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孩提時親水的美好記憶,不久將在廣東越來越多河流重現!
今年起,廣東萬里碧道建設從省級試點向全省鋪開。省政府近日正式批復《廣東萬里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為廣東碧道的總體布局描繪了清晰的藍圖。
省政府新聞辦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規劃》出臺有關情況時透露,按照“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總體目標,到2022年,廣東將建成5200公里碧道,實現“萬里”的目標;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點河段碧道基本成形,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到2030年,建成16000公里碧道,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
??布局
重點建設十條省級特色骨干碧道
廣東萬里碧道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復合型廊道。珠三角地區為重點,主要建設都市型、城鎮型碧道。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主要建設鄉野型、自然生態型碧道。
省河長辦常務副主任、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表示,廣東將著力構建“灣區引領、區域聯動、十廊串珠”的萬里碧道總體布局,重點建設珠江活力都會碧道、深圳現代都市示范碧道、環灣濱海碧道、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潭江僑鄉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西江大河風光黃金水道、北江南嶺山水畫廊、韓江潮客文化長廊、鑒江畫廊魅力藍灣等10條省級骨干特色碧道,建設任務涵蓋了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
“上述10條省級骨干特色碧道將串聯沿線各類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點和重要城市功能區,差異化營造特色主題。”王立新說,十廊串珠成鏈,構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共享健康”的休閑游憩網絡,彰顯廣東美麗河湖。
《規劃》還提出,以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五條大江大河流域范圍,以及基本覆蓋珠江三角洲流域的珠三角地區范圍為主要對象,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主干水系碧道,包括:大灣區嶺南魅力碧道網、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西江大河風光黃金水道、北江南嶺山水畫廊、韓江潮客文化長廊、鑒江畫廊魅力藍灣。
這些詩情畫意的碧道,將成為旅游的好去處。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龍家有表示,將以推進廣東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助力萬里碧道建設。鼓勵各地以萬里碧道為依托,五里一亭,十里一景,積極打造萬里碧道相關的旅游景點和精品線路。
“廣東還將引導碧道與綠道、古驛道疊加串聯,完善省域綠道網布局,推進古驛道保護和修復。”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方為民透露,將利用碧道、綠道、古驛道等線性空間串聯國家公園、自然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連接城鄉郊野空間和城市內部公園系統,打造嶺南自然文化遺產游徑網絡。
??目標
2022年成為廣東靚麗水生態名片
作為覆蓋廣東眾多河流水系的龐大建設,《規劃》將碧道建設分為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25年),中遠期(至2030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在此過程中,廣東萬里碧道建設包括“5+1”重點任務,即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與游憩系統構建五大建設任務和共建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一項提升任務。
到2022年,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區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網絡,萬里碧道成為廣東靚麗的水生態名片;其中,珠三角九市近期碧道建設總長度3313公里,占比64%。
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點河段骨干碧道網絡基本成形,基本覆蓋21個地級以上市中心城區及縣(市、區)城區、主要城鎮的重點河段,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到2030年,建成1.6萬公里碧道,建成十條省級特色廊道等特色骨干碧道,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
展望到2035年,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廣東全面呈現,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愿景。
前期的試點建設給碧道規劃的編制及全省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王立新介紹,自2019年4月起,我省遴選“1+10”11個省級試點共180公里碧道進行建設,同時各地也紛紛開展試點建設,已建成約400公里的碧道,水碧岸美的生態效益和水岸聯動發展的經濟效益開始顯現。例如,廣州蕉門河、深圳茅洲河和大沙河、珠海天沐河、佛山東平水道、東莞華陽湖等都市型、城鎮型碧道,貫通了水岸空間,形成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廣州流溪河、清遠連樟村、梅州石正河、茂名錦江畫廊等鄉野型、自然生態型碧道,則展現了農田、村落、山林等美麗的原生生態景觀風貌,滿足不同人群的休閑需求。
??保障
對碧道建設項目審批設立“綠色通道”
據悉,各市碧道建設的指引也在《規劃》中明確。在2022年各市的建設長度中,廣州市(1000公里)、深圳市(600公里)、佛山市(500公里)在全省位居前三。
省河長辦介紹,為保障《規劃》實施,廣東將把萬里碧道建設工作納入河長制考核,作為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對本地區萬里碧道建設負總責,各級河湖長對相應河湖的碧道建設負領導責任。
碧道建設需要新增建設用地的,各地區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予以保障,并可按規定實施“點狀”供地。對列入省、市碧道規劃的政府投資項目,可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不再審批項目建議書。各地級以上市將對碧道建設項目審批設立“綠色通道”,實行“一家牽頭、一窗受理、一張表單、并聯審批、聯合審圖、限時辦結、聯合驗收”的工作機制。將碧道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多渠道籌措碧道建設資金。對于財力相對薄弱地區,省將出臺差異化政策,給予適當支持。
■焦點
建碧道如何避免“重景觀輕治水”?
整治入河排污口、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河流水質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建設萬里碧道,如何確保水環境能持續改善,避免出現“重景觀,輕治水”的狀況?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說,萬里碧道以“碧水”為魂,通過碧道建設,可以倒逼水污染防治,有效增加生態緩沖帶,規范設置和管理入河排污口,減少入河污染物。《規劃》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重要任務,提出要構筑河流自然生態廊道、實現河湖碧水清流等水生態環境目標。
目前,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河長辦正在開展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計劃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建立排污口規范設立和管控的長效機制,支撐高質量規劃建設萬里碧道。
“通過建設萬里碧道,可同時提升河湖環境景觀品質,提升河流兩岸土地價值,引導沿線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從源頭上減少排放入河的污染物。”陳金鑾說。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則表示,將繼續提升碧道沿線污水收集處理效能,確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積極推行污水處理廠、管網與碧道河湖水體聯動,實現“廠、網、河(湖)”一體化、專業化的運維。
針對污染問題突出的練江、茅洲河、淡水河、石馬河、東引運河等重點河流以及黑臭水體,《規劃》提出綜合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循環”等措施開展水環境整治。陳金鑾透露,今年1—7月,全省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5.9%,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創近年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不僅有目標任務,還有指標約束。《規劃》提出六個方面10個指標,其中都市型、城鎮型碧道防洪達標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等均為約束性指標,均要求在2022年100%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