和番禺城市軌道交通修造項目已基本建成,江門廣東城際軌道交通修造基地正在抓緊建設。圍繞三大龍頭項目建設,吸引了一批上下游協作配套企業集聚其周邊發展,我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布局基本形成。 ——工程裝備。我省工程裝備行業發展較早,主要產品包括混凝土攪拌機、水平定向鉆機、盾構隧道掘進機、壓樁機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形成了廣州海瑞克、韶關海力德、韶關新宇、珠海仕高瑪等一批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行業骨干企業。近年來,引入了一批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港口機械、海洋工程裝備等大型臨港裝備,三一集團海洋重工、中海油珠海深水海洋工程裝備以及中船集團廣州龍穴、中山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重大項目正抓緊建設。 ——醫療器械。2010年我省醫療器械行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78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0.4億元,出口總額達到73.1億元,占全國醫療器械出口總值的7.5%,是全國最大的醫療器械出口基地,形成了深圳邁瑞、安科、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等一批在國內同行業領先的骨干企業。 ——通用航空。初步形成了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和珠海航空產業園三大產業聚集區。在珠海建設中航工業通用航空飛機基地、中國民用航空飛行校驗南方基地、北航微小型航空發動機研發孵化基地、新加坡宇航飛機維修公司等重點項目,旅客登機橋、飛機泊位引導系統、航空食品車和軍用貨物裝卸運輸平臺等航空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擁有國內維修等級最高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海上救援、海上平臺、飛行訓練、航空體育等航空運營作業數量居國內領先地位。 ——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裝備。2010年全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1.4億元,主要集中在環保裝備領域,生產的產品超過400種,其中水污染治理設備、空氣污染治理設備、藥劑材料和噪聲振動控制設備四類產品產值約占環保裝備產值的80%,形成了廣州市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廣州迪斯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廣州廣重集團有限公司等行業骨干企業。 ——電子電工裝備。2010年全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8億元。電子裝備行業涌現肇慶中導、東莞宏威、中山新諾、佛山昭信、梅州紫晶光電等一批行業骨干企業。電工裝備行業主要集中在電線電纜領域,產品種類較齊全,其中低氧銅桿、電磁線、光纖光纜、高低壓電力電纜、電線等具有較強競爭力,國內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特別是電線和中壓電力電纜產量居全國第一。 ——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我省汽車產業已形成從整車制造到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生產的較完整汽車產業體系。2010年全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77億元,汽車產量156.3萬輛,是2005年的3.7倍,其中轎車產量132.7萬輛,居全國第2位。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已認定廣州、深圳、中山、梅州等新能源汽車基地和珠海新能源客車基地以及佛山輕型純電動車基地等6個新能源汽車基地,涌現了深圳比亞迪、深圳五洲龍、珠海銀通、中山大洋等一批新能源汽車骨干企業。 ——船舶修造。我省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全行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7億元,共有規模以上船舶修造企業174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造船能力約300萬載重噸,船舶完工量177萬載重噸。游艇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 ——石化及化學工業。基本形成從上游原油開采、煉油、乙烯生產到下游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橡膠加工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產值居全國第三位,成為我國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十一五”以來,我省石化產業累計完成投資約1490億元,帶動石化產業總量規模穩定增長。2010年全行業實現增加值2626.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4%,煉油能力達到455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達到220萬噸/年、對二甲苯(PX)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年、精對苯二甲酸(PTA)生產能力達到140萬噸/年,形成了惠州大亞灣、茂名兩大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的大型石化產業基地。 ——鋼鐵工業。基本形成從鐵礦采選、煉鐵、煉鋼、軋鋼到鋼材深加工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02億元,鐵和粗鋼產量分別為806.7萬噸和1239.3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74%和63%,形成了韶關鋼鐵集團、番禺珠江鋼管有限公司等一批行業骨干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成效顯著,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關停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164.7萬噸以上。 (三)發展環境。 當前,我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面臨難得的機遇。一是國際制造業轉移的結構層次不斷向高端演進,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先進制造業向新興國家轉移速度加快。綠色制造、智能制造、虛擬制造、全球制造、服務制造等逐步成為國際先進制造業轉移的重點領域。二是國家大力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財稅、投融資等方面加大了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三是我省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已具備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和條件。 但同時應該看到,我省發展先進制造業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首先,國際金融危機促使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智慧地球”、“低碳經濟”和“出口倍增計劃”等新戰略和新思路,出現了重歸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高端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其次,國家已將節能減排和碳排放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各省(市、區)把先進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在土地、財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加大對先進制造業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第三,我省先進制造業產品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行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節能減排壓力巨大。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持續增強工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為重點,以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為突破口,堅持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服務化的戰略取向,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推動產業規模化、集聚化和國際化,促進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面向工業生產的服務業協調發展,初步建成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相結合。發揮信息化的引領作用,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分工細化和服務外包,加快向研發設計和銷售兩端延伸,實現先進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 ——堅持布局優化和產業集聚相結合。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將產業布局與城市化和先進制造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突出特色,強化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推動企業集聚、資源共享、整體優化,使工業園區成為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產業基地。 ——堅持重點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結合。選擇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先進制造行業作為重點,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率先推動全省先進制造業的突破發展,帶動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堅持自主創新和高端發展相結合。建立健全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攻克核心和關鍵共性技術,鼓勵創建自主品牌,強化自主知識產權培育和保護,始終把推動科技進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促進先進制造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手段,著力引導我省先進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避免低水平重復和同質化競爭。 ——堅持綠色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相結合。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發展,把低碳環保發展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著力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全面推進先進制造業清潔生產,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品,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提高先進制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十二五”期間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2%,到2015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超過190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0%以上,其中裝備制造業、汽車工業、石化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29%、7.5%、13%。 ——產業水平。到2015年,主要行業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制造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R&D)支出占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以上。企業信息化總體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產業集聚。到2015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50個,實現增加值2500億元左右,占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左右;形成產值超千億元的大企業集團5家左右。 ——產業投資。“十二五”期間先進制造業累計完成投資約1萬億元,其中裝備制造業約3000億元,汽車工業約1800億元,石化工業約3000億元,船舶工業約1000億元,鋼鐵工業約1200億元。 三、重點發展產業 以裝備制造、汽車、石化、船舶和鋼鐵五大產業領域為主體,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發電及輸配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工程裝備、醫療器械、通用航空、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裝備、電子電工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船舶修造、石化及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等12個產業。 (一)智能制造裝備。重點在中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智能儀器儀表、智能專用設備等領域實現突破,培育一批細分領域行業龍頭企業。打造中高檔數控機床及系統產業鏈,加快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產業,提高機床功能部件研發和配套能力,重點開發數控鏜銑床、精密壓力機、數字化工具系統及量儀等產品。推進機器人及成套系統產業化,重點發展焊接、搬運、裝備等工業機器人及其成套系統,加大相關基礎元部件研發力度,加快產品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智能專用設備、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裝置、智能化儀器儀表和試驗機、專用檢測儀器設備、智能化空港設備等產品。到2015年,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二)發電及輸配電裝備。發展核島主設備、常規島發電主設備及重要的輔機設備,全力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核蒸汽供應系統(NSSS),積極爭取核電站核心設備和部件制造項目落戶我省。積極發展2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以及風電齒輪箱、發電機、軸承、葉片、偏航系統、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形成較為完整的風電設備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發展薄膜太陽能設備,重點發展薄膜太陽能電池成套生產設備,大力發展第三代高倍聚光型太陽能發電模塊和發電系統、儲能電池及配套控制系統,推進儲能電站建設。大力發展光伏并網及相關應用的配套設備。圍繞高壓、超高壓重大輸電工程建設,重點發展220kV及以上電力變壓器、110-500kV斷路器及氣體絕緣開關設備(GIS),培育發展智能電網配套設備,加快新型傳感測量、通訊信息、電能質量控制、決策支持、超導、分布式電源柔性接入技術等智能電網先進技術和新型設備研發及制造。拓展成套電氣設備在新型能源和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支持1-2家骨干企業發展成為集系統設計、設備制造于一體的輸配電工程總承包公司。到2015年,形成年產6套以上核島主設備和6套常規島汽水分離再熱器及輔助容器、支撐系統等設備制造能力,將我省打造成為國內主要的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三)軌道交通裝備。依托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建設,著眼國內外軌道交通市場,重點發展城際軌道車輛和地鐵車輛的總裝生產以及車輛大、中修業務,實現和諧號動車組多元化發展。加快建設三大軌道交通車輛修造項目,以總裝廠為依托,積極引入相關配套企業集聚我省發展,加快延伸產業鏈,發展軌道交通車體、轉向架、牽引系統、制動系統、屏蔽門系統、供電系統及相關設備、接觸網、電力監控系統、信號系統、通信系統、環控系統、自動售檢票系統、自動滅火系統、綜合監控系統等軌道交通裝備配套產品,大力提高整車配套和生產能力。到2015年,形成1000輛軌道交通車輛年生產能力,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修造產業基地,實現我省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 (四)醫療器械。重點發展磁共振成像(MRI)、B型超聲顯像儀等醫學成像設備、臨床監護儀器設備、生命體征測試檢查儀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設備、介入治療器械、物理治療設備、醫用系列血液凈化吸附設備等產品,以及醫學信息網絡與軟件產品,鼓勵研究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一代醫療儀器設備和軟件。積極推進醫療器械國內檢測報告國際互認工作,建立國際互認實驗室。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行業優勢突出、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為支撐的醫療器械生產體系。 (五)通用航空。以發展公務機、水陸兩用機、輕型渦槳飛機及大中型地效飛行器等航空制造業為主導,以關聯產業制造為延伸,以航空服務為支撐,重點發展飛機總裝、飛機部裝、飛機零部件生產、發動機總裝及零部件生產、飛機附件生產、機載設備制造、航空材料制造、航空維修、航空服務和航空物流等項目。加強航空關鍵技術研發,積極引進無人機項目。到2015年,培育和壯大2-3家通航運營企業,基本形成廣州、深圳、珠海三大航空產業集聚區。 (六)工程裝備。加強與國外知名公司的合作,重點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掌握設計和生產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深水自升式鉆井平臺、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深海張力腳式生產平臺(TLP)、深海立柱式生產平臺(SPAR)、海上油田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浮式液化天然氣(LNG)生產儲卸裝置(LNG-FPSO)、海洋工程輔助船舶等海洋工程裝備以及交流變頻驅動大功率石油鉆機、變頻大功率泥漿泵、石油(天然氣)井控系統、水下采油系統等海上鉆井采油平臺配套設備。圍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入重大工程機械項目,重點發展正面吊、起重機械、隧道開挖施工機械、建材機械和混凝土制品機械等大型工程機械。到2015年,形成2-3家產值超百億元的工程裝備制造企業,打造成為我國主要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之一。 (七)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裝備。結合我省環境污染治理的市場需求,重點扶持發展技術先進、有市場、有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大力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和節能監測等節能裝備。重點發展污水處理成套設備、煙氣脫硫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噪聲與振動控制裝備、電磁波和放射性污染防護檢測設備等環保設備,推進重大環保裝備應用示范。加快發展生活垃圾分選、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垃圾綜合利用裝備。發展先進、高效、可靠的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防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安全設施及應急救援等安全裝備,發展安全、便捷的應急凈水等救災設備。到2015年,形成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部分裝備、技術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八)電子電工裝備。緊緊圍繞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以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為目標,加快電子基礎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綠色化改造,提升產品競爭力。重點在市場潛力大的液晶面板(TFT-LCD)生產設備領域取得突破,積極開展面板生產線陣列和成盒等前道工藝設備的研究開發,重點提高濕/干法刻蝕機、液晶灌注機等研制水平,形成液晶面板移載、清洗等設備的配套能力。加強高亮度發光二極管(LED)、等離子顯示板(PDP)和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等其他新型平板顯示器關鍵生產設備的開發生產。大力支持適應無鉛工藝的便面貼裝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電子整機裝聯設備。大力發展晶片制備、芯片制造、超凈、封裝測試等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到2015年,電子電工裝備工業增加值占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6%,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 (九)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LNG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積極支持省內骨干汽車生產企業開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穩步推進新能源汽車試點示范,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技術,形成與整車生產能力相匹配的系統配套能力。加快傳統汽車升級換代,進一步提高傳統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完善汽車配套產業鏈。大力推動自主品牌發展,強化自主品牌汽車研發能力建設,做大做強本地自主品牌汽車。鼓勵汽車企業提高本地配套率,支持更多的本地零部件企業加入汽車配套體系。到2015年,形成3家產值超千億元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汽車制造企業,汽車整車年生產能力超過330萬輛,汽車產量居國內前三位;新能源汽車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0萬輛以上,銷售量占新車銷售總量的3%-5%,市場保有量達到5萬輛以上;自主研發能力和研發設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十)船舶修造。著力優化船舶產品結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重點發展大中型油船、大型礦砂船、好望角型散貨船、大型汽車運輸船、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高速滾裝客船、豪華游船等適應世界船舶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鼓勵中小型船舶企業與大型船舶制造企業錯位發展,重點發展10萬噸級以下的靈便型散貨船、油船等具有特色優勢的品牌化船舶產品。積極發展以豪華游艇為主、中低檔游艇互補的游艇制造業,加快推進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尤其是游艇休閑港的建設。提高船舶改裝技術水平和修船效率。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完善關鍵設備二輪配套體系,重點發展大功率船用中低速柴油機、船舶電力裝置、艙室自動化控制設備、通信導航設備、船用大型鑄鍛件等配套產品,建設以船用柴油機、柴油機曲軸等動力設備和導航通信自動化設備等電子設備為主的廣州-中山船舶配套產業鏈以及以分段制造為主的銀洲湖船舶配套產業鏈。到2015年,年造船能力超過800萬載重噸,修船塢容量超過200萬噸;改裝船和船舶保養產值占修船總產值比重達到50%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機年產能超過500萬馬力,本省船舶配套率平均達到50%,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船舶配套產品生產及研發體系。 (十一)石化及化學工業。按照一體化、集約化、基地化、多聯產發展模式,在現有產業布局基地內集聚發展煉油乙烯,適度擴大規模。依托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石化技術,重點發展環氧乙烷、丁辛醇、PX、PTA、丙烯酸、丙烯晴、己內酰胺等高附加值中間原料產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石化中下游產業鏈。加快推進城區大型石化企業和其他高風險危化品生產、儲存企業搬遷。優先發展石化下游產業尤其是精細化工產業,大力發展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碳纖維、工程塑料、基本有機原料、汽車等專用涂料、新領域精細與專用化學品、高等級子午線輪胎等產業,形成一批各有特色的精細化工產業鏈,進一步提升高附加值、高技術、低污染的精細化工產品在石化產業中的比重。改造提升化肥和農藥產業,發展緩釋肥、控釋肥和各種專用肥、功能肥以及高效、經濟、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品種。促進化工行業推廣綠色化學技術,逐步替代和淘汰對環境危害嚴重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其化學品。到2015年,全省煉油能力超過1億噸/年,乙烯生產能力達到400萬噸/年,PX生產能力達到160萬噸/年,PTA生產能力超過300萬噸/年;精細化工率達到50%。 (十二)鋼鐵工業。加快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積極推進全省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建設湛江鋼鐵基地項目,重點發展以汽車板、家電板為代表的高等級熱軋、冷軋薄板等精品鋼材以及造船用板、高強度結構板、高等級輸油(氣)管板和優質棒線材。支持韶鋼技改調整產品結構,重點發展建筑用高強螺紋鋼、建筑結構用鋼、造船工業用鋼、橋梁用鋼、石油管線用鋼、海洋工程用鋼、機械制造工業及汽車制造工業用優質鋼棒等高附加值的高檔鋼鐵產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國內重要的鋼鐵精品生產基地。以組建新廣鋼為契機,在南沙發展冷軋板、鍍鋅鋼板等鋼材深加工產業。支持鋼鐵骨干企業大力發展冷軋板帶、鍍鋅板帶、彩涂板帶等鋼材深加工產業,開發高精度大壁厚結構鋼管、耐熱耐侯結構鋼管、核電站用鋼管、雙層復合鋼管和管徑1米以上油(氣)管線鋼管等管材。積極引進相關企業發展我省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硅鋼、模具鋼和緊固件用鋼。到2015年,湛江鋼鐵基地形成1000萬噸鋼年生產能力,韶關鋼鐵基地形成800萬噸鋼年生產能力。 四、重點產業區域布局 根據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以重大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點帶面,沿交通軸線和海岸線整體展開,加快打造“一核一帶一軸三區”的空間發展格局,形成區內產業與城市空間、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以及資源互補、產業集聚、梯度發展的多層次產業圈。 (一)珠三角高端產業核心區。充分發揮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深圳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輻射效應,強化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產業的優勢互補與合理布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以及研發、知識產權、工業設計、金融、營銷、結算等生產服務業,將珠三角地區發展成為高端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區和先進制造業高端環節的集聚區。廣州重點發展節能汽車、船舶、核電設備、軌道裝備、大型輸變電裝備、數控機床及系統等,著力打造國際產業服務中心。深圳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通訊設備、醫療器械、激光加工設備等,著力打造國際產業創新中心。珠海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航空產業、精細化工等,著力打造國際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心。佛山重點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以及陶瓷、木工、塑料、紡織等專用及成套設備制造等。東莞重點發展新光伏能源裝備、電子及通信設備等,著力打造國際產業制造中心。中山重點發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大型鑄鍛件、風力發電設備等。江門重點發展軌道交通、中小型高附加值船舶修造等,著力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基地。惠州重點發展煉化一體化、汽車電子裝備等,著力打造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肇慶重點發展汽車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配套件等,著力打造重大裝備制造配套基地。 (二)先進制造業臨海產業帶。充分發揮港口和岸線資源優勢,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發展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裝備、核電裝備、大型臨港機械等重型裝備制造和煉化一體化、鋼鐵等先進制造業,以及港口物流等生產服務業,重點建設廣州南沙新區和中新知識城、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珠海橫琴新區、中山臨海裝備產業基地、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惠州大亞灣石化區、江門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聚區、湛江東海島循環經濟重化產業示范區、茂名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汕頭工業經濟帶、潮州港經濟區、揭陽(惠來)大南海國際石化綜合工業園、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等重大產業集聚區,形成規模化、集約化臨海先進制造業帶。 (三)南北產業發展軸。在繼續推動珠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做優做強的基礎上,依托京廣、京九、京珠、廣深等鐵路、高速公路交通走廊,充分發揮交通主干線人流、物流匯聚的優勢,積極推動沿線城市的合作和分工,推進電子裝備、汽車、大型鑄鍛件等先進制造業中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沿線集聚發展,由南向北積極拓展珠三角先進制造業發展腹地。清遠、韶關、梅州、河源、云浮等沿線地區加快推進本地先進制造業和要素向交通主干線周邊聚集,積極承接先進制造業轉移,在沿線主要交通節點配套建設大型物流園區和產業轉移園區,推動先進制造業在園區內集聚發展,構建京珠-京廣先進制造業走廊,擴大珠三角先進制造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沿線先進制造業聯動發展、梯度轉移的態勢。 (四)東西北產業集聚區。積極做好東西北地區先進制造業規劃布局,推動東西北地區先進制造業錯位發展。粵西地區重點發展石化、鋼鐵等重化工業及相關裝備工業,加快建設湛江石化產業基地、湛江鋼鐵產業基地、茂名石化產業基地、陽江刀剪相關特殊鋼材和設備制造產業集聚區,形成較完善的重化產業鏈。粵東地區重點發展以輕工專用裝備、大型數控機床、輸配電設備等為主的裝備制造業,適度集聚發展石化產業,重點建設揭陽惠來大型石化基地,培育發展揭陽數控機床和模具基地、汕頭鋯城、汕頭輕工裝備制造基地以及潮州、汕尾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粵北地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低污染產業,重點建設韶關裝備制造基地、梅州和清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以及云浮石材、陶瓷等建材設備和畜牧養殖智能化設備制造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珠三角裝備制造和汽車生產等先進制造配套產業基地。 五、促進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認真貫徹實施《印發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粵府辦〔2010〕54號),統籌安排國家預算內資金、省級財政性專項資金和省現有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百強項目建設。支持先進制造業項目上市融資、債券融資和設備租賃融資,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投資先進制造業。圍繞裝備制造、汽車、船舶、石化、鋼鐵等產業,規劃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業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 (二)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我省企業加強與跨國公司、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打造技術創新聯盟,鼓勵國際合作和交流,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廣東先進標準體系,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支持企業實施商標戰略,加大自主品牌創建力度,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開展省內裝備制造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認定,對列入首臺(套)產品的單位給予獎勵。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產生的費用,按有關規定進行稅前加計扣除。 (三)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引導和鼓勵先進制造業將非核心的生產服務業務外包給專業服務供應商,支持先進制造業通過外包或專業化分工等方式外購生產服務,提高生產服務在產業價值鏈中的比重。加快建設一批功能突出、業態新穎、企業集聚、規模龐大的生產服務業集聚區,推動產業金融、商務服務、總部經濟、工業設計等高端生產服務業向大城市集聚發展,推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產業物流、現代會展、專業市場等與先進制造業緊密相連的生產服務業向產業集聚區集聚。支持產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服務業公共(共性)生產服務平臺,加速推動生產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配套發展。 (四)加快推進百強項目及基地建設。建立先進制造業百強項目動態管理機制,做好重大項目儲備工作,選擇一批成長性好、帶動性強、技術水平高,符合國家重點產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方向,建設條件落實的重大項目,分批滾動列入先進制造業百強項目計劃并組織實施。完善百強項目督察考核機制,出臺百強項目收費優惠政策,由省統籌安排有關用地指標,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將百強項目打造成為先進制造業發展典范。強化重點產業集聚式布局,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重點產業園區為支撐,依托先進制造業百強項目,延伸產業鏈,完善交通、通信、水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引導相關配套企業在周邊集聚發展,重點建設汽車、船舶及海洋工程、石化中下游、軌道交通裝備、能源裝備、輸配電設備等產業鏈,形成以大型企業和優勢產品為龍頭、中小企業和配套產品為基礎、產業鏈完整、企業集群發展的格局。 (五)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利用。加快建立先進制造業集約利用能源資源的技術支持體系,加大研發資金投入,積極扶持清潔低碳能源基地建設,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提升節能水平。推廣先進制造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堅持節能措施與項目建設同時審批、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制度,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格實施強制性能耗標準。推進產業集聚化發展,大力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產業集聚區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強化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供水、供電和污染物集中控制與處理,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準等手段,加快淘汰石化、鋼鐵等行業落后產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聯席會議要對規劃實施加強統籌協調,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推進規劃實施。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產業分析和評估,研究制定和組織實施先進制造業布局規劃和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做好經濟運行監測和市場預警,及時發布先進制造業發展及投資導向等信息;要對規劃實施情況加強監督,注意跟蹤分析戰略重點實施情況和重大項目進展情況,定期向省政府匯報。各地要按照省制定的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實際,編制本地區的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形成功能清晰、銜接協調、統一完整的先進制造業規劃體系。 (二)加強目標責任管理。全面貫徹落實目標責任制,把重大產業聚集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發展作為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落實和強化規劃既定目標責任管理。省發展改革委要根據本規劃制定落實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工作方案,細化責任分工,明確各項目標任務的牽頭協調單位,督促相關責任單位抓好落實。要加強考核,對工作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區和部門予以通報表揚,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得力、監管不到位的地區和部門進行問責。 (三)構建人才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的中、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引進體系。深入實施和不斷完善引進領軍人才、創新型科研團隊計劃,引進我省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鼓勵企業與職業教育機構建立校企聯合、產教結合等機制,在中高等職業院校、技工院校擴大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規模,提供工學交替、專業化實踐、對口就業等條件。建立完善異地人才落戶、收入分配等政策,引導企業建立與項目相結合的引進機制,結合招商引資引進關鍵技術崗位的高技能人才。 ? 附件: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