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璣巷位于廣東省南雄市珠璣鎮,自唐開元四年(716)張九齡奉詔開鑿梅關古道以后,便成為一個商業重鎮,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是中原人民為避戰禍向南遷徙的歇腳點,是中華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轉站,在嶺南社會發展史上有重大影響。關于珠璣巷人南遷的傳說,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海外粵語族群中歷代口傳不輟。
珠璣巷人南遷的傳說主要以粵語為載體口頭傳承,傳說主要講述南宋度宗咸淳年間(l265-1274)羅貴帶領珠璣巷人33姓97戶在胡貴妃的掩護下,逃亡南遷到南雄珠璣巷,之后輾轉落戶珠江三角洲地區,從而逐漸開拓嶺南這片疆土的傳說故事。
關于珠璣巷人南遷傳說的相關記載也多見于歷代方志、族譜、筆記、詩文等文獻,還曾被改編為章回小說、粵劇、采茶戲、電視紀錄片等多種藝術形式。據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吾廣故家望旅其鄉從南雄珠璣巷而來”。清《廣東通志》云:“珠璣在南雄府保昌縣沙水寺前,相傳廣州梁、霍韞諸望族,俱發源于此”。至今,珠三角地區還流傳很多與珠璣巷有關的史跡傳說。在南海市九江有一地名叫“破排角”,據《九江鄉志》記載:“破排角在大洋灣,廣州各家族譜稱,始祖多從南雄珠璣巷來。”當地相傳在南宋咸淳年間,珠璣人為避胡妃之禍,紛紛相邀結伴攜家眷乘排筏南遷,當逃難隊伍到達九江大洋灣時,因竹排撞石破毀,人們只好登岸落住。鄉民將當年登岸之處命名為“破排角”。
珠璣巷人南遷傳說源遠流長,分布廣泛,反映了中原士民迭次南向遷徙的進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與民俗研究價值。這一傳說影響深遠,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吸引著海內外幾千萬粵語族裔到珠璣巷尋根問祖,同時也推動著粵北地區乃至廣東省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
近年來,由于影視等現代文化形式的沖擊,曾活躍于口頭的珠璣巷人南遷傳說逐漸式微,傳承者大多年逾古稀,年輕人興趣淡漠。因此,急需采取可行的保護措施,使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能夠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