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3》現場。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臺上樂手的演出或傳統唯美、或跨界創新、或激情燃燒,尋樂人點評風趣到位,臺下的隊長正默默盤算如何“搶人”,刷屏般的彈幕和微博熱烈的討論,眾多觀眾也在為即將揭曉的組隊結果操心。這是11月13日廣東衛視《國樂大典》第三季(下稱《國樂3》)第三期也是第一次組隊大戰的盛況。
經過前兩季的耕耘,《國樂大典》成為國內國樂節目的著名IP。從第三季的大膽革新可以看出,國樂傳承和傳播的重任,將放在這批擁有開闊視野和現代音樂審美的年輕樂手身上。于10月30日開播的《國樂3》,突破性用新賽制、新模式,讓64位青春國樂新秀同臺競演,糅合貼近時代審美的編曲和跨界演繹,加上資深國樂大師的引導點評、樂手組隊較量等豐富元素,展現出“國樂正青春”的蓬勃發展態勢。開播以來,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最高排名第5,全網討論量破億,讓國樂真正火起來,破圈騰飛。
摸索國樂全新表達模式
據節目總導演林維樺介紹,前兩季都是成團的樂隊來參賽,這次則是由跨界音樂家吳彤擔綱“國樂召集人”,和導演組一起歷經一年遍尋全球,召集了64名國樂新秀以單人形式參與競技。另外,國樂藝術家方錦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二胡演奏家陳軍及唱作人霍尊擔任尋樂人,見證青春樂手歷經選拔到組建起首支“青春國樂團”的國樂之旅。
前三期節目中,已經緊鑼密鼓地完成了“隊長爭奪賽”“隊員排位賽”并組成了16支戰隊進入下一輪未知的競技。競演舞臺上擂響戰鼓,風格各異的多種器樂碰撞融合,青春樂手為千年國樂注入各種嶄新元素和青春力量,舞臺演出亮點紛呈。這種快節奏、多視角、亮點密集的呈現方式,在國樂類文化節目中相當罕見,也符合了當下年輕觀眾的收看習慣。
“第三季在聚焦文化傳承的同時,還更注重向年輕化轉型,拓寬受眾群體,探索國際化傳播的新路徑,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林維樺說。
“國樂正青春”這一主題也讓人驚喜。對此,吳彤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國樂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產,不應該和現代生活脫節。‘國樂正青春’這個主題,是對民樂的現代化、民樂更貼近現代審美的一次非常有價值的嘗試。”
經過三集的較量,樂手的表現不僅驚艷了觀眾,連“尋樂人”也感嘆“后浪”的力量。陳軍說:“我們的選手充滿動感和力量,國樂的發展需要年輕的動力,你們是國樂發展最強的引擎。”方錦龍更希望64位樂手把國樂大典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在這里綻放自己的青春和光芒。
除了賽制和內容升級,國樂舞臺上還有許多隱藏“彩蛋”:舞臺平面輪廓以傳統樂器四弦琵琶為造型,立面形象是一個巨大“鳳巢”,通過燈光編程可以讓“鳳巢”呈現多種視效,舞美造型和燈光效果合二為一;舞臺使用了數控燈吧、升降冰屏、開合主屏、升降地臺等多組機械設備,實現從內到外、從空中到地面等空間變化。
青春樂手是傳承者也是傳播者
正如霍尊所感慨:“這檔節目打破了我對民樂手的刻板印象,他們的視野太開闊,不僅只精于自己的領域。”64位國樂新秀亮相的時候,其豐富的個人背景就驚艷了觀眾:有來自國樂世家的陳依妙、鄭迪,來自國內音樂院校的“川音姐妹花”王雨萌、馮奧迪,也有“二次元紅人”墨韻、伯克利“學霸”吳昱忻、云南原生態音樂旅人王聶晶,還有來自非洲加納的國際音樂人。這批年輕的國樂人來到節目,不僅是為了競賽,更是為了讓自己的音樂被更多人看到,例如吳昱忻就讓即將失傳的傳統樂器革胡重回大眾視野。
登臺演出始終罩著面紗的B站古箏視頻博主墨韻,因其驚為天人的古箏手速積攢了超高人氣,又被粉絲稱為“B站鎮站之寶”。此次,墨韻在國樂舞臺用古箏驚艷演繹《萬神紀》,博得尋樂人一致好評。B站一直是國樂推廣的重要渠道,尋樂人之一的方錦龍也憑借其多元的樂器演奏技藝和幽默風趣的語言走紅B站。這樣的聯動,讓人看到國樂光明的前景。
除了選手豐富的個人特色,在編曲和演繹方式中,節目也一改國樂凝重嚴肅的常態,創作各種超越觀眾想象的跨界組合:王宇航改編今年火遍全網的《YES!OK!》,用中國鼓、鑼、銅響等傳統樂器演繹青春時尚的女團音樂;商鐘元用三弦將京韻京腔和爵士樂融合,讓人體會到國樂的無限可能。
林維樺表示,第三季節目將繼續大膽嘗試編曲,充分激發青春樂手的原創熱情。“經典音樂的品質、中華文化的內核是我們節目一直以來的旗幟。新一季節目將承襲前兩季節目的特點,挖掘不常見的民族樂器,如新疆的彈撥樂器都塔爾、蒙古族拉弦樂器四胡、云南原生態樂器等,帶領觀眾尋根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