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姐歌”是仁化縣石塘村流傳的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音樂形式,數百年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當地女性群體中傳唱,并以其獨特的演唱方言、演唱形式、獨有的唐朝宮廷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是客家民歌中一枝獨一無二的藝術奇葩。
相傳,唐代一個名喚月蓮的宮女流落到石塘村,在日常生活勞作中將宮廷的一些曲調傳授給村中婦女。月蓮除精通音律,歌唱得好之外,還樂于助人、細心傳教,受到石塘婦女的愛戴和崇拜。后人為紀念月蓮,把月蓮傳授的歌曲命名為“月姐歌”。舊時,女性受封建社會禮制的種種束縛,借助“月神”的威嚴,唱“月姐歌”成了當地婦女們宣泄內心的情愫的一種方式,漸漸地形成了中秋月圓時婦女群集在一起唱歌的習俗,并成為石塘村婦女歡慶中秋佳節的獨特形式,代代傳承至今。
每年中秋時節,石塘村的婦女們都會聚集一起設月姐歌壇、唱“月姐”,活動由農歷八月初一持續到八月十五。她們邊賞月邊演唱;還一邊自由地歌舞和做游戲。活動期間只允許女性參與,尤以年輕女性為主,男性絕不允許進入歌壇。因信奉“月神”,故“月姐歌”只在晚上唱,白天不唱。
“月姐歌”以當地獨有的方言演唱,無伴奏清唱,有獨唱、合唱、對唱、表演唱等形式。歌詞涉及大量的農業生產、生活、氣節的內容,或敘事抒情,或敘述時令節氣,或描寫人間的冷暖世態,或歌唱愛情。“月姐歌”活動由準備活動、接月姐、迷月姐、送月姐四部分組成。其中迷月姐為活動重要環節,包括:“繡香包”調、“石榴打花”調、“睇龍船”調三大部分。“繡香包”調屬于宮調式,內容主要表達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石榴打花”調屬于徵調式,最具代表性,內容多為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睇龍船”調屬于羽調式,主要描寫人們賽龍舟時的熱鬧情景。
石塘月姐歌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生活性、地域性,其歌詞內容涵蓋了石塘村社會經濟形態、宗教信仰、習俗等方面的內容,是活的“典籍”,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隨著一些頗有造詣的藝人年歲已高、相繼謝世,石塘月姐歌的部分內容已經流失;而年輕一輩多外出打工,很少回來參加活動,因而難以培養新一輩接班人,石塘月姐歌已經面臨后繼乏人的境地,亟待進行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