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餅,又名“豬仔餅”,是廣東省著名的漢族小吃,中秋節(jié)節(jié)日食俗。廣東人在中秋節(jié)時送給長者或小朋友的傳統(tǒng)食品。因為做成小豬的形狀而得名,與“浸豬籠”及“豬仔包”皆無任何關(guān)系。簡而言之,那就是沒有餡料的月餅,可想而知,便只有一團面粉,混了些砂糖作調(diào)味,雖不及月餅之香甜好吃,但在社會環(huán)境欠佳之舊日,小孩子能在過節(jié)時有此小吃,亦是件快活事。
特色
“無餡月餅”的外形,一般是塑成小豬模樣,但也會有其它變化,譬如其它動物的形狀,如金魚、蝴蝶等等。豬籠餅最特別之處,是它并非用盒子盛載,而是用一個塑料豬籠(或小竹籠)裝,籠子五顏六色,有的還綁上了彩帶,或伴以膠花,專用來哄小童,可謂“食得又玩得”!以前,除了貧富之別,還有“大小不同”—說的是,舊社會的小朋友,一般不會有月餅可嘗,哪怕家中買得起月餅,亦只會留予成年人享用,小孩子們沒有份兒。舊社會觀念認(rèn)為,給小孩吃而不知其味,賞之以“貴重食物”,不但過于奢侈,更有暴殄天物之虞……乳臭未干的小兒,只配吃“豬籠餅”!
由來
豬籠餅的來由,有兩個說法:有謂是餅家造月餅后用剩的料子,免得浪費,于是湊合起來烹制成豬籠餅。另一講法,是餅師烤餅之前,要先測試烤爐溫度對餅皮松軟程度的影響,以決定火候,而那些“試驗品”當(dāng)然不會配上蓮蓉餡料,只是面團而已,烤出來的便是豬籠餅。總的來說,無非都是“下欄貨色”,套句今天的講法,卻是“環(huán)保主義”了。早期豬籠餅不必用錢買,凡有客人惠顧月餅,店家便會將豬籠餅作為贈品,連同膠籠送出。亦有解釋說,送禮講求意頭,必須“成雙”,故此買月餅送豬籠餅,使得湊數(shù)。
習(xí)俗
從前,香港人過中秋節(jié),除了吃月餅之外,還有豬仔餅。在冰皮月餅流行的今天,豬仔餅漸漸消失,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在還沒使用電焗爐的時代,焗月餅是用磚爐,為了測試磚爐的溫度,以及月餅皮制成后的松軟程度,會將做月餅剩下來月餅皮,搓成小份的面團,放到焗爐里測試火候。后來,更將這些不包餡的面團,以餅?zāi)W龀韶i仔的形狀,并將焗好的豬仔餅,放入竹篾編織成的籠子里,所以豬仔餅又稱為“豬籠餅”。此外,還會制成佛像形狀的佛公餅,或者金魚、蝴蝶等形狀。
以前要買月餅過中秋,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負(fù)擔(dān)得起,為免要付一大筆錢買月餅,很多時會選擇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稱為“供月餅會”。而惠顧月餅會的贈品,就是豬仔餅。后來豬籠由竹織改成五顏六色的塑膠籠子,或者以膠花裝飾的花籃,小孩子拿著豬仔餅當(dāng)作玩具,愛不釋手。
豬籠餅的沒落以至絕跡,也許是自八十年代開始吧?社會經(jīng)濟好轉(zhuǎn),大概并非主因,更重要的是人們觀念上的轉(zhuǎn)變。上一代認(rèn)為不必對小孩子太好,怕他們“擔(dān)當(dāng)不起”,一家之主必然是長輩,將小毛頭奉為小皇帝,乃是天方夜譚;但是,人們現(xiàn)在卻往往會將最好的留給子女……試問,豬籠餅又哪有市場可言?
現(xiàn)在制作月餅都改以機器大量生產(chǎn),不再使用木模制餅,豬仔餅的制作也漸漸被遺忘。還好那時候的小孩子現(xiàn)在都長大了,越來越多人懷念小時候的豬仔餅,所以不少老餅家,近來又開始生產(chǎn)制作。雖然不少已經(jīng)棄用豬籠,又或者售價不平宜,但這種傳統(tǒng)至少還保留著。
在中國月餅之鄉(xiāng)——吳川,市區(qū)梅菉有條老街叫大塘邊街,以編織豬籠餅餅籠出名。這老街祖祖輩輩都有編織餅籠的傳統(tǒng),粵西地區(qū)也只有這里是專門編織餅籠的。每年農(nóng)歷二月開始,老街坊們就開始編織餅籠,一直持續(xù)到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段時間,是老街最熱鬧的時光,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買竹片,開篾,浸竹柱,一家大小圍在門口編織豬籠。鄰里街坊相互串門,你幫我編,我?guī)湍憧棧灰鄻泛酢?/span>
客商通常會在農(nóng)歷四五月上門訂購豬籠,不需要交押金,只要口頭說“要貨”,“要多少”,這樁生意就算定下了。老街坊們開始趕工期,如期交貨。
據(jù)說大塘邊街有一個傳統(tǒng),媳婦新入門不久,家婆便會手把手教織餅籠。甚至老街不少外嫁女,在夫家織餅籠,拿回娘家銷售。
隨著豬籠餅退出市場,餅籠編織手藝也接近失傳的邊緣。
不過在吳川亦有餐飲企業(yè)乘著“集體回憶”的熱潮,再次推出豬籠餅。這些重現(xiàn)江湖的豬籠餅,針對的不再是小孩,而是偶爾想回憶一下童年光陰的成年人。
月餅,留給小孩子享受;豬籠餅,讓大人重溫舊夢……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