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國民旅游
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3〕10號)和《廣東省旅游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粵府〔2012〕74號)精神,加快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國民旅游休閑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需求,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大力倡導生態環保、健康文明、積極向上、可持續的旅游休閑方式,不斷改善國民旅游休閑環境,提高國民旅游休閑質量,推動以旅游休閑為重要載體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旅游強省建設提供支撐。
(二)發展目標。到2017年,全省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得到較好落實,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和旅游休閑載體進一步完善,國民旅游休閑服務質量顯著提高,旅游景區生態環境資源得到較好保護,廣大群眾參與旅游休閑的積極性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旅游休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種類齊全、價格合理、發展均衡,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國民旅游休閑體系。
到2020年,全省旅游休閑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旅游休閑服務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旅游休閑產業規模、服務水平、綜合效益均達到旅游強省水平,旅游休閑產業體系和政策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的戰略性支柱地位更加鞏固。
二、主要措施
(三)推進職工帶薪年休假常態化、制度化。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在不影響生產、工作的情況下,根據職工本人意愿,可采取分批、分段等方式,統籌安排好工作與職工的休假。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完善對民辦非企業單位、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單位職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要將企業執行帶薪年休假制度情況作為勞動監察和職工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加大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力度,依法查處用人單位違反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的行為。各級工會組織要加大維權力度,督促企業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四)實施旅游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全省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之外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免費開放政策。加快推進由政府投資建設的市政公園、科普基地、文化館等設施向公眾免費開放。進一步落實對未成年人、高校學生、教師、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宗教人士等特定群體實行減免門票等優惠政策。倡導全省旅游景區景點在“中國旅游日”或特定時段對公眾實施減免費開放。鼓勵各地設置日常優惠措施,并結合黃金周、小長假時機,開展靈活多樣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活動。積極探索推廣旅游休閑優惠券。
(五)完善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各地在編制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專項規劃時,要將國民旅游休閑需求納入統籌研究,逐步完善旅游目的地及周邊公共交通運輸網絡。根據國民旅游休閑出行特點,加大旅客運輸保障力度,完善旅游交通服務,做好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有關疏導工作。切實加大旅游景區及各類旅游休閑場所交通指引標識、解說系統、無障礙設施、停車場以及公共衛生、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力度,打造人性化、無污染的公共空間。支持有條件的地市和企業創建國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業”及“智慧旅游景區”。加快打造廣東旅游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完善廣東旅游網站、微博集群、官方旅游微信集群、12345服務熱線等服務系統。加快推進公共休閑設施與服務示范工程建設。
(六)加快旅游休閑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大力整合濱海旅游資源,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創新開發相關旅游產品,打造廣東藍色濱海旅游產業帶和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加快推進湛江“五島一灣”和汕尾紅海灣濱海旅游產業園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濱海、沿江城市籌建游艇俱樂部。加快推進韶關環丹霞山、梅州雁洋、河源萬綠生態旅游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長隆、華僑城等大型多功能綜合休閑度假區建設。打造高鐵、高速公路沿線等鄉村旅游休閑產業帶,發展休閑農莊、家庭農場、森林客棧、山地探險、嶺南水鄉、溫泉養生、徒步旅游、文化創意園等旅游休閑基地。結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等建設工作,加快推進特色旅游村鎮建設,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區。加快開發適合不同群體的綠道旅游休閑精品線路,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推進自駕汽車營地建設,支持保險企業開發面向自駕車旅游市場的專項保險產品。加大旅游休閑設施設備的研發力度,推進旅游休閑產業與現代農業、林業、文化、體育、海洋、中醫藥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旅游休閑產品科技含量。深入研究加強旅游休閑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借鑒國內外好的經驗做法,形成有廣東特色的旅游休閑及保護模式。
(七)探索建立中小學靈活的假期制度。各地可在放假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結合當地人文環境、氣候特點等因素,在充分征求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意見并堅持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探索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辦法,相關實施辦法報省教育廳備案。逐步推行研學旅行,列入全省試行國民旅游休閑示范區的地級以上市和縣(市、區)可結合當地實際探索開展研學旅行,并將其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課程內容,組織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研學旅行或活動。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建立相關風險評估和防范制度,全面推進校方責任險。
(八)深化粵港澳區域旅游休閑合作。加快推進粵港澳旅游休閑市場共建,支持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點合作平臺因地制宜發展高端旅游休閑商務區、城市休閑游憩區、休閑產業功能集聚區等。進一步優化交通、安全和通關環境,充分發揮144小時便利簽證、廣州白云國際機場72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效應,聯合港澳地區共同推廣“一程多站”式精品線路,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來粵旅游休閑。加強粵港澳游艇旅游合作,積極推動粵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帶動相關旅游休閑產業發展。
(九)優化旅游休閑市場環境。加快研究制訂旅游休閑服務地方標準,大力推動旅游休閑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建立完善旅游休閑市場準入、經營活動、服務質量等各個環節的監管標準,推廣使用電子旅游合同,建立完善旅游業格式合同文本雙備案機制,全面推進旅游誠信體系建設。旅游、公安、交通運輸、發展改革(物價)、工商、質監、安監等部門要加強聯合執法,嚴厲打擊景區節假日亂提價、價格欺詐、虛假廣告、無照經營、強迫交易等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建立公平高效的投訴處理機制,依法維護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競爭的旅游休閑市場環境。
(十)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將旅游休閑應急管理納入政府應急管理體系,建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安全風險信息提示、景區客流量等旅游休閑信息發布與預警報告制度。提升景區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大景區門票、食宿、游覽等網上預訂比例;加強節假日等重點時段監控,有效調控入區人流,緩解環境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的壓力。健全旅游責任保險制度,督促旅游經營單位依法履行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三、工作保障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實施工作,強化組織領導,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各地要結合實際研究制訂旅游休閑發展專項規劃,抓緊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國民旅游休閑項目需求,并做好相關項目開發建設與環保、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銜接。要發揮人民團體、行業協會作用,依托社會力量共同推動全省國民旅游休閑活動發展。省發展改革委、旅游局要加強對落實本實施意見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
(十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各類旅游市場主體健康發展,促進各類資本投資旅游市場,支持旅游企業以項目特許權、運營權、旅游景區門票收費權質押融資等方式擴大融資渠道,并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收購和股權轉讓等方式,推動旅游企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加快落實賓館飯店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政策。各地要結合當地財政狀況和旅游休閑產業發展實際,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加大旅游休閑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扶持旅游休閑產業發展。
(十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以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和旅游企業為主的旅游休閑人才教育培訓體系。著眼旅游休閑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加大對中高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有條件的職業技術院校可根據旅游休閑市場需求,拓展“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培訓力度,建立政府、院校、企業協同培養和對接機制,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業務水平。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