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南粵》劇照。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隨著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劇場燈亮,觀眾掌聲如潮。演員謝幕時,不少觀眾仍在悄悄抹淚。6月28-29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戲劇展演周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精彩上演,廣東粵劇院重磅推出充滿正能量、主旋律的新編現代粵劇《風起南粵》,將觀眾帶回改革開放初期。“作為一個年輕人,真切感受到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不容易,向先輩們致敬”,動人的故事細節、不落俗套的演繹,打動了現場觀眾。
粵劇如何講好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風起南粵》給出了一份創新突破的答卷。該劇以創辦深圳蛇口工業區為故事主線,以蛇口工業區的創辦者袁庚為創作原型,圍繞蛇口碼頭建設過程中“4分錢獎金風波”展開矛盾沖突,講述了以劇中人楊汝山為代表的第一代創業者,沖破各種思想禁錮、闖出一條強國富民新路的動人故事,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先驅們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
該劇編劇李新華認為,作為廣東的劇作家,有責任和義務寫好蛇口故事。他說:“蛇口的故事,有悲壯、沉重,同時也是宏大而深遠的。《風起南粵》直面這段歷史,大膽而藝術地講述了這個大變革的過程。”
為了表達人物在推動蛇口工業區建設過程中內心所經歷的復雜斗爭,創作團隊在表現手法上花了很多心思。
“劇中原型曾經歷解放戰爭。而解放蛇口和建設蛇口工業區,兩者相隔30年,前者是解放蛇口的斗爭,后者則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該劇導演、國家一級導演徐光華介紹,劇中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讓兩個場面在舞臺上穿越,表現改革者內心的激烈掙扎,再現他們充滿情懷的歷史追求。
《風起南粵》在歷史與現實、寫意與寫實之間自由穿行,既保留了傳統戲曲表演程式優美抒情的特點,又融入了現代戲劇敘事的技法,可以說是廣東粵劇院在當代現實題材方面又一次創新突破。
在不久前結束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幕晚會上,曾小敏、丁凡、歐凱明、吳非凡、王志良、曾慧等三地粵劇名伶同臺演繹了經典粵劇選段。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小敏認為,粵港澳文化共融共通,尤其粵劇,在三地都非常有市場,是文化溝通的橋梁。她表示,三地的粵劇交流一直非常頻繁,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粵港澳藝術家同臺演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