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13-00591 分類: 科技、教育、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13-07-11
名稱: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校“四重”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13〕25號 發布日期: 2013-07-12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校“四重”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3-07-12  瀏覽次數:-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gif

粵府辦〔2013〕25號

圖.jpg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

加強高校“四重”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校“四重”建設的實施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教育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7月11日


關于加強高校“四重”建設的實施意見

省教育廳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我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的意見》(粵府〔2013〕17號)有關要求,現就加強我省高校“四重”(即重點學科、重點人才、重點平臺、重大科研項目)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四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高校“四重”建設是我省高校“創新強校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路徑,在實施科教興粵、建設創新型廣東、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等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廣東省高校“四重”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高水平學科和高層次人才數量偏少,重點科研創新平臺實力偏弱,重大科研項目承接能力不足,高校之間和高校與政府、行業、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協同創新的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等問題。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四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推進高校“四重”建設為契機,以更大的決心推進高校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廣東省高等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二、明確總體目標

  到2018年,我省高校在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在重點學科、重點人才、重點平臺、重大科研項目等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有1-2所高校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全國前5名,有4-6所高校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全國同類院校前5名,高等教育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一)重點學科方面。力爭在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評選中新增一批國家重點學科,增量進入全國前5名;到2015年,有40個左右的學科領域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世界排名前1%行列,若干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排名前0.1%行列。到2018年,有60個左右的學科在全國新一輪學科評估中排名進入全國前20%(或前三名),有50個左右的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有10個左右的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排名前0.1%行列,全省高校的學科整體實力在全國處于先進行列。

  (二)重點人才方面。力爭到2015年,全省高校中新增“兩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2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人才30人、“973”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20人、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15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人才2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到2018年,全省高校中新增“兩院”院士5人、長江學者5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人才70人、“973”首席科學家10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40人、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30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人才5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0人,總體增幅進入全國前5名,全省高校重點人才整體素質實現較大提升。

  (三)重點平臺方面。力爭新建1個國家實驗室,在每輪次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級高端智庫等)建設中新增1-3個。到2015年,新增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4-6個,增幅進入全國前5名。到2018年,創新平臺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前5名。

  (四)重大科研項目方面。力爭承擔的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每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獲得的到校科研經費穩步增加,并逐步形成多層次的重大項目培育與資助體系。

  三、全面實施五項計劃

  (一)“南粵重點學科提升計劃”。在“211工程”和“國家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切實加強各級各類重點學科內涵建設。進一步加大對重點學科的投入,在政策、人才、項目、經費等方面向重點學科傾斜,把對重點學科的穩定支持落到實處。全面提升重點學科建設水平,建成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高水平學科和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學科支撐。

  (二)“高校重點人才隊伍建設計劃”。以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為牽引,以“強師工程”為抓手,組織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和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大力推進“珠江學者崗位計劃”、“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啟動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中青年教師國內外訪學研修計劃”等高層次人才計劃,培養和造就一批學術大師,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術團隊,進一步提升師資整體水平。

  (三)“高校重點平臺建設躍升計劃”。在“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匯聚、整合多方資源,在高校重點建設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鮮明特色的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文社科創新平臺,最終建立起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在若干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校創新平臺體系,提高我省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

  (四)“高校重大科研項目培育計劃”。繼續完善立足廣東省需求的重大科研項目攻關體系,探索建立國家級重大項目和成果的培育體系,廣泛吸納社會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全面提升我省高校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

  (五)廣東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廣東省“2011計劃”)。深入開展高校協同機制創新平臺建設與實踐,并以“2011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構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協同發展新機制,顯著提升我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能力。

  四、落實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在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指導下,加強對高校“四重”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整合各方面力量,扎實推進上述五項計劃,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省教育廳負責制訂各項工作規劃和實施方案,并做好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等日常工作。成立廣東高校“四重”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由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國際知名專家組成,負責為“四重”建設的重大決策、總體規劃、評審認定、監督等提供咨詢。

  (二)認真制訂總體規劃和建設方案。按照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現實需要,由省教育廳牽頭制訂廣東高校“四重”建設總體規劃,組織省相關部門及專家進行論證,并報請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定,用以指導全省高校開展“四重”建設。全省高校作為“四重”建設的主體,要結合省“四重”建設規劃和自身發展實際,相應制訂具體的“四重”建設方案,報送省教育廳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后實施。

  (三)采取有力措施推進高校“四重”建設。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及國際優質資源,創新多元合作方式,協同開展“四重”建設。各高校之間要加強幫扶、交流與合作。各部門應在人才、物力、政策、資金安排等方面對高校“四重”建設給予政策傾斜和重點支持。要進一步擴大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自主權,制訂高校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建立高層次人才“綠色服務通道”,落實有關優惠政策。要建立國家、省重點學科帶頭人的有效激勵機制,完善科研助理制度。完善科研經費使用制度,適當提高科研經費中人員費、勞務費比例,建立科研經費間接成本補償機制。積極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處置和收益權改革。進一步建立健全專家資源庫、大型儀器設備設施、圖書資料以及其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

  (四)加強經費保障。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高校“四重”建設投入。現有省級教育、人才、科技類財政專項資金應形成合力,共同支持高校開展“四重”建設。省相關部門要結合高校“四重”建設,支持安排涉及高等教育類建設項目資金。各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影響,在積極爭取各級各類財政資金支持“四重”建設的同時,要通過產學研合作、社會服務和個人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于加強高校“四重”建設。

  (五)加強監督管理。省有關部門要對各高校“四重”建設的實施情況、效果進行檢查、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對“四重”建設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或個人予以表揚宣傳,對工作懈怠、措施不力的單位或個人予以批評指正。要制訂績效評價機制,通過獎補、競爭性安排等方式調動各高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廣東省高校“四重”建設取得實效。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