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海戰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升級改造后拉開神秘面紗,正式對外開放。全新展示的《鴉片戰爭》陳列展覽讓參觀者耳目一新,置身于館內,透過文物和歷史畫卷,讓參觀者瞬間仿佛置身于鴉片戰爭時期,領略“海戰”世界。
“《鴉片戰爭》陳列展覽打破了國內很多博物館特別是歷史類紀念館反復遭詬病的一種同質感的現象,是這個展覽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這個展覽應該成為博物館紀念館的一個標桿?!敝袊┪镳^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李躍進對展覽給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海戰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收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具有時代特色的展陳體系,成功地梳理鴉片戰爭時期這一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展現中國近代史開篇地的歷史。海戰博物館日益成為展示東莞文明重要場所的同時,也成為國人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窗口。
“工匠精神”十年磨礪出展覽精品
聳立在珠江口出??诘暮鸩┪镳^,自其1999年建成并開放以來,成千上萬國內外觀眾紛至沓來,讓這里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感受歷史、觸摸歷史的文化旅游勝地。
1999年,海戰博物館推出《鴉片戰爭海戰陳列》,一度受到人們的熱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戰博物館面臨建筑空間及展品單一、匱乏的困境。經過研究,東莞市委市政府將《鴉片戰爭》陳列展覽改造升級項目作為東莞文化名城建設的重點項目,列入2016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實事。
2015年9月,海戰博物館展覽開始動工,該項目總投資近5800萬元,展示面積4967平方米,展線全長約950米,展示文物達1500多件(套),歷史圖照1310幅,油畫、工筆畫等藝術品約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項目10余項。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2016年12月8日《鴉片戰爭》陳列展覽改造升級已經全部完成,并面向市民免費正式開放。
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陳同樂對展覽點評道:“《鴉片戰爭》陳列展覽是一個具有使命感的展覽,是一個史詩般的展覽,是一個經典性的展覽。”
鴉片戰爭博物館館長張建雄表示,《鴉片戰爭》陳列展覽不是短短一年就能做好的,而是經過十余年的付出與積淀,是文博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踐行“工匠精神”,默默無聞、低調工作,精雕細琢,才鍛造出這樣一個學術性、嚴謹性和科學性的精品展覽。
他介紹說,《鴉片戰爭》陳列展覽不僅有著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深入解讀歷史文獻資料,充分吸納鴉片戰爭歷史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以中外挖掘的豐富史料佐證歷史事件,使陳列主題內涵與時俱進,體現了展覽的深度。不僅如此,《鴉片戰爭》陳列展覽布展過程中,文博工作者堅持以文物為中心,緊緊圍繞鴉片戰爭題材,通過近10年多渠道、有針對性地征集文物,征集到了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海軍、海防、海戰的相關裝備、軍事器材、文獻史料以及一些與鴉片戰爭重要歷史人物相關的文物等,顯得展覽相當飽滿,也突顯了展覽的厚度。
史詩展覽世界視角反映中國歷史
展廳的序廳,是主題為“歷史悲痕、錚錚鐵骨”的大型雕塑,將鴉片、大炮、戰艦、鐵鏈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如天外隕石轟擊的造型效果,寓意砸碎了“天朝上國”的迷夢,成為揭開《鴉片戰爭》陳列展的序曲。
步入煥然一新的《鴉片戰爭》陳列展覽展示長廊中,參觀者通過實物和圖照,迅速“穿越”時空,進入鴉片戰爭歷史空間,透過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景觀、一張張圖照、一組組數據和歷史實景圖,在強烈縱橫照的比照下,參觀者以一種清晰的視角,用世界性的視野,全新再現了鴉片戰爭前的中外世界。
展覽由七個部分組成。在章節編排上,從鴉片戰爭前的中西方世界開始講述,將鴉片戰爭放入世界歷史進程中去考察,并逐步深入推進,介紹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全過程以及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展覽堅持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弘揚鴉片戰爭中林則徐、關天培等清朝愛國官兵同仇敵愾、抗擊外敵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落后就會挨打”這一事實。
陳同樂表示,展覽以世界性的視野展示鴉片戰爭這一反映中國歷史轉折的重大歷史事件,對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此次展覽以時間軸推進,無處不在的對比給觀眾發自內心的震撼。如在展覽中,不僅有中英火炮陣的橫向展示,而且有中英火炮材質、鑄造工藝、炮架、炮彈、火藥的差異呈現,更有射程、射速、射擊精度、機動性差異的比照,讓人清晰知曉英軍火炮優于清軍火炮的秘密所在,文博工作者以自然科學的呈現方法,近乎全面地展示了中英兩軍火炮的差距。
一位參觀者告訴筆者,觀看完展覽后十分感慨,中國在那個時期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工業生產都已經全面落后于西方,卻還閉關鎖國,閉目塞聽、夜郎自大,戰敗是必然。
展法創新打造有溫度有高度展覽
“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館”的展示理念展現了海戰博物館布展理念的與眾不同。而倉儲式展示手法、“互聯網+”、人性化參觀設計、強調互動等方式,則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參觀感受。
張建雄表示,布展過程中,為了使保存在文物倉庫的文物“活”起來,向觀眾展示更多珍貴的文物,《鴉片戰爭》陳列展覽借鑒超市倉儲式的展示方式,盡量多地展示文物,實現文物展示數量最大化。據介紹,倉儲式的展示手法并不是單一地將大量文物進行簡單的集中擺放,而是文博工作者花了大量心思,配合展柜、展示平臺或者展示背景,將同一類的多件文物有機組合,進而實現“有意義”的敘述。同時注意燈光布置、符號造型與氛圍營造,增強文物擺放的藝術性與觀賞性,保證觀眾可以擁有最好的觀看效果。
展覽中還有很多的“知識驛站”,這正是“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館”理念的生動實踐。展覽能否吸引觀眾,關鍵在內容。很多展覽都停留在“為展文物而展文物”的表面上,僅僅通過文物說明牌對文物的最基本信息進行簡單描述,而沒有對文物進行再深入的研究了,觀眾也無法了解更多的信息?!而f片戰爭》展覽則不同,堅持以文物為中心,所展出的文物緊緊圍繞鴉片戰爭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就文物本身而展開深入研究,挖掘文物的內部信息和外部相關聯系,并充分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文物知識點得到最大化的延展和深入,把文物信息講全講透。考慮到展覽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對文物進行大篇幅的講述,所以,展覽借助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通過知識驛站為載體,通過平板電腦為媒介,將平板電腦植入展廳,與內容設計融為一體,建構鴉片戰爭知識體系。據統計,展覽的文物知識點達到61處之多。
不僅如此,展覽還采用“互聯網+”,通過Wi-Fi技術,利用App導覽系統主動免費把展覽信息向觀眾推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博物館無邊界地融入社會。只要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安裝該APP,就能享受活動預約、電子地圖、參觀路線規劃、展覽解說(中英雙語講解)、文物信息、教育活動、實時信息推送、趣味問答、互動交流等自助服務。展廳內共設置了100個APP點位,實現全覆蓋,并可供8000名觀眾同時使用,觀眾想怎么看展覽都行。
在講解服務上,針對專家學者、普通觀眾、少年兒童等不同的觀眾群體編制不同的講解詞,并采取不同的態勢技巧、設置不同的參觀線路等。在公共服務配套上,強調服務人性化,多措并舉方便觀眾。圍繞展覽內容,還設置專門的盲文說明詞,方便盲人了解展覽信息,真正將每一位觀眾納入展覽服務范圍,做到服務觀眾“一個都不能少”。
《鴉片戰爭》展覽中注意打破傳統展館“切勿觸摸”的清規戒律,專門對部分文物“不設防”,邀請觀眾親手觸摸文物,零距離了解文物,切身體會并感受文物的溫度與質感,讓“物與人”有更直接的交流,讓觀眾有親身的體驗。與此同時,還特別在展廳與展廳之間的通道邊設置了“體感游戲區”“觀眾互動區”等,還設有“知識問答”“觀眾留言”等設備,增強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鼓勵觀眾通過動手參與,使“請勿動手”變為親手操作,激發互動體驗的樂趣,進而引發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欲望。另外,還專門為青少年兒童打造了“探索工坊”,讓孩子們在參與手工DIY活動的過程中,“穿越”時間長河,走進塵封歲月,了解歷史文化,感受民族精神,認識英雄壯舉,汲取智慧和力量。
當前,東莞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戰博物館《鴉片戰爭》陳列展覽全新改造升級完成并正式對觀眾免費開放,是東莞文化名城建設的重大成果,其將有助于推動東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早日實現。同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其將更好地提醒國人,銘記歷史,振興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