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小敏演唱《大美嶺南粵韻飛》。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11月1日,“薪火相傳六十年,承先啟后譜新篇”廣東粵劇院建院60周年專場演出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舉行。當天,全院在職和離退休員工500余人共聚一堂,上至98歲老人,下至新入職員工,數代同堂,共同回顧該院60年的光輝歷程,展望未來。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黨組成員楊樹出席了紀念大會。
60年前,廣東粵劇團、廣州粵劇團以及珠江、永光明、新世界、東方紅、太陽升、南方、冠南華等幾個粵劇團合并,組成廣東粵劇院。首任院長為著名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副院長為羅品超,藝術總指導為白駒榮。1956年,廣東粵劇團赴京演出由著名粵劇大師馬師曾、紅線女主演的《搜書院》。周恩來總理觀看了演出,并書贈“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發出新的光彩”的重要題詞。由于廣東粵劇院在傳承、保護劇種特色方面成績顯著,于2013年被文化部定為“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2014年被確立為“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廣東粵劇院尤其注重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先后培養了大批獨當一面的藝術人才,丁凡、陳韻紅、曹秀琴、梁耀安、吳國華、姚志強、梁淑卿、蔣文端、麥玉清、曾小敏等十位中青年藝術家先后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劇院也成為全國擁有“梅花獎”演員最多的藝術院團之一。
據統計,建院以來,廣東粵劇院創作、改編、演出了600多個粵劇劇目,其中古裝劇485個、現代劇131個,《山鄉風云》更被國內戲曲專家譽為“現代戲的里程碑”,羅家寶主演的《夢斷香銷四十年》一劇中的著名唱段更已成為“流行曲”,在海內外粵劇粵曲愛好者中廣為傳唱。近幾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該院不斷開拓,編演了《風云2003》《夢·紅船》《青春作伴》《南海一號》《蔡文姬》《白蛇傳·情》《決戰天策府》《還金記》《八和會館》等一批新編劇目。
60年來,粵劇院演出的場次有近3萬場。除了在廣東,該院還奔赴北京、上海、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演出;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等國,向海內外觀眾展示“南國紅豆”的藝術魅力。
當天,86歲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小群專程從海外趕來,并代表離退休老員工發言。“我們個人的歷史與廣東粵劇院的歷史是連接在一起的,沒有廣東粵劇院就沒有我們。”建院之時,林小群才剛剛25歲,見證著廣東粵劇院一步步成長,退休后,林小群也沒有離開過粵劇藝術,繼續在國外進行粵劇傳承弘揚工作,“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會有粵劇、粵曲。”林小群表示,光在美國三藩市就有幾十個粵劇社團,每周、每月都有排練,從教學、練功、排練演出到幫演員化妝、搬臺搬凳,只要有人想學,她就會把一身本事全都教授出去。
近幾年,通過以老帶新、名師收徒等方式,年輕演員不斷學習老前輩的技藝,老一輩藝術家也相繼成立“名家工作室”發揮余熱。自2010年開始,廣東粵劇院組織隊伍不斷進校園、進社區,傳播和推廣粵劇文化。據統計,該院至今已開展了200多場“粵劇進校園”活動,把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以多種形式向學子傳播,在學子心中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汪一洋在紀念大會上指出,廣東粵劇院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粵劇院人”的拼搏奮進和薪火相傳。
據悉,目前建院60年來積累的大量珍貴的粵劇劇本、音像和圖片資料,已經經過數字化處理,使得這批珍貴的藝術財富得到很好的保護。接下來,廣東粵劇院還將舉辦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包括優秀劇目展演、粵劇電影欣賞、粵劇文化體驗館青年折子戲展演、廣東粵劇院發展歷程回顧圖文展覽以及研討會。慶祝活動將持續到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