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是中國南拳的著名拳種之一,廣州天河的詠春拳由廣州黃滬芳(人稱“米機王”)在秉承原有詠春拳的基礎上,借鑒南北各種拳術精華,并揉合西洋搏擊及摔跤等現代拳法發展而來。
詠春拳(廣州天河)的拳法以實戰為主,動作簡單實用,短巧精準。其要求掌握力點變化,主動爭取接機會接近對方,出奇制勝。勁力柔化至剛,靈變厚實,守中用中,強調腰馬配合充分發揮出雄厚的威力。其技法的理念是以中線為攻防核心,中線亦稱子午線,即雙手向前平伸合十,高與肩平,雙手與肩膀成等腰三角形的中線。中線原理即出拳都對著中軸線打,對方擺拳時自己中線出拳更快,若對方出直拳,自己可以轉腰卸膊再出拳。以此來避開對方拳頭,拉長對方力臂,縮短己方力臂,到點時再全身發勁。在徒手格斗中,以雙手為主,相互配合作出簡單直接有效的攻擊,在最短時間內出手結束戰斗。強調“消打同時”,即與人交手時,進攻動作與防守動作同時配對使用,一手進攻或防守,另一手也要兼顧攻防或協助發勁。此外,在中線原理、以手為主、把握戰機、腰馬配合、連消帶打等有利于近打快攻的技法基礎上,還強調連擊技術,“拳不一發”,以快速變化的節奏,直接控制對方,使對方無法思考難以應對招架,注重一招制敵、一擊必中,方顯功力所在。
詠春拳(廣州天河)基本招式主要有十二路散手、小念頭、沉橋、標指、黐手、六點半棍、二字鉗陽奪命刀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木人樁、藤圈手等輔助練習。木人樁可作模擬對敵的練習。習練者用其訓練,可鍛煉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藤圈手基本包含詠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通過藤圈有限的空間來規范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加強雙手配合使用的協調性。
廣州天河的詠春拳具有清晰的傳承體系,動作簡單實用、短巧精準,勁力柔化至剛、靈變厚實,其武術蘊含著豐富哲學思想,又包含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精髓。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習武的社會氛圍日漸淡薄,拳館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加之受到外來拳術的擠壓,詠春拳(廣州天河)的生存與傳承面臨著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