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近日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廣東省漁港建設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5)》(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進行解讀。
《行動方案》的目標是計劃用5年時間、分兩個階段實施漁港建設攻堅行動。第一個階段到2022年,對漁港防風減災、環境整治、漁港經濟區建設、珠三角百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美麗漁場建設、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海洋牧場建設等作出階段性要求,明確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65%以上。第二個階段到2025年,進一步提高并量化任務目標,如新增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0個、美麗漁場100個等。根據《行動方案》,漁港建設攻堅行動的重點任務分為推進漁港建設攻堅行動、加快水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海洋牧場高質量建設3個方面,可以歸納為“港”“塘”“海”,共14項舉措。
《行動方案》還將廣州番禺和汕頭南澳作為廣東省漁港經濟區先行先試區。
其中,廣州番禺被定位為大灣區漁業科創與產業集聚相結合的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對此,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二級巡視員蔡偉科表示,《番禺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明確,到2025年番禺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將成為廣東省“十四五”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到2030年,建成數字漁業總部經濟和國際海洋漁業文化交流中心。
汕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趙志濤表示,汕頭計劃投資12.84億元用于建設汕頭南澳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項目。該項目以“完善漁港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形成產業集聚——漁港經濟區特色形成”三步走為發展思路,預計到2024年,基本完成云澳中心漁港、后江漁港、吳平寨漁港、鹿仔坑停泊區的基礎設施改造,從而提高港區卸魚效率、補給效率、作業安全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實現漁船有效避風率100%,漁業總產值達到26.5億元。預計到2030年,南澳漁港經濟區可實現年總產值59.7億元,各漁港的卸魚量19.2萬噸,年游客接待規模達到900萬人次。
現代海洋牧場建設也是發布會上備受關注的話題。會議透露,截至2021年,全省已累計建設人工魚礁區50個,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4個,投放人工魚礁331萬空方,海洋牧場面積1335平方公里。其中,養護型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
發布會還透露,廣東計劃到2022年完成推動海洋牧場產業化發展,啟動珊瑚修復示范場建設和海洋牧場監管平臺建設,推進“海洋牧場+深水網箱”產業發展;到2025年啟動“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和“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模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