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南濱綠地公園風光。來源:羊城晚報
湖光瀲滟、山色環繞,一行白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翩翩起舞,泛起圈圈漣漪……
南濱綠地公園位于汕頭市濠江區,地處內海灣礐石大橋南段,背靠礐石風景區,與市中心區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作為“城市門戶、活力公園”,該公園通過修復山海生態廊道、塑造韌性海綿系統,成功入圍“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項目典范”第12批案例,成為汕頭海綿城市建設的亮眼一筆,也躍升為深受汕頭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勝地。
生態廊道連通山海,塑造城市綠色氧吧
“以前的煤場碼頭,現在變得又靚又宜人!”市民方女士說,南濱綠地公園的建成實際上是工業舊址的蝶變。她講述,公園建設前是一個規模巨大的煤場碼頭,影響周邊市民的生活環境。此外,長期以來,礐石大橋南岸片區存在不少低層次規劃、違章建筑、破舊廠房等與城市發展不相協調的現象。
“當舊廠房舊碼頭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之后,公園因地制宜開展改造,將周邊風光景致有機串聯成線。”汕頭南濱綠地公園項目副經理陳偉講述,南濱綠地公園基于場地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濃厚的渡口文化、豐富的工業遺跡資源等特點,營造豐富的生態環境,形成連通山海的生態廊道,恢復礐石風景區、榕江之間的生境聯系。
塑造山海生態廊道,用好用活原生自然文化資源是關鍵一招。據介紹,南濱綠地公園盤活周邊資源,將輪渡渡口、工業遺址、媽祖廟等文化場地修舊如舊;保留和修復場地內的自然山體、古樹名木、坑塘濕地,破除硬化地面,對土壤、岸線進行生態修復,種植抗風、耐鹽堿鄉土樹種,豐富生物多樣性。
步移景異,一步一景。沿著園內的瀝青路漫步而行,中心湖區以榕樹為主要遮陰樹種,搭配紅花玉蕊等觀花樹種,形成靜謐的湖區植物空間。濕地花海以千屈菜、梭魚草等水生濕生植物為主,打造生態野趣、色彩繽紛的濕地植物景觀。步行至觀海長廊,以銀海棗、紅花玉蕊等植物為主,搭配粉黛亂子草、小兔子狼尾草等觀賞草,別具南亞熱帶濱海特色的生態景觀岸線在眼前徐徐展開。
據了解,南濱綠地公園綠地面積有36.3公頃,綠地率達70.5%,種植喬木5000多株、灌木6000多株,植物品種約150種,有鳳凰木、無憂花、紫花風鈴木、黃花風鈴木等,實現植被品種多樣化,成為如詩如畫的“天然氧吧”。
海綿體系疏解內澇,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過去,由于人為破壞和建筑垃圾長期堆放,南濱綠地公園建設用地硬化嚴重、場地內排水系統不完善。據悉,在臺風暴雨多發季節,上游紅旗社區、紅光社區大量雨水通過三條排洪溝匯入場地,再加上受上游山洪及末端海潮影響,一系列因素引發的內澇極大影響居民生活,雨水管理設施亟待完善。
“公園設計時便考慮到了這一點,通過園內池塘的水流調蓄功能、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滲水功能、綠地草坪草溝的凈水功能,能有效解決內澇難題。”汕頭市濠江區建設工程代建中心主任張漢標表示,公園內的海綿體系如同“毛細血管”,雨水經此進入市政管道、排入海水中,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增加末端調蓄空間約2萬立方米,達到雨水的滲透、滯留、凈化,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值得一提的是,南濱綠地公園不僅利用中心湖、濕地花海等水系作為濕塘容納場地內匯流雨水,形成了景觀湖、自然生態護岸,還以生態海綿體循環滋養湖景,成為市民及游客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俯瞰園區,“我愛汕頭”大型標識臨海而立,展現汕頭獨特的地域文化,道出了市民群眾內心的熱愛。抬眼望去,不少游人在觀海碼頭、兒童樂園、健身廣場、草坪劇場等區域拍照打卡;每逢節假日,公園里科普教育、市民休閑、親子活動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輪番開展,不論放風箏、露營、音樂節還是草地婚禮,賞心悅目的“陽光草坪”都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據悉,未來公園將依據季節舉辦植樹活動,擴大綠量、提高綠質、增強綠效,給市民提供自然舒適的觀景體驗,打造集休憩景觀、休閑散步、朋友聚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品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