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即舊清遠縣城,位于北江河畔,始建于西漢。鳳文化在當地源遠流長,關于鳳城的傳說至少已有千余年歷史。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清遠城地形低洼,每年春夏兩季,北江河泛濫成災,居民深受其害。當地有俗語云:“南雄落水灑濕石,去到韶關漲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遠佬無地走”。某年,洪水泛濫,北江兩岸一片汪洋,很多居民來不及逃生,在洪水中苦苦掙扎。一名叫張易的青年漁民,費盡最后一點力氣,把梧桐樹上的幾只小鳳雛救上了高地,而他自己卻因體力不支,沉入江底溺水而亡。隨后,覓食歸來的母鳳凰趕回來營救自己的孩子,看見了張易舍己救鳳雛的一幕,心生感激。于是,就用它自己龐大的身軀架在洪水泛濫的江面上,讓災民通過其身體爬向高地,許多災民得到鳳凰的幫助,死里逃生,化險為夷。而與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的鳳凰,卻因泡水太久直到力盡沉入江底而死去。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人鳳相救的傳奇,便把清遠城又稱作鳳城。當地傳說,有鳳凰于北宋端拱元年(988)飛至清城,棲于廨舍;明萬歷十九年(1591),鳳凰又飛至清城,高崗啼鳴,引來百鳥朝鳳。
為紀念神鳥鳳凰福臨清遠,當地人民相繼修建了鳳凰臺、鳳凰樓、鳳羽橋、鳳儀亭等建筑,以此寄托對鳳凰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明代以來,悲壯的鳳城傳說激活了清城士人的靈感。明代貢生向榮曾編輯整理了以“鳳臺”命名的《鳳臺詩選》,后有孔熙、李祥、白鳳生文士步其后,相繼編輯《鳳臺詩選》二、三集和《鳳山詩文選》。除鳳城以外,清遠各地都有“鳳跡”可尋,到處都有“鳳音”可聞。在清遠地名中,以“鳳”為名的鎮、街、村別具神韻。
鳳城的傳說與當地其他風物傳說一起,構成了獨特的清遠傳統文化。這個流傳了上千年的傳說,對研究當地的精神信仰、民俗風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