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發布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場,重點聚焦廣東近年來堅持“小切口大變化”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取得新進展和新成效。
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23.4萬個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基礎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一直以來,廣東聚焦縮小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差距,尋找破解之道,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投入“真金白銀”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廣東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工作重點,全力破解‘城鎮擠、鄉村弱’難題。”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說,“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位223.4萬個,新增公辦中小學校623所,保障充足學位供給;制定出臺《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省財政投入22億元、地方財政投入34億元資金用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累計完成1837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達標建設。
“雙減”落地成效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今,全省義務教育學校100%建立了校內作業公示制度,100%學校做到了作業管理“壓總量、控時間”;需開設課后服務的義務教育學校100%提供了課后服務,參加學生數764.36萬人,參與率達72.15%,充分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在粵接受義務教育,也能夠平等享受當地隨遷子女入學相關政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務。2021年全省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含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就讀比例達87.27%,較2016年提高32.4%。
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職業教育大省。14所國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29所省級以上示范性高職院校、62所國家示范中職學校、88所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廣東不斷加強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辦好一批家長放心、學生認可、社會滿意的高水平職業院校。
高質量職業教育推動高質量就業。廣東建設298個省級中職教育“雙精準”示范專業和311個省高水平高職專業群,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去年高職院校為戰略性“雙十”產業集群培養13.1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占畢業生人數的45%。
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9.31歲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劉元亮介紹,“十三五”期間,廣東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77.1歲提高到79.31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1.56/10萬下降到10.18/10萬,嬰兒死亡率從2.64‰下降到2.13‰。全省中醫服務量保持全國第一,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
廣東分批支持建設了50家高水平醫院、實現地級市全覆蓋,打造呼吸、腫瘤、腎臟病、心血管、精準醫學五大國際醫學中心,助力首批“委省共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落戶廣東。
廣東還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全面升級建設人口大縣的47家中心衛生院至縣級醫院水平,改造建設189家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488家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1萬間村衛生站。
如今,廣東醫療衛生“強基層、建高地、登高峰”的戰略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構建,全省市域內住院率、縣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廣東還建設了5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組建74個城市醫療集團、428個專科聯盟、121個遠程醫療協作網。安排5家大灣區內高水平醫院“一對一”幫扶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醫院,安排73家三甲公立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113家縣級公立醫院,在70個縣(市、區)建設104個醫共體。
“互聯網+醫療健康”也更加便民惠民。廣東100%三級醫院、90%二級以上醫院提供智慧醫療服務。全省251家醫院建成互聯網醫院,4504家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遠程醫療一站會診,2657家醫療機構實現“一碼就醫”。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省上下“一盤棋”調度、“一張網”防控,筑牢疫情防控防線,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堅持中西醫結合,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廣東持續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截至今年7月3日,全省已累計接種3.4億劑次疫苗。
近年來,廣東加大力度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實施出生缺陷免費篩查、“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檢查等項目。今年,廣東進一步將宮頸癌防治關口前移,在全國率先以省域為單位實施適齡女生HPV疫苗免費接種項目。
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超2.3萬個
養老服務關系千家萬戶,是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過去5年,廣東著力打造‘覆蓋城鄉,功能完善,保障基本,服務多元,監管到位’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省民政廳副廳長聶元松說。
國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辦法、養老服務條例相繼落地,廣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雙立法”。近年來,養老服務政策體系支撐進一步夯實,40多個養老服務政策文件陸續出臺,全省24個省直單位建立起聯席會議工作機制,以合力建設養老服務體系,托舉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隨著配套政策加碼落地,養老服務供給實現“百花齊放”。據聶元松介紹,目前全省共有養老機構1896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超2.3萬個,城市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覆蓋率達到78%,家庭養老床位已超1.7萬張。
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也同步提升。如今,全省已有188所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在校生超14萬人。2021年以來,廣東持續開展養老服務員培訓工作,認定50家“南粵家政”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養老護理員培訓達9.4萬人次。
此外,廣東“朋友圈”不斷擴大,先后與廣西等10個省區市共同打造“旅居模式”,同時攜手港澳探索養老服務“灣區模式”。
為困難群眾織密織細保障網絡,同樣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題中之義。
連續被納入省的“十件民生實事”,五年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底,廣東年人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10956元、8808元,與2017年底相比分別提高36.3%、39%;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分別為年人均18336元、15288元,較2017年底分別提高42.5%、68%。
兜底保障制度網也在不斷織密。2017年以來,隨著《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等法規文件出臺,廣東逐步建立健全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去年,廣東還突破城鄉、戶籍限制,將非戶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及在廣東臨時遇困的居民納入社會救助范圍。
引入科技“加持”,則是廣東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困難群眾的又一招。“全省通辦”“掌上辦”“指尖辦”……如今,困難群眾只需要進行人臉識別、身份確認和電子簽名授權,即可掌上查詢自身是否符合救助相關條件、在線提交救助申請。
城鎮新增就業超700萬人
“五年來,廣東堅定不移把就業置于‘六穩’‘六保’之首,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700萬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謝忠保說,我省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并充分發揮社保作用,2020年以來累計為市場主體紓困減負超2600億元。
他介紹,廣東連年出臺1.0版至3.0版促進就業政策,打出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組合拳”,有效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崗位。同時,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有效促進廣大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截至去年底三項工程累計培訓768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37萬人次。
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廣東連續三年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專項行動,每年底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均超過90%;幫助3000多萬異地務工人員穩定就業,其中外省脫貧勞動力400多萬,占東部八省的44%;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歸零。
保重點企業用工——廣東開展“千名就業服務專員助萬家重點企業活動”,組織開展“點對點”專車專列和包機活動,為重點企業解決用工難題。
我省還加大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實施力度,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體系,率先打破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養老保險戶籍限制,一系列創新舉措讓創業和靈活就業空間更加廣闊。廣東就業失業風險防范也更加嚴密,有效預防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
為穩保就業、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廣東充分發揮社保作用,持續擴大制度覆蓋、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穩步提高待遇水平、不斷加大紓困減負力度,扎牢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特別是2020年以來,通過減免緩社保費、降低工傷和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發放就業創業補貼和技能培訓補貼等措施,累計為市場主體紓困減負超2600億元。
截至去年底,全省養老、失業、工傷三大險種累計參保1.56億人次,社保卡累計持卡人數1.16億人次。同時,連續1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去年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工傷傷殘津貼、失業保險金分別提高至180元、4803元和17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