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
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大舉措。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部署要求,立足廣東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著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二)基本原則。
——確保糧食安全。完善糧食安全政府責任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口糧自給率,筑牢耕地、產能和儲備三道保障線,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
——促進提質增效。發揮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和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延伸農業產業鏈,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綜合效益。
——堅持農民自主。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保障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更好發揮政府調控作用,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
——實施創新驅動。推動創新融入農業領域各要素、各環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打造農業創新鏈,健全社會服務鏈,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
——維護生態安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種質資源,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強化農業安全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全省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省涉農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
——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力爭突破1.65萬億元,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農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達到100家。
——現代種業加快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3家,全省農作物商品種子供種率達到72%。
——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改善,建設2556萬畝高標準農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300萬噸以上。
——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全省農機總動力突破3000萬千瓦,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
——科技創新驅動取得明顯成效,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6%。
——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20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元左右。
——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森林蓄積量達6.43億立方米。
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建成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農產品優質安全,農業資源利用高效,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調整優化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四)加強規劃引領。樹立大農業觀念,科學編制全省現代農業總體規劃與功能區劃、“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地布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做優特色效益農業,構建優勢明顯、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的嶺南特色現代農業“四區兩帶”(珠三角都市農業區、潮汕平原精細農業區、粵西熱帶農業區、北部山地生態農業區,沿海海水增殖養殖農業帶、南亞熱帶農業帶)新格局。
(五)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步伐,按時優質完成國家和省確定的建設任務,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統一上圖入庫、實行特殊保護。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型灌區泵站改造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完善田間渠系配套、雨水積蓄利用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統籌整合涉及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資金,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六)穩定糧食產能。嚴格保護耕地,嚴守耕地紅線,堅持耕地數量與質量并重,立法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制定耕地質量建設標準,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建設10-15個糧食產業功能區,大力發展甜玉米、馬鈴薯、優質蕃薯等高效糧食作物。開展糧食高產創建,穩定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七)優化發展特色產業。建立一批果菜茶菌藥等特色作物資源保護區,打造北回歸線嶺南優質水果產業帶、雷州半島熱帶亞熱帶水果蔬菜產業區和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水果、蔬菜、天然橡膠、劍麻、油茶、南藥等特色產業,做強“一鎮一品”、“一縣一品”。建設草食家畜和牧草良種繁育體系,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地方特色畜禽品種。加強林業產業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經濟林,豐富林產品供給。
(八)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加強產地加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和示范園區,集聚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相關配套服務,形成比較完整的加工產業鏈條。統籌現有農產品加工和技改有關補助資金,將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納入技改政策重點扶持范圍。著力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產地批發市場和區域性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加快農產品物流樞紐平臺擴容提質,推進北部灣農產品流通綜合示范區建設。支持農村電商發展,開展農產品物流配送供應試點,與超市、餐飲、學校、企業等建立穩定對接關系。推進畜禽屠宰產業化,建立健全標準化生豬、家禽屠宰體系,扶持畜禽生產、屠宰加工、配送銷售一體化經營。
(九)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嶺南特色優勢農業資源,集聚農業生產要素,以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統籌規劃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和農業綜合體。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新興產業,創建一批廣東農業公園。以創建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為抓手,建設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家級生態保護區,推動鄉村特色生態旅游發展。統籌保障現代農業重點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并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十)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一批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水平領先、經營機制完善、輻射帶動明顯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完善示范區管理體制,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示范區率先突破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增長極。
三、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十一)做強做優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動我省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編制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規劃,完善農業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和投入機制,打造行業領軍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申報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申請國家級、省級品牌認證。鼓勵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適當給予利率優惠。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基本農田、現代農業示范區、水產良種培育、深水網箱養殖、“菜籃子”生產基地等項目資金,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傾斜。
(十二)提升壯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農民通過合作與聯合的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林下經濟等產業。實施農民合作社擴面提質工程,開展省、市、縣三級聯創示范社活動,鼓勵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完善家庭農場培育機制,認定并重點扶持一批示范家庭農場,引導和促進家庭農場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十三)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制訂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建立教育培訓、服務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依托農業院校、職業學校、農業人才培訓基地等平臺,大力開展農業管理人才、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鼓勵高校畢業生、中青年農民工返鄉創業,實施農村青年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
(十四)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進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建立農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統,健全市、縣、鎮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鼓勵農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換并地的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慎重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鞏固完善集體林權確權登記發證成果,規范林地林木承包經營與流轉。繼續推進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發證。
(十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噴藥施肥、技術推廣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需求,統一開展種苗供應、機種機收、肥水管理、植保防疫等服務,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適度規模化水平。構建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作用,廣泛開展聯合作業、跨區作業、維修保養等專業服務。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貸款擔保、農業保險資助等服務,讓農民分享更多農業增值利潤。
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
(十六)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工程。發揮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作用,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實現農業、科技和教育相互促進。建設省級農業科研成果儲備庫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集中儲備、加快轉化各項先進適用農業科研成果。建設高水平農科院,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提升農業科研和推廣水平。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充分整合人才、技術、資金,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建設省現代農業重點實驗室,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攻關,著力在生物育種、精深加工、農機裝備、生態農業、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十七)提升現代種業創新能力。深化種業體制改革,依托基礎性種業科技創新和商業化育種創新“雙輪”驅動,協調推進種業基礎研究、商業化育種和產業化經營。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現代育種技術研究及廣東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構建優質水稻、高效經濟及園藝作物、林木種苗、現代生物育種及產業化等種業創新平臺,依托航天育種、生物育種等優勢資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搶占農業生物工程技術制高點。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集團和優勢特色產業型種業龍頭企業,增強種業持續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舉辦廣東種業博覽會,推動種業交流合作和良種推廣應用。
(十八)加快發展智慧農業。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強“大數據”技術應用,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投資咨詢、網絡營銷、遠程訂制等在線經營服務。推進農作物種植、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食用農產品銷售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實現田間生產到餐桌消費的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強化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加快涉農信息進村入戶,建設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立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廣東)平臺。改革完善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強化縣級農業部門指導基層農技推廣的職能,持續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
五、發展先進適用裝備,改善農業設施設備條件
(十九)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等扶持政策,加快農業機械裝備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及農產品初加工中的廣泛應用。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建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提高水稻育插秧、稻谷烘干等環節機械化水平。推動嶺南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創建區域特色作物機械化示范區。加強農機安全管理,確保機械化生產安全。加快林業機械應用,提高林木育苗、種植、撫育、采伐加工和病蟲害防治等機械化水平。
(二十)增強現代農業裝備研發推廣能力。加快研發先進適用的現代農業裝備,建設南方現代農業裝備創新平臺,加大水稻、花生、甘蔗、蔬菜、水果、茶葉、油茶、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耕種收、初加工機械的研發力度,積極開發智能農業、設施農業、節水農業、循環農業等裝備,力爭在共性技術、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創新農機推廣模式,推進山地丘陵適用農機具應用,推廣應用植保無人機等新型機具。
(二十一)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科學編制我省設施農業區域布局規劃,大力培育設施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設施農業,打造一批有規模、上檔次、高效益的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加強糧食烘干、倉儲設施、溫室大棚、節水灌溉等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生產向設施化發展。合理界定設施農用地范圍,設施農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
(二十二)著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制訂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建設以珠三角地區為樞紐,跨區域、全覆蓋的全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推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珠三角地區重點建設一批農產品大型儲備冷庫,在粵東西北地區加快建設農產品產地田頭冷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業,扶持培育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加強冷鏈運輸車輛裝備配置。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產地冷藏(預冷)、冷凍運輸、銷區冷儲、低溫配送、冷鮮銷售等環節,全程一體化、低損耗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六、強化全程監管執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十三)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加強農藥使用管理,規范農民用藥行為,實行高毒限用農藥定點經營,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到2020年農藥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堅持化肥減量提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普及使用高效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不得使用危害農產品質量、土壤和環境安全的垃圾、污泥、工業廢棄物等制作肥料。加強獸(魚)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使用監管,推進標準化健康養殖。
(二十四)推行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加快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和規程,建設一批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級“菜籃子”生產基地、林產品加工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省重點生豬、畜禽養殖場、屠宰場,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示范社等實現標準化生產。實施農業品牌戰略,以品牌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增強農業競爭力,建設農業品牌強省。加強“三品一標”管理,完善區域公用類、經營專用類農產品品牌和廣東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名牌產品(農業類)、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機制,做好品牌宣傳推介,做強一批品牌企業。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產地標識管理機制。
(二十五)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推進食用農產品、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追溯體系建設,推動追溯管理與市場準入相銜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建立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質量安全風險控制,不斷擴大例行監測的品種和范圍,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報告制度。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完善農業綜合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提升農業執法能力和效果。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二十六)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建設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強獸醫實驗室建設,重點抓好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化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實施種畜禽場動物疫病凈化工程,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完善重大病蟲害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機制,建設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數字平臺,加強檢驗檢疫和聯合執法,集成運用綠色防控技術,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有效控制病、蟲、草、鼠危害,防止疫情發生。
七、堅持綠色生態理念,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十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扶持發展種養結合、種地養地結合、林下立體經營等生態循環農業,重點推廣雙季稻-綠肥、雙季稻-北運菜(馬鈴薯)、蔬菜-中季稻種植、稻魚共生、菜魚共生、養殖-沼氣-種植、林菌共育、林藥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修復農業生態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建設美好清潔田園。開展漁業資源調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現代漁業和遠洋漁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制訂優勢農作物節水節肥技術規范,推廣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促進農業節本降耗。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常態化作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增加農業可用水量。制定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實施方案。
(二十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規模化養殖場和農林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推廣生態養殖、循環水養殖、沼液沼氣生產、農家肥積造等技術,實施秸稈還田、畜禽糞肥還田,提倡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加快可降解農膜研發和應用,引導使用加厚或可降解農膜,支持企業回收廢舊農膜。鼓勵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制作肥料,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理系統,開展區域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支持利用廢舊木料和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生產人造板、生物質能源,提高木材綜合與循環利用水平。
(二十九)實施土壤和面源污染治理。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開展耕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與評價,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分別采取相應管理措施,著力推進安全利用。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控制城市和工業“三廢”污染源,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修復。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與治理力度,擴大種養業面源污染治理規模,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嚴格執行畜禽限養區、禁養區規定,防止造成新污染。
八、發揮地緣區位優勢,深化農業交流合作
(三十)加強國際農業合作。拓展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歐美發達國家等的農業交流合作,建立和完善中國-東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常態機制,支持廣東農墾等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開展境外農業合作。建設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開拓國外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適度增加國內緊缺的優質農產品進口。
(三十一)推進與港澳臺農業合作。加強粵港澳臺兩岸四地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進一步辦好粵臺農業合作園區。深化與香港、澳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疫病防控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推介我省特色優勢農產品。
(三十二)健全省際農業合作機制。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促進區域內農業投資。建立完善跨省農產品銷售網絡和現代物流體系,拓寬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渠道,支持我省優勢農產品開拓省外市場。加強墾地農業合作。
九、強化財政金融支持,完善農業投入機制
(三十三)加大財政支農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有關規定,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持續增加財政投入,建立支持農業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統籌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重點扶持農業機械化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信息化建設等現代農業發展關鍵環節。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考核,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和實效性。建立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實行財政引導、金融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機制,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乘數效應。
(三十四)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立健全以省級為重點、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逐步形成覆蓋糧食主產區及主要農業大縣的農業信貸擔保網絡。按照國家要求抓緊建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并開展業務。完善農村信用信息征集體系,加強縣級綜合征信系統、信用村、鄉村金融(保險)服務站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檔案,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戶信用評定范圍。
(三十五)拓寬農業融資渠道。完善“政銀保”政策,支持金融機構為農戶和涉農企業提供貸款,以及保險公司、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為貸款提供保證保險等信貸擔保服務,撬動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資農業。創新涉農貸款抵質押方式,探索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資產股份、海域使用權等納入抵押物范圍。積極推廣農業機械設備抵押、農業訂單質押、農副產品倉單質押等抵質押貸款業務,拓寬涉農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三十六)健全農業保險政策體系。大力實施水稻等18個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積極研究符合我省實際的新農業險種。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逐步提高主要農業保險品種的保障水平,探索農產品價格等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市、縣、鎮、村農業保險服務體系,規范農業保險投保、承保、查勘、定損、理賠的流程,提高承保理賠效率。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保險,培育和規范互助性農業保險經營組織。抓緊建立巨災保險和風險準備金制度。
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三十七)明確市縣責任。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政府要提高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切實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部署要求,結合實際制訂具體方案,研究制訂一批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扶持政策。
(三十八)加強部門協作。省農業廳要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加強協調指導,密切跟蹤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總結和推廣經驗。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的扶持。省金融辦及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要積極落實金融支持政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水利廳、林業廳、省海洋漁業局、質監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三十九)強化管理服務。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市場調控水平,加快構建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農業產業格局。深入推進涉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一站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提高農業行政管理法治化水平。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加快形成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認真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查清我省“三農”基本情況,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決策依據。
?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7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