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在中山舉辦。圖為中山紀念圖書館展廳現場。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雙節”假期結束后,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專項活動高潮迭起。10月9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廣東省文聯主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創新論壇在深圳開幕。10月10日,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嶺南潮聲——2023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在中山美術館拉開帷幕。一系列文化盛事的舉辦,讓更多人感受到人文灣區的蓬勃活力,也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推上新臺階。
文藝“大咖”獻策講好“中國故事”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創新論壇的主論壇邀請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發言。“文學藝術要向世人展現‘美麗中國’的形象。”談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北京大學原教授、深圳大學榮譽資深教授胡經之指出,要展現“美麗中國”的形象,不但要在文藝作品中展現天地自然之美、人文創造之美,更要延伸到展現人際之美以及人性之美上。
舞劇《詠春》編劇,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觀察到,當前,中國舞蹈藝術創作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探討格外活躍,優秀作品迭出。
《封神三部曲》編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冉平深入思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好中國故事也應該遵循這樣的順序,最終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實現殊途同歸。”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中國文藝評論(暨南大學)基地主任蔣述卓進一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以新的文藝形態展現灣區文化精神:“大灣區文藝要形成自己的美學風格和美學特質,推動更多具有大灣區氣派的文藝作品走向海外。”
論壇期間還組建了專家智庫。此前,廣東省文聯開展優秀文藝創新案例和重點文藝研究課題征集和評選活動,共選出8個優秀文藝創新案例、4個重點文藝研究課題和2個重點文藝研究培育課題。優秀文藝創新案例和重點文藝研究課題也在論壇期間發布。
名家新秀共繪灣區時代之美
10日開幕的“嶺南潮聲——2023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共收到來自大灣區11個城市推薦的優秀作品388件,經初評、復評評選出近200件入選作品。這些作品的畫種涵蓋中國畫、油畫、水彩(粉)畫、版畫、漆畫、雕塑、漫畫、數字繪畫等,可謂百花齊放。
展出作品既有名家手筆,也有新秀佳作。他們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大灣區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時代的發展變遷,以多維度的表現視角、豐富的繪畫語言,藝術化呈現了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自然之美、城市之美、人文之美,體現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灣區特色。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表示,畫展不僅展現了大灣區的重要事件、歷史瞬間、人文風貌,也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的文化風貌和血脈相連的社會發展狀況,用藝術的力量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彼此,更好地了解大灣區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主辦方介紹,“嶺南潮聲——2023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首展11月12日在中山結束后,將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江門市美術館、深圳市羅湖美術館進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