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花燈是惠州市龍門縣鶴湖虎頭村的獨特燈彩藝術,是每年農歷元宵節期間當地民間吊燈習俗的重要載體。據清咸豐《龍門縣志》卷三風俗篇記載,“上元張燈,或為花草蟲魚龍馬之像,或為人物故事,運機能動。有絕妙逼真者,簫鼓喧闐,自夜達旦。生子者,是夕盛為酒饌,延族屬燕飲于祠。以齒序曰‘飲燈’。越夕族屬合酬生子者曰‘酬燈’。現主要分布于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鶴湖虎頭村,以及麻榨鎮、龍華鎮、龍江鎮、平陵鎮,并流傳至鄰近從化、增城、佛岡、博羅等地。
虎頭花燈以竹、線、紙為主要材料。其制作主要包括了扎架、卷制燈帶、制作燈斗與鳳雞、剪刻彩紙、裱糊組裝等5道工序。虎頭花燈的造型獨特,體型碩大,高4.6米,寬1.1米,整個燈體須由寶蓋、三個圓球體、以及長長的燈帶所組成。由于虎頭花燈是用于“報丁”的莊嚴場合,故在規格和制式上都有明確規定。其外形為六邊形垂直式棱柱體,整體結構分為上、中、下三托,以一個寶蓋連著一個圓球體為一托,象征人的輩份,分別代表父、子、孫三代,寓意能代代相傳,子孫滿堂。三個圓球體上面的三個寶蓋,其直徑由上到下分別為1.1米、0.9米、0.7米。均呈等邊六角形,被民間比喻為“天”,且一半代表著“福”,一半代表著“祿”,寓意上天會賜給福與祿。寶蓋四周均裱以黃、紅、綠、紫的彩色花邊,鮮麗奪目。三個圓球體直徑分別為1米、0.8米、0.6米,其骨架的每一面都要呈現五角星形。它們自上而下依次象征太陽、地球和月亮。在上托寶蓋下還吊掛有一個紅身彩尾的雄性鳳雞,象征新生的小男孩,寓意吊燈添丁。燈帶裝飾多是虎頭花燈的另一特點。整個燈體共綴掛有48條燈帶,三個圓球體即均勻地吊掛著如繽紛垂廉般的燈帶。其中第一托寶蓋均勻掛著“閑帶燈帶”“菊花團燈帶”“公仔牌燈帶”“上下蓮花燈帶”各六條,第二托寶蓋掛著18條“閑帶燈帶”,第三托寶蓋掛著6條“閑帶燈帶”。這四種樣式燈帶分別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此外,整盞花燈還掛有紙制錐形燈斗9個,里放圓形小瓷碟,小瓷碟中間放著一枚銅錢和燈芯,稱為“上油燈”,寓意長長久久,九代同堂。
近年來, 隨著人們民俗觀念淡化,電視、網絡等新媒體的普及與文化生態的改變,加上花燈制作受傳統習俗供求的局限,使虎頭花燈的傳承與發展面臨愈加嚴峻的困境,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