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趙氏家族祭禮相傳源于宋代趙氏皇族的祭祖儀式,趙氏家族遷至珠海斗門大赤坎、南門以及新會、臺山等地已有700余年歷史。
祭禮分為春秋冬三祭、家祭及婚慶祭,除家祭外,其余均在家族祖祠進行。其中,春秋冬三祭分別于春分、秋分和冬至日舉行。以春祭為例,春分日在祖祠正廳設置祭壇,點燃香火,擺放豬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待到既定吉時,恭迎德高望重的族老、有身份功名的人士、周邊趙氏族人代表、村中輩分較高的老者和執事者等進入祖祠正堂,其余村民則在祠堂外參與祭祀活動。正堂內,主祭者移步走到先祖神位前,恭請總神主和諸神主到位,參神降神列席進食,而后依次進行初獻、再獻、三獻之禮。當中包括擺設祭品,分年齡、輩分站位,上香、跪叩拱拜、跪讀祭文、焚燒祭文、進獻糕餅、果蔬祭品、焚燒寶帛及勸食等,隨后接受祭肉,后辭神、納主。祭祀禮告成后,鞭炮齊鳴并鳴放三響山炮。祖祠前面眾村民搖旗歡呼,鼓樂隊高奏歡快的樂曲。婚慶祭除新人與賓客等敬奉祖先外,新郎則行結發加冠命字禮,有族中長者給新人結發,宣讀子孫千億萬代繁昌的祝詞,行加冠禮,簪花、掛紅后行命字禮,升掛字架,安放米籮。
至于家祭,傳統上有大祭、平祭之分,大祭多于每季度第二月或冬至、立夏、季秋、忌日、清明舉行,逢元旦、端午、中元、重陽、臘日、除夕、生辰則舉行平祭。如今,大祭多改為已故父母生日忌辰或四季各舉行一次,符合“存時做生、歿祝陰壽”的傳統習俗,以寄托對已故父母的深切懷念;對歷代親長的祭禮,則選在除夕、清明、端午、中元、重陽等節日舉行規模小祭祀,以寄托報恩和追思之情。
斗門趙氏家族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祭祖習俗,牢記儒家倡導的孝祖之禮和宋太祖趙匡胤“族無親疏”、“不恃富而輕貧,不恃貴而輕賤”的大訓,以規范族人的言行,促進社會和諧、祈盼國泰民安。斗門趙氏家族祭禮彰顯著強烈的教化性,通過祭祖儀式家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不斷得到強化,傳統上尊老敬賢的禮儀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對于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