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八音是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三水及相鄰瑤族地區瑤族獨有的民間音樂藝術形式,當地人自稱“哵惞”,是隨著瑤族先民從兩湖地區遷移南嶺而傳入廣東,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瑤族八音沒有記譜,多為口頭傳授,對應“宮商角徵羽”,加上樂器獨特的音色而自成體系。八音表演的樂器主要以嗩吶、長號、皮鼓、小鈸、中鈸、小鑼、沙鑼、牛角等組成;樂隊一般由八人組成,鼓、鑼、鐃各一人,嗩吶兩人,大小鈸各一人,還有一人輪換或挑器具;演奏時放置一張八仙桌,八個人分坐四邊演奏。瑤族八音演奏有嚴格表演程式,按照起臺鑼鼓、起(開)臺、接(迎)客、請(敬)茶、洗(面) 腳、出茶、請坐(入席)、敬酒、收碗、出拜、收拜、送客、洗臺的順序,對應有起臺調、接客調、請茶調、洗腳調、出茶調、請坐調、敬酒調、收碗調、出拜調、收拜調、洗臺調等曲調。
瑤族八音器樂動聽奇特,主要用于新婚、新居進宅、壽誕等喜事時助慶,或在春節、元宵時表演,體現了瑤族的文化習俗,更是當地民間傳統器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瑤族八音這一嶺南地區的獨特樂種,是瑤族居民生活的藝術折射,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其歷史文化價值彌珍。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各種娛樂方式不斷增多,瑤族八音生存、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加之瑤族八音沒有曲譜、其傳承傳內不傳外,且傳承只能靠口傳心授,學習難度大,年輕人大多不愿學習,八音藝術人才面臨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局面,亟待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