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走進廣東 > 嶺南文化 > 文化在線

“十古”文化遺存煥發新活力

時間 : 2022-04-07 10:28:29 來源 : 金羊網
【打印】 【字體:

3495851_dzzzz10_1649253922502_b.jpg

學習粵劇的孩童們在蓮塘村古祠堂里練功 圖片來源:金羊網

  始建于南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蓮塘古村,最近熱鬧了起來。村里的青蓮戲臺上,粵劇聲宛轉悠揚;時四陳公祠內,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吳非凡正手把手教學粵劇;村口百年榕樹下,文化學者、規劃專家、村民代表圍坐一席,暢談“十古”保護。春日暖陽,粵劇聲聲,700多年的古村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蓮塘古村里專家們所探討的“十古”,即古村、古樹、古屋、古廟、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橋、古碼頭等十類古遺存。今年以來,黃埔區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不斷發力,對轄內十類古遺存的文化歷史信息進行系統梳理、挖掘、保護。該區今年投入5800余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其中博物館專項經費達5270萬元。出臺廣州首個區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推出全國首個導航類應用軟件文化保護對象地圖、全省首名文化遺產檢察官、全市首創“屋長+保護責任人”制度。設立古樹名木電子地圖系統,全區古樹建立一樹一檔“一張圖”。此外,該區還組建了一支從區到村的“講古人”隊伍,開設“講古堂”系列文化講壇。

  知止而有得,謀定而后動。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礎上,黃埔區廣泛征集專家、學者、村民各方意見,為全區城市更新建設、社區環境治理提供堅實的歷史依據與思路借鑒,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中,凸顯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遺產底色,在活化保護中見人見物見生活。

  一樹一檔“一張圖”

  5208株古樹名木全部上線電子地圖

  走進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蓮塘村,遠遠可見清濯橋一側立著一棵20米高的參天巨榕,像一把張開的大傘福蔭著這片土地。“這棵古樹就像是我們的長輩一樣,見證了我們蓮塘村世代變遷。”蓮塘村村民、村史編寫人陳耀松說,大榕樹在蓮塘村無人不知,相傳是蓮塘村陳氏始祖陳時四開村時種下,700多年間多次瀕臨死亡,又多次復生,越來越茂盛。

  老樹常青不僅成為蓮塘村的佳話,亦成為黃埔區“十古”文化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實寫照。在村民陳耀松的印象中,過去蓮塘村不少村舍傾頹、村貌破舊,而如今街道十分重視古遺存保護,挖掘它們背后的故事,編號掛牌,專人巡查,還編撰村史。“有了規劃和記錄,未來子孫世代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蓮塘的‘根’也就守住了。”陳耀松感慨地說道。

  據統計,黃埔區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數量為5208株,約占廣州市古樹名木總數的53%,約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去年12月,《廣州市黃埔區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其中明確“開展古樹名木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三維GIS信息技術,建立一樹一檔“一張圖”,全區古樹全部納入古樹名木電子地圖系統。

  據了解,當前,黃埔區長嶺街道正在實施“古樹故事”保護項目,依托轄內東江縱隊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挖掘古樹名木相關的歷史故事,拍攝村民口述視頻,人們可以掃描樹上二維碼,讀懂古樹背后的歷史。此外,攝像頭及振動位移傳感器等高科技裝備也被應用到古樹名木的保護中,對古樹的生長環境、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尊重歷史、尊重民俗、尊重群眾需要,就會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長嶺街道黨工委書記沈凱有感而發。

  祠堂粵曲咖啡香

  歷史文化古遺存“活”了起來

  在黃埔區701處十類古遺存當中,蓮塘村的古遺存占了36處。除古樹外,這里有始建于宋代的12口古井,建于清代的時四陳公祠,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青蓮戲臺、公社食堂,以及鴻佑家塾、秀昌書舍、友恭書室等嶺南特色古建群落。然而就在一年以前,蓮塘村還是一座蕭條破敗的小山村,古村的道路遇上雨天,踩一腳都要陷到黃泥里。黃埔區積極發揮黨建引領,由區屬國企知識城集團牽頭,帶領一支黃埔鐵軍,一頭扎到了蓮塘村里,以“鄉村振興+古村保護+城市更新”的組合拳,為這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時四陳公祠內,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廣州市政協委員吳非凡時常帶著自己的學生唱戲學藝。孩子們施粉黛、著戲服,在青磚黛瓦的青蓮戲臺上展示著粵劇藝術的魅力。“蓮塘村豐厚的歷史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土壤。粵劇是我們嶺南文化的一個大IP,粵劇藝術出現在嶺南古村落里,我認為是非常好的融合。在這里成立少兒粵劇傳承基地,讓孩子從文化傳承中汲取營養,使粵劇課堂更加鮮活,也助力古村繁榮更新。”吳非凡說。

  經過精心修繕、科學運營,如今的蓮塘村處處散發著新的文化活力。對外開放的“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愛膳蓮塘”餐廳、九佛蓮塘“懂通實”活力館、蓮塘家風館、黃埔圖書館蓮塘分館……新舊之間的碰撞讓歷史文化古遺存“活”了起來,也吸引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輕村民回鄉創業工作。在“鏈咖啡”館里打工的村民于東連說,回村前她根本想不到蓮塘的變化會如此之大,自己嫁到蓮塘已經十余年,如今在風景如畫的家門口工作,她感到非常幸福。

  “文化傳承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黃埔區‘十古’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通過分區域、分類別呈現區域歷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傳承古遺存歷史文化,推動文化、科技、產業共融,保護成果讓群眾共享。”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陳文聰說。

  底數清則方寸明

  文化傳“物”更傳“神”

  底數清則方寸明。啟動“十古”保護工作之后,為了更加細致、全面地摸清古遺存“家底”,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編撰了《黃埔區古遺存總覽》《黃埔區十類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項目實施清單(第一批)》等6冊系列叢書。其中,古遺存總覽圖冊將黃埔“十古”的老照片、老故事、老傳說,分區域、分類別用圖文畫冊的形式展現出來。

  “在‘十古’保護工作中,我們聯合基層社區和鄉村完成一批非國有文物保護工程,充亭凌公祠、凌鴻年宅、邊崗文塔、端圃家塾等得到了全面修繕,很多非國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滿活力。”陳文聰說。

  制度清更要落地實。圍繞“十古”保護,黃埔區新招迭出:出臺廣州首個區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實施意見,推出全國首個導航類應用軟件文化保護對象地圖,聘用全省首名文化遺產檢察官,實施全市首個“屋長+保護責任人”制度、構建“1+N”保護傳承政策機制體系、創新“互聯網+保護”……

  “我們想方設法把名城保護工作變得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廣州開發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處室負責人李賢說,“在百度地圖上對全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進行標注,老百姓手指輕輕一點就能了解保護信息,公眾參與進一步強化了制度落地執行的實效性。”

  傳“物”更要傳“神”。文化傳承既要有實物保護,也要有精神傳承。目前,黃埔區在全區建設了203個方志驛站,實現方志驛站街鎮全覆蓋。打造“活力史志話廣州”黃埔講古堂文化品牌,組建了一支專業的區級“講古人”隊伍,走進村社、學校、企業、機關,傳揚嶺南文化、延續黃埔歷史文脈。值得一提的是,“講古人”隊伍還將向基層下沉,保證每個村(社區)至少有1名“講古人”,每個學校至少有2名“講古人”。

  “黃埔‘十古’保護工作并非只是將看得見的物進行拉網式摸查、精細化管理、全天候式的保護,而是注重挖掘附著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遺存所蘊含的故事。這些故事為村史村志的編輯、地方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了資源,也為歷史遺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據。這種做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說。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