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
一次會議第8232號閉會建議
會辦意見的函
粵辦函〔2018〕264號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會期間,梁桃等4位代表提出了《關于支持陽江市加強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建議》(閉字第8232號)。經研究辦理,我省會辦意見如下:
一、支持依托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和海洋出水文物保護中心
“南海I號”是當今世界上海上絲綢之路文物數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載體,為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也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對外貿易史、陶瓷史、文化交流史等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足以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標志。代表提出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和海洋出水文物保護中心的建議,與該館建館初衷一致,我省大力支持。建設一座集庫房、培訓、文物保護實驗室、海絲文化研究研發中心(含海絲信息數據庫)于一體的綜合業務樓,是推進“一館兩中心”建設的關鍵,希望貴局予以大力支持。我省將繼續推動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各項建設,通過招才引智等途徑加強人才引進,加大科研投入,利用已有的合作平臺,帶動人才成長,有效發揮該館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海洋出水文物保護上的獨特資源優勢和作用。
二、支持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全省海洋出水文物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海上絲綢之路命名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成為集中展示我省乃至全國幾千年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發展變遷的載體。“南海I號”參與了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館藏文物也參與了國內眾多海上絲綢之路專題展覽,水下文化遺產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我省支持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全省海洋出水文物,繼續以“南海I號”為依托,拓展展示全省海洋歷史文化等內容。鑒于目前“南海I號”文物挖掘尚未結束,我省文物主管部門正積極協調各地通過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之間的文物交換、文物借用等方式,對該館的藏品給予大力支持,使其成為集中展示幾千年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發展變遷,闡述開放、包容、共享的海絲文化精髓的載體,以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三、支持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創作文學作品和文藝作品
隨著《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出臺,文創產品開發已是文博單位不能缺少的重要工作,是讓文物活起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正如建議所述,“南海I號”及其出水文物、文物蘊藏的歷史文化信息、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是進行文藝創作、文化產品開發的豐富源泉。我省支持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展文創產品開發和文藝創作,進一步推動在海陵島規劃建設海絲文化創意產業園,并在政策范圍內積極協助支持。
四、支持整合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建設海陵島“海洋文化綜合體”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坐落于海陵島經濟開發實驗區。海陵島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七個國家級海洋公園之一,中國十大美麗海島之一,享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更是我省海洋文化的一張名片。我省一貫支持海陵島發展海洋文化、濱海旅游及休閑漁業經濟。廣東海洋歷史博物館的建設,是《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一項重點建設工程,也列入了《廣東省濱海旅游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相關規劃。2017年4月我省印發的《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依托優質濱海旅游資源,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濱海型、海島型、離岸型大型旅游設施,建設對接“一帶一路”主市場的濱海旅游“黃金走廊”,為進一步推進海洋資源整合利用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工作方向。我省支持陽江市依托已建成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和海陵島豐富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加快推進建設海陵島“海洋文化綜合體”。
以上意見,供參考。
省府辦公廳
2018年7月23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020-8313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