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走進廣東 > 圖片新聞

沿烽火古道 喚醒“學術抗戰”記憶

時間 : 2020-07-02 14:59:4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在韶關樂昌坪石鎮武江北畔,坐落著一個始建于南宋的碼頭村——武陽司村。作為樂宜古道的必經之地,這里曾一度店鋪林立,人氣旺盛。

微信圖片_20200702145854.jpg

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上世紀40年代初,中山大學等多所學校的前身都曾在韶關短暫扎根。近幾年,“三師”志愿者團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和中山大學多位教授的尋訪發掘,打撈出一段“學術抗戰”的記憶。自2019年起,多處遺址被重新保護修繕,連綴成“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

  隨著研究和探訪的深入,專家們發現,《資本論》第一部中文全譯本的譯者之一王亞南自1940年起來到當時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任教,系統講授《資本論》。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正在韶關坪石浮出水面。

  “野馬軒”中走出孺子牛

  7月1日,一個精心籌備的“真理光芒”主題展覽在韶關坪石武陽司村文化站正式開展,數百名韶關當地的青年、教師群體將從這里出發,完成一場走讀武陽司歷史遺跡的研學活動。

  展覽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王芳介紹說,展覽搜集、整合了最新的史料成果,圍繞“一個人”“一批學生”“一本書”“一群人”展開,這“一個人”就是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很多人知道王亞南是《資本論》中文全譯本的首譯者之一,卻不知道他曾在韶關執教4年,把《資本論》引入課堂。”王芳說。

  挖掘這段歷史并不容易。2017年起,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天忠帶領校史研究分隊多次來到武陽司,尋訪村民,考證當時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的具體位置。

  據1941年出版的《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手冊》和《中大向導》記載,法學院舊址在距坪石東南15里之遙、住戶百余家的武陽司。當時因為抗戰特殊環境,中大采取分散式辦學以策安全。“各學院分布在圍繞坪石100里范圍內,主要靠水路來往,都有自己的專屬碼頭。”曹天忠說,當時法學院設有經濟學系等,不僅在村后小山崗上建有操場、課堂、宿舍、水井,還在山頂和河邊建了兩座籃球場。

  專家考證,王亞南當時就住在武陽司村,有趣的是,他給自己的住所起了一個名號——野馬軒。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表示,由于時隔久遠,舊址難辨,團隊根據“住所附近有座碉樓”的關鍵線索,在武陽司村中尋找到一座最接近的建筑,正在修繕、活化為“亞南書舍”。

  去年,專家在翻閱王亞南學生為其寫的傳記時,發現了“野馬軒”的來歷。“想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沖破當時的舊秩序,沖破國民黨的束縛。”曹天忠解釋,新中國成立以后王亞南說,自己不再做野馬了,要做孺子牛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從馬到牛,實際上恰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轉變”。

  坪石的烽火歲月里,王亞南寫就了《中國經濟原論》(1949年再版時改名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著名學者陶大鏞曾評價,《中國經濟原論》是王亞南運用《資本論》的科學體系、基本范疇和規律來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在學界看來,《中國經濟原論》是中國最早一部嘗試把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成功之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

  而在該書序言中,王亞南提到坪石這段歲月對他的幫助:“戰爭是駭人深省的有力因素,戰時的許多社會現象,會幫助我們認識那些隱伏在表象后面的有關社會本質的東西。但假使我留在其他地方,或者留在其他大學,恐怕會是另一結果吧!”

  《資本論》系統化引入大學課堂

  除王亞南外,70年前的武水河畔聚集了一群“坪石先生”。李達、梅龔彬、陶大鏞、卓炯……當時的中山大學法學院群英畢至,法律系、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知名學者被時任校長許崇清集中聘用。

  在這里,翻譯家郭大力開始埋頭翻譯《剩余價值學說史》,后又受邀到粵北連縣廣東文理學院任教。王亞南則于1940年起擔任中山大學經濟系主任,在武陽司簡陋的竹棚屋里向學生們系統講解《資本論》。

  陶大鏞曾于1942年至1943年間與王亞南共事,他這樣回憶那段艱苦的日子:粵北坪石鎮群山環抱,校舍、設備簡陋,圖書雜志尤其貧乏,王亞南每為搜集零碎資料奔波。雖然生活條件極差,但每天天沒亮,“野馬軒”就會亮起一盞桐油燈。他伏案奮筆,不管酷暑寒冬,從不間斷。

  據曹天忠考證,王亞南任教期間,同為經濟學系教授、后來接掌系主任的梅龔彬就經常與他密切交流,在《中國經濟原論》出版前便通讀全書,提了許多重要的修改意見;時任法學院院長胡體乾則定期給他提供很多進步人士創辦的期刊,如《讀書雜志》《中國農村》以及《食貨》《中國經濟》等著名經濟雜志,這幾本雜志當時在市面上已經斷供,難覓蹤影。

  小小的坪石,不僅國內學者云集,還吸引了國外學者的目光。1944年,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李約瑟訪問坪石中大,在河畔一個旅館陽臺上,他和王亞南秉燭夜談,上下古今縱橫馳騁。如何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解釋中國官僚政治?臨分手時,李約瑟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王亞南開啟了又一次深入思考。

  后來王亞南離開中山大學赴廈門任教,但一直沒有忘記此事,時時注意搜集這方面的研究資料。5年以后,他的研究終于有了成果,先后撰寫了17篇相關論文,并在《時與文》等期刊上發表,以回答李約瑟當年的問題。

  “這段故事被李約瑟記錄在日記中,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很大程度源于這段深思。”曹勁認為,王亞南的這些研究以歷史為基礎,以經濟為經緯,多個方面慧眼獨具的剖析,為探索根除官僚主義的途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孕育著作影響一批經濟學人

  據專家考證,在當年教學中孕育成型的《中國經濟原論》專著初稿和《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兩本著作,是戰火中王亞南在坪石武陽司村“最后一課”的重要內容。

  “《中國經濟原論》的基礎其實正是王亞南在坪石上課時的講稿。”曹勁介紹,起初在課上講高等經濟學時,王亞南用的是和郭大力合譯的英國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作為讀本,因為與中國實際脫節,學生反應冷淡。這一反應促使王亞南另起爐灶,一面講資本主義的經濟范疇,一面分析它不適用于中國之處,果然非常受學生歡迎,連農學院農業經濟系的學生也跑來聽課。

  1946年,已前往廈門大學就職的王亞南仍懷念在坪石的時光。他在《每日論壇》上發表了文章《致中山大學經濟系同學的公開信》,文中提到:“我到中大以前,雖然也出版了一些有關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但用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句,自己的寫作方法,建立起我自己的經濟理論體系,并依據這個體系,把它伸展延拓到一切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展拓到社會史領域……卻顯然是到了中大以后開始的。”

  “對王亞南而言,在坪石的日子是其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起點,他在這里構思具有中國國情的‘中國經濟學’框架,對中國經濟學的后世發展影響深遠。”中山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董小麟認為,盡管王亞南著譯眾多,但都竭力主張要把經濟學“中國化”,建立以研究中國經濟為主題的“中國經濟學”。

  韶關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王焰安指出,研究王亞南的著作文章會發現,到中大之前出版研究的內容,他稱之為“東西”,是尚未形成體系的。“到中大以后,坪石成為了王亞南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踐行地,這促成了他的學術之路從理論研究為主向關注現實的轉變。”王焰安說。

  梳理史料時,專家還尋得一本國立中山大學1943年2月出版的《經濟科學》,從中可以看到,在上面發表文章的作者不僅有教師,也有高年級學生。曹勁介紹,當時在主講中國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和高等經濟學三門課程之余,王亞南還創辦了這本期刊,搭建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傳播的平臺,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經濟學人。

  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何煉成曾肯定地說,在《中國經濟原論》的影響下,眾多經濟系學生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些人至少包括陶大鏞、卓炯、廖建祥、涂西疇、陳其人等一批有影響的經濟學家。

  “我們不難找到當時學生對王亞南課程高度評價的文獻。”董小麟說,“時至今日,《資本論》和王亞南的許多著作依然是我們應讀之書,具有現實意義。”

  據悉,目前,為進一步挖掘遺址和史料,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韶關坪石舊址修繕工作正有序推進,工人們正在修整周邊環境、建設相關步道。下一步,廣東省文物局與韶關方面將加快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建設;同時,樂昌市將爭取把國立中山大學相關辦學舊址所在的村莊納入村莊規劃,統籌推進村莊空間的優化調整,做好研學、旅游等產業發展的謀劃和空間安排。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