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15-00569 分類: 衛生、體育、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成文日期: 2015-07-14
名稱: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工作要點的通知
文號: 粵府辦〔2015〕45號 發布日期: 2015-07-29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工作要點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5-07-29  瀏覽次數:-

315000.gif

粵府辦〔2015〕45號

315313.png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深化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工作要點》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衛生計生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7月14日


廣東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工作要點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國辦發〔2015〕34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2012〕154號)等文件精神,現就我省近期醫改工作提出以下要點。

  一、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一)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建立科學補償機制。在全省所有縣(市)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研究制訂《廣東省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意見》,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范圍,新增2-3個試點城市。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和試點城市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對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通過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醫保支付方式、降低醫院運行成本等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對醫院的藥品貯藏、保管、損耗等費用列入醫院運行成本予以補償。開展縣級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效果評估,完善公立醫院價格補償政策。各級政府要落實符合規劃的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重大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等投入。地方財政要調整支出結構,切實加大投入,增加的政府投入要納入財政預算。(省衛生計生委、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中醫藥局分別負責。排在第一位的部門為牽頭部門,分別負責為各部門按職責分別牽頭,下同)

  (二)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在保證公立醫院良性運行、醫保基金可承受、群眾負擔不增加的前提下,堅持“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降低藥品、耗材、大型設備檢查等價格,提高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逐步理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間和醫療服務項目的比價關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結構變化為基礎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制訂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文件,加強對各縣(市)和試點城市的指導督促。推進醫療服務定價方式改革,在全省開展按病種定價試點工作。加強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分級診療等政策的銜接。(省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衛生計生委、中醫藥局負責)

  (三)深化編制人事制度改革。在各地現有編制總量內合理核定公立醫院編制總量,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方式,逐步實行編制備案制。在崗位設置、收入分配、職稱評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對編制內外人員待遇統籌考慮,按照國家規定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行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人員逐步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落實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醫院可按規定采取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醫院緊缺的、高層次人才。(省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衛生計生委、財政廳、教育廳分別負責)

  (四)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各縣(市)可先行探索制訂公立醫院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公立醫院通過科學的績效考核自主進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嚴禁向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個人薪酬不得與藥品、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逐步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性收入,2015年醫療機構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提高到35%左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衛生計生委、中醫藥局負責)

  (五)優化公立醫院規劃布局。按國家相關規定修編《廣東省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標準》,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科學合理配置。增強規劃的約束力,試點城市要將公立醫院落實規劃情況作為財政投入、績效考核、醫保支付等的依據。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單體床位規模、建設標準和大型醫用設備配備,公立醫院優先配置國產醫用設備。嚴格限制公立醫院提供特需醫療服務規模。禁止公立醫院舉債建設、超標準裝修和超規劃配置大型醫用設備。推動醫療資源集約化配置,依托縣級公立醫院建立檢查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等中心。(省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中醫藥局負責)

  (六)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公立醫院管辦分開,各縣(市)和試點城市可組建由政府負責同志牽頭,政府有關部門、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等形式,履行政府辦醫主體責任,負責醫院發展規劃、章程制定、重大項目實施、財政投入、院長選聘、運行監管、績效考核等。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創新公立醫院管理方式,逐步從直接管理轉為行業管理。落實公立醫院人事管理、績效工資內部分配、運營管理等自主權。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推行院長選拔任用制度,鼓勵實行院長聘任制。完善公立醫院財務核算制度,加強費用核算和控制。(省衛生計生委、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負責)

  (七)加強績效考核和評估。按照國家制定的城市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效果評價實施方案及指標體系,強化對公立醫院改革和補償機制效果的考核評估。各地要將公立醫院改革工作納入試點城市和縣級人民政府績效考核內容。研究制訂公立醫院績效評價實施辦法,建立以社會效益、工作效率和質量安全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評價機制。開展公立醫院績效評估試點工作。(省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中醫藥局負責)

  二、健全全民醫保體系

  (一)穩步提高籌資和待遇水平。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為擴面重點,2015年底基本醫保參保率達到98%。建立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政府對城鄉居民醫保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城鄉居民個人繳費人均達到120元左右。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規定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保持在85%以上和75%左右,進一步縮小與實際住院費用支付比例之間的差距。適當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起付線和支付比例差距,促進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機制。城鄉居民醫保門診統籌覆蓋所有統籌地區,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擴大門診特定病種,開展將住院前門診檢查費用納入住院結算試點。在規范日間手術和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的基礎上,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可逐步擴大納入醫保支付的日間手術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范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衛生計生委、中醫藥局負責)

  (二)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大病保險對患者經基本醫保支付后需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實際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體系,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保補助和醫療救助工作。全面建立實施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完善疾病應急救助基金核報核銷制度,切實發揮托底救急作用。整合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健全“一站式”即時結算機制。城鄉醫療救助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1556元,重點救助對象年度救助限額內住院自負費用救助比例達到70%以上。鼓勵職工參加工會組織舉辦的職工醫療互助保障活動,減輕職工大病醫療負擔。做好各項制度的有效銜接,筑牢重特大疾病保障網。(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民政廳、衛生計生委、總工會,廣東保監局分別負責,省殘聯、財政廳參與)

  (三)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基本醫保的基礎性作用,強化醫保基金收支預算。全面建立醫保基金預付機制,全面開展基本醫療保險付費總額控制,門診統籌實施按人頭付費,住院和門診特定病種保障推行按病種付費、按服務單元付費等復合式付費方式。2015年底前,全面開展按病種付費工作,加快研究制定單病種付費參考標準。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公立醫院探索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組(DRGs)付費。支付方式改革要覆蓋縣域內和試點城市區域內所有公立醫院,并逐步覆蓋所有醫療服務。建立和完善醫保經辦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之間的談判協商機制與風險分擔機制。按國家相關規定完善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措施,在全省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推廣應用《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診療常規》,將醫保對醫療機構服務監管延伸到對醫務人員服務行為的監管。(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衛生計生委、中醫藥局,廣東保監局負責)

  (四)提升醫保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加快建設全省醫療保險結算管理平臺,完善異地就醫協作管理機制,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加快推進跨省就醫直接結算合作。推進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應用,實現就醫“一卡通”。(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衛生計生委負責)

  (五)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通過競爭擇優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療保障管理服務。加快發展醫療執業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健康管理、長期護理保險、兒童保險、養老服務等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加強監管,規范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秩序,確保有序競爭。(廣東保監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大力發展社會辦醫

  (一)進一步完善社會辦醫政策。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規模化、多層次發展,推動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格局。力爭到2015年底,全省民營醫療機構診療量達到總量的25%左右。進一步清理妨礙社會辦醫發展的制約因素,制訂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年)和加快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將社會辦醫納入區域醫療資源規劃,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切實保障非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職稱評定、等級評審、技術準入、重點學科建設、科研立項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落實社會辦醫在土地、投融資、財稅、價格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勵公立醫院以品牌、技術、人員、管理等與民營醫療機構合作辦醫。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可選擇部分公立醫院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改制試點。制訂醫師多點執業實施辦法,大力促進醫師多點執業。推動社會辦中醫試點。(省發展改革委、衛生計生委、商務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國資委、中醫藥局負責)

  (二)加強監督管理,規范服務行為。加強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行業監管。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的醫療質量控制與評價范圍。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規范和促進社會辦醫療機構誠信經營。(省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中醫藥局負責)

  四、加快構建分級診療體系

  (一)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服務能力,重點扶持一批相對薄弱的縣級醫院建設,原則上全省所有的縣至少有一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培育一批適應當地需求的臨床重點專科。完善對口幫扶機制,珠三角各地市要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的幫扶力度,實現一所縣醫院有一所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啟動實施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掃尾工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達到95%以上。做好村衛生站公建民營規范化建設,原則上1個行政村建設1個公建民營的村衛生站。(省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中醫藥局負責)

  (二)加快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制度。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要求,擴大分級診療試點范圍,家庭醫生試點地區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都要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努力實現縣域內住院率達到90%以上。研究擬訂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意見。落實基層首診,擴大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家庭醫生式服務試點。逐步完善雙向轉診程序,規范工作機制,重點暢通慢性期、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的渠道,上級醫院對經基層轉診的患者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探索建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診療服務和結核病綜合防治管理模式。試點城市預約轉診占公立醫院門診就診量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全面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量占門急診總量的比例。(省衛生計生委、中醫藥局負責)

  五、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

  (一)完善基層運行新機制。以縣級醫院為龍頭,探索組建縣域內各級醫療機構醫聯體,推進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一體化發展。改革村衛生站和鄉村醫生管理體制,推行緊密型鎮村一體化管理。(省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編辦、財政廳負責)

  (二)著重調動基層積極性。進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落實基層用人自主權和崗位管理。制訂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符合基層特點的基層醫務人員職稱評審制度。切實落實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助政策和資金,完善績效考核分配辦法,加強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鉤。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完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重點向業務骨干、關鍵崗位、臨床一線和突出貢獻的醫務人員傾斜。實施社區衛生服務提升工程,扎實開展“建設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活動。(省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中醫藥局負責)

  (三)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制訂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實施農村衛生人才訂單定向培養項目,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機構免費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5年制本科、3年制專科衛生人才。加強村衛生站信息化建設,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站納入基本醫保定點范圍。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政策,提高鄉村醫生收入。落實農村接生員和赤腳醫生生活困難補助政策。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建立鄉村醫生退出機制。(省衛生計生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中醫藥局負責)

  (四)加快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40元以上,農村地區增量資金全部用于支付鄉村醫生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新增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強化資金管理和項目進展監測,完善公共衛生項目績效考核評估制度。推進基層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加強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實施出生缺陷綜合防控項目。重點抓好電子健康檔案的規范使用和動態管理。全面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工作。(省衛生計生委、財政廳、編辦、中醫藥局負責,省婦聯、殘聯參與)

  六、完善藥品供應保障機制

  (一)完善藥品招標采購辦法。進一步完善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臺建設,及時做好與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平臺的銜接并實現互聯互通。推進高值醫用耗材通過省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臺陽光采購,網上公開交易。鼓勵網上采購國產高值醫用耗材。允許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以市為單位在省級藥品采購平臺上自行采購。試點城市成交價格不得高于省級中標價格。試點城市成交價格明顯低于省級中標價格的,省級中標價格應按試點城市成交價格進行調整。修訂完善藥品交易辦法,加大對全省藥品交易采購工作的監管力度,穩妥推進非醫保目錄藥物、醫用耗材和中藥飲片通過平臺交易。(省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資委、食品藥品監管局、中醫藥局負責)

  (二)深化藥品生產流通領域改革。推動醫藥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醫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藥品零售企業連鎖經營。采取多種方式推動醫藥分開。推進藥品流通領域改革,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流通效率,努力構建經營規范、競爭有序、服務高效的藥品流通新秩序。完善創新藥和醫療器械評審制度,啟動省內創新藥綠色通道程序。全面推進新修訂藥品GMP認證工作進程。實行藥品經營單位信用分類管理。推行藥品安全網格化監管試點工作,建立全覆蓋、差別化藥品安全監管體系。(省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委、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別負責)

  (三)推進藥品價格改革。全面放開由省級主管部門定價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并與藥品集中采購、醫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政策銜接。建立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談判機制形成價格,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通過談判降低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價格。強化醫藥費用和價格行為監管。(省發展改革委、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分別負責)

  (四)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基本藥物目錄,保證基層臨床用藥需求。強化基本藥物的主導作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從基本醫保藥物目錄配備使用品規數量和采購金額比例不超過40%的非基本藥物。有序推進村衛生室和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探索建立基本藥物臨床綜合評價基地,深化合理用藥培訓。(省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中醫藥局負責)

  (五)保障藥品供應配送。提高基層特別是農村和邊遠地區藥品配送能力,鼓勵各縣(市)結合實際推進縣鄉村一體化配送,提高采購配送集中度。對配送不及時、影響臨床用藥和拒絕提供偏遠地區配送服務的企業限期整改,對逾期不改的企業取消其中標資格。組織做好定點生產藥品使用工作。進一步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和預警機制。落實低價藥品集中采購政策,提高生產企業生產供應低價藥品積極性。推進醫療信息系統與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對接。(省衛生計生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別負責)

  七、統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

  (一)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加強市、縣(區)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開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達標年”活動,推進縣級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實施名院名科戰略,著力加強中醫院內涵建設。加強高層次和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開展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推進珠三角地區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網絡建設,實施中醫優勢病種突破項目。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鼓勵零售藥店提供中醫坐堂診療服務。拓展中醫藥服務范圍,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省中醫藥局、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食品藥品監管局、財政廳負責)

  (二)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廣東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辦法,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落實住院醫師培訓任務。加快構建以“5+3”住院醫師為主體、以“3+2”助理全科醫生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培養。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加強醫院院長職業化培訓。加大醫學專業教學改革力度,以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專業和學科設置,加強兒科、精神科、康復科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省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財政廳、中醫藥局負責)

  (三)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項目和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推動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資源整合。逐步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等六大應用系統業務協同,促進信息資源互聯互通。2015年底前,初步構建起資源共享的區域信息平臺,基本實現六大業務應用。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鼓勵通過互聯網技術開展慢性病管理、預約掛號、遠程診療、保險理賠等業務。研究制訂“十三五”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規劃,組織實施健康醫療信息惠民計劃。(省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中醫藥局負責)

  (四)健全醫藥衛生監管體制。加強監管體系建設,理順衛生計生綜合監管體制,推進衛生計生監督執法隊伍和資源整合。建立信息公開、社會多方參與的第三方監督評價體系。公立醫院每年向社會公布財務狀況、績效考核、質量安全、價格和醫療費用等信息。落實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依法嚴肅查處藥品招標采購、醫保支付、非法行醫等違法違規行為,全面開展醫療機構執業行為專項整治行動。推廣“創建無醫鬧城市”經驗,全面建設“三調解一保險”長效機制,依法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省衛生計生委、法制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編辦、財政廳、中醫藥局負責)

  (五)加強組織保障等工作。各級醫改領導小組及其成員單位要加強對醫改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督查督辦,推動醫改政策落實。各地要將醫改工作推進情況納入當地政府考核內容,建立省、市、縣三級統籌協調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強化醫改監測和考核評估,研究制訂“十三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強化醫改科技支撐,加快推進重大新藥創制和醫療器械國產化工作。深入研究醫改領域相關政策建議。加強醫改正面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省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中醫藥局、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負責)


  附件:部分重點工作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表


W020150729602847344136.jpg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