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發布會,通報1-6月廣東環境質量狀況。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氣優良天數比例(AQI)平均達97%,PM2.5濃度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同時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率(Ⅰ類-Ⅲ類)為85.9%,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
省生態環境廳表示,全省上半年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任務和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生態環境質量在高位穩中向好,創造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近期,雖天氣炎熱,但朋友圈經常被廣東藍和清晰的晚霞刷屏。發布會上,各項數據也印證著廣東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
省生態環境廳監測處處長林文介紹,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城市平均AQI達97%,整體以優良天氣為主,其中優為61.7%,良為35.3%,污染天氣為3%。其中,珠三角城市AQI為96%。
在主要污染物中,六項污染物評價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與去年同期相比,全省PM2.5由2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低于25微克/立方米。全省綜合指數排名方面,汕尾、湛江位列前二,陽江、茂名并列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臭氧繼續成為全省首要污染物,占比達64.1%。對此,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李智廣表示,今年是廣東藍天保衛戰攻堅關鍵的一年,繼續重點聚焦臭氧防控。
目前,廣東已組建以臭氧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治應用攻關攻堅中心,實施夏秋季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達標排放百日服務行動。
李智廣介紹,通過精準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全過程管控,約占全省VOCs排放量76%的5650家重點監管企業中,已有2812家完成銷號式整治。同時,多措并舉推進公交、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治理,目前全省公交電動化率已達94%,并已入戶檢查營運柴油車用車大戶524家,檢查柴油車3963輛。另外,進行燃煤鍋爐、工業爐窯清潔化改造,目前珠三角完成1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203臺,完成率67%;粵東西北完成337臺,完成率90%。
同樣,今年以來全省江河水質同比有所好轉,部分中污染河流水質改善較明顯,海水水質也有好轉。
林文通報,今年上半年,全省地級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80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82個)水質100%達標。省生態環境廳水處處長李新科介紹,上半年多地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優化調整,并加強農村水源地環境管理,對“千噸萬人”以上規模的農村水源地劃定保護區,形成了全省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名錄。規范水源保護區的建設,縣級以上城市在用飲用水源均劃分保護區。
同時,全省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Ⅰ類-Ⅲ類)為85.9%,已經達到年度考核目標84.5%。其中,2019年來剩余的5個劣Ⅴ類地表水國考斷面繼續消除,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具體來看,淡水河紫溪斷面達Ⅲ類、茅洲河共和村和石馬河旗嶺斷面水質達Ⅳ類、練江海門灣橋閘和東莞運河樟村斷面水質為Ⅴ類。
另外,在168個省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5.7%,同比上升8.9%。北江、西江、東江、韓江、鑒江等106個江段,以及新豐江水庫等5個主要湖庫水質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