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5日在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廣東省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已向省十屆人大第五次會議報告并經審議同意,現2006年省級財政決算草案已按要求正式編成。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本次常委會報告廣東省2006年省級財政決算草案,請予審批。
2006年,全省各級政府在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按照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的預算,堅持“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的原則,嚴格依法理財,加強收入監管,調整優化支出結構,保障重點支出需要;堅持為民理財,加快構建公共財政,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解決了一系列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繼續深化財政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完善與公共財政相適應的預算管理運行機制;加強財政監督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有效性,有力促進了廣東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年終執行結果,省級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一、2006年省級財政一般預算收支
根據決算草案,2006年省本級財政總收入完成627.89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11.7%,超收65.79億元,比上報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快報數增加4.13億元。加上中央補助311.76億元、上下級體制結算1.5億元、上年結轉收入265.93億元(不含凈結余)、調入資金10.36億元等,省級財政總收入決算數為1217.44億元(詳見附件一表一、二)。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一)省級一般預算收入498.99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14.45%,超收62.99億元,比上報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快報數增加4.13億元。
(二)上下級結算收入434.08億元,其中屬省本級可用財力部分120.82億元,比年初預算增加1.69億元。
1.各市上解收入完成64.53億元,其中省本級可用部分59.23億元,為年度預算47.67億元的124.25%,超收11.56億元。主要是省與市結算項目增加上解,包括出口退稅各市超基數上解增加、城建稅及教育附加費上解增加等。
2.中央補助收入完成425.48億元,其中屬省本級可用財力部分113.72億元,為年度預算111.03億元的102.43%,增加2.69億元;屬中央追加專款及省級轉撥的對市縣返還補助311.76億元,包括在預算執行過程中財政部對廣東省的企事業劃轉等結算補助增加3.85億元、專項補助(包括增發國債補助)52.98億元。
3.抵減按體制規定上繳中央財政收入55.92億元,其中屬省本級財力部分52.13億元,為年度預算39.57億元的131.74%。增加的部分主要包括出口退稅超基數上解、省級津貼補貼調節基金上解以及企事業經費劃轉。
(三)上年結余結轉收入274.01億元,其中上年凈結余8.08億元,比預算6.98億元增加1.1億元。
(四)調入資金10.36億元,主要是各市財政救災捐贈資金、粵電和廣電集團上繳水庫移民經費、省級福利彩票公益金計提殘疾人事業專項資金和基本醫療救助金等調入一般預算安排使用。
根據匯編的決算,2006年省級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1217.44億元,一般預算總支出849.5億元,收支相抵,省級財政結余367.94億元,其中:結轉下年支出366.2億元(含免抵未調庫中央歸還收入結余14.84億元),全部按規定結轉下年繼續安排;凈結余1.74億元,比上報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快報數增加0.08億元(詳見附件一表一)。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06年決算按中央要求進行統計口徑調整,與2006年預算數不可比。2006年,按原口徑,省本級財政支出完成626.15億元,為年度預算561.65億元的111.48%,增加支出64.5億元,比上報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快報數增加4.05億元。加上省轉撥市縣的中央補助和上下級體制結算等,省級財政總支出完成849.5億元(詳見附件一表一、三)。主要支出項目完成情況如下:
(一)省本級一般預算支出決算數299.92億元;
(二)預算執行中轉列市縣的省級補助支出158.7億元;
以上(一)(二)兩項,省級預算支出完成458.62億元,為年度預算428.88億元的106.93%,支出增加29.74億元。
(三)省級預算安排的補助市縣支出152.01億元,為年度預算132.76億元的126.19%,支出增加34.77億元;
(四)中央經省轉撥的補助市縣支出237.82億元,主要是對市縣的稅收返還、體制結算等補助;
以上(三)(四)兩項共389.83億元,加上第(二)項,補助市縣支出完成548.53億元。
(五)調出資金1.06億元,為應繳入基金預算的石油價格補貼資金和森林植被恢復費,錯繳入一般預算,需調出后安排。
2006年,省財政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會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斷提高財政資金安排的科學性,按照建設“和諧廣東”和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的要求,堅持“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的原則,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整合政府財力資源,集中資金確保救災應急、工資發放和“三農”、教育、社會保障、就業、公共衛生、科技、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6年,省級財政支出重點支持以下幾方面:
(一)支持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2006年省財政“三農”支出91.62億元,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一是大力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撥付全省面上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省級補助資金8.39億元和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補助資金7.67億元,用于107宗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項目,保障廣東省大中型水庫、主要江海堤圍等水利設施安全;撥付國家和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3.29億元,實施土地治理、產業化經營、高新技術示范等綜合開發項目,提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能力。二是認真實施人大議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其中,撥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議案資金1.57億元;撥付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議案資金3.78億元,扶持800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力爭2007年完成全省3279宗小型水庫改造任務;撥付沿海漁民轉產轉業議案資金0.94億元,扶持沿海漁業發展項目56個,解決漁民安居工程710戶,安排漁民技能培訓約5000人,促進漁區穩定,改善漁民生活;撥付0.72億元實施扶持農業機械化議案,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安排5.9億元解決面上水庫和省屬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和生產生活問題,落實水庫移民議案扶持政策。三是積極籌措農業救災資金,解決災后恢復生產問題。針對2006年廣東省遭受臺風、暴雨等特大洪澇災害的嚴峻災情,省財政撥付農業救災和災后復墾補助資金3.85億元、水毀工程修復省級補助資金3.2億元,幫助受災地區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修復;撥付1.28億元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對3.5萬戶農村危房戶數給予補助,幫助欠發達地區妥善解決貧困戶住房難問題。四是穩定農村基層政權。撥付貧困村“兩委”干部補貼資金1.67億元,對納入省財政補助范圍的東西兩翼、粵北山區14個地級市及江門恩平市集體經濟純收入3萬元以下的7973條貧困村進行補助,確保村干部月補貼不少于300元。五是保障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安排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27億元,為農村稅費改革后鎮級機構和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落實提供了資金保障。六是落實種糧大戶直補政策。安排糧食風險基金支出6.56億元,擴大直補面,調動農民產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二)保障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強省。2006年省財政教育支出76.96億元,支持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一是扶持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共撥付農村基礎教育支出23.68億元,用于落實全省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農村困難家庭子女免收義務教育階段課本費和生活費補助、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等政策資金需要,使全省農村1025萬名中小學生受益。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應用型人才。2006年省財政撥付職業教育經費14.76億元,用于安排智力扶貧工程、技工學校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以及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等專項資金支出,推動職業學院、技工學校及職業技能教育、辦學設施建設,提高職業教育水平。三是推動廣東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2006年省財政撥付高等教育經費35.95億元,用于安排包括36所高校擴招經費、高校“211工程”建設專項資金、省部共建“985工程”二期建設資金、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專項資金等多項高等教育專項投入,保證了高校重點項目的需要,為推進廣東省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支持提高科技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強省。2006年省財政科技支出12.4億元:其中科學事業費支出8.37億元,科技三項費用支出4.02億元,用于組織實施廣東產學研省部合作、優化重點產業結構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解決關鍵領域重點突破技術創新,省民營科技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建設和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等,有效支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和重點技改項目。
(四)支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和諧廣東建設。2006年省財政共撥付社會保障與就業資金48.97億元,主要包括:一是安排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16.46億元,解決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城鎮退役士兵安置一次性經濟補助及培訓經費、殘疾人康復、敬老院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機構補助的各項優撫事業。撥付城鄉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2.6億元,將全省170萬人(含農村低保對象為126萬人)低保對象納入低保范圍。撥付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資金2.37億元,保障廣東省受災群眾口糧和農村房屋全倒戶重建家園資金需要。二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安排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4.19億元,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和勞動力再就業補助,對14個欠發達市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轉移輸出工作進行補助,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并解決全省60萬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重組改制關閉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問題;撥付社會保險基金補助3.98億元,其中補充基本養老保險基金1.8億元;撥付華僑農場、農墾企業養老保險補助1.95億元,解決華僑農場、農墾企業職工社會保障歷史遺留問題,幫助貧困地區華僑農場及農墾企業職工享受地方養老保險統籌待遇,維護社會穩定。三是撥付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支出18.32億元,保障省直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休經費按時足額發放。
(五)確保衛生投入,構筑公共衛生體系。2006年省財政公共衛生支出20.95億元,扶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全年共撥付補助資金5.29億元,按人均補助25元的標準足額安排省級補助資金。2006年全省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3048萬人,參合率為61.58%,如期實現了省人大確定的2006年覆蓋率達到60%的目標。二是改善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和醫療服務,撥付農村衛生補助資金4.8億元,補助460所鄉鎮衛生院、32所縣區婦幼保健院改造,支持3個市級中醫院、50個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科、63個縣級中醫院建設,幫助欠發達地區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撥付村衛生站醫生補貼資金,推進欠發達地區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和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解決農民“小病不出村”問題。三是做大做強中醫藥產業,撥付各項補助資金0.97億元,用于中醫藥重點項目建設、科技攻關、標準化建設、人才培養等。四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投入,撥付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經費1.35億元,加強食品安全監督,提高安全檢驗檢疫技術裝備和人才培養。
(六)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建設綠色廣東。一是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和保護,撥付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水源涵養林建設、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林業防災減災等生態建設以及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資源保護等專項資金共6.12億元。二是提高污染治理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撥付各項環境保護專項補助資金4.45億元,包括環保專項資金、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珠江水質保護專項資金、治污保潔專項資金,以及省級排污費支出等,用于補助全省的環境治理項目,實施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綜合整治污染等環保項目,提高全省環境管理技術和監測能力,推動了環保產業發展。
(七)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06年省財政補助市縣支出(包括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及各種專項補助)共計548.53億元,為省本級一般預算支出的1.83倍,占省級總支出的64.57%,有力地保障了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經濟均衡發展。主要包括:一是安排消費稅、增值稅以及所得稅稅收返還和專項補助397.5億元,保障市縣財政運轉;二是進一步落實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激勵機制,安排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49.89億元,增強了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壯大財力的積極性,推動廣東省區域財政收入呈現協調發展良好態勢,形成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合力,取得了明顯成效:2003-2006年,全省67個縣(市)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0.4%,比1997-2001年年均增長率(11.4%)高9.0個百分點,超出同期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率(18.3%)2.1個百分點。2003-2006年,一般預算收入超億元縣增加了24個,縣均財力新增1.4億元。三是落實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力幫助市縣籌集調資資金,緩解財政困難。2006年省財政安排調資轉移支付補助47.01億元,增加18.48億元,增長64.77%,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落實國家調資政策予以有力保障,提高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
二、2006年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
(一)基金收入完成情況。
2006年,省級政府性基金總收入完成303.97億元(詳見附件一表五),主要項目如下:
1.省級當年基金收入106.11億元,為年度預算112.47億元的94.35%,短收6.36億元,主要是養路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短收較大。各主要項目完成情況如下:
(1)工業交通部門基金收入83.43億元,完成預算102.2億元的81.63%,主要是養路費和公路客貨運附加費短收18.76億元。短收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調整了養路費統繳優惠政策,一次性統繳給予2個月費用優惠的政策執行期從原1月30日前,延長到4月30日前,部分養路費收入因此延續到2007年實現。
(2)農業部門基金收入5.88億元,完成預算3.43億元的171.54%。超收較大的原因是森林植被恢復費各市向省級增加上解2.31億元。
(3)文教部門基金收入1.9億元,完成預算1.5億元的126.5%。
(4)土地有償使用收入14.12億元,完成年度預算4.7億元的300.5%,超收較大的原因,一是清繳2004、2005年度應繳未繳的土地出讓金收入,超收2.5億元;二是受國家2007年1月1日起調高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計征標準一倍的政策影響,各地大量補辦歷史用地手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超收6.93億元。
(5)其他部門基金收入完成0.78億元,完成年度預算0.65億元的120%。
2.上年結余結轉收入192.16億元。
3.補助收入4.64億元,主要是年中中央專項補助廣東省的基金收入,包括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補助、機場建設費分成、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補助、機電產品技術更新改造項目貸款貼息資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等。
4.調入資金1.07億元,主要是錯繳入一般預算的石油價格補貼資金和森林植被恢復費,調入基金預算安排。
(二)基金支出完成情況。
2006年,省級政府性基金總支出完成303.97億元(詳見附件一表五),具體包括:
1.省級當年基金支出86.07億元,為年度預算的76.53%。主要項目如下:
(1)工業交通部門基金支出59.89億元,完成預算102.2億元的58.6%。加上2006年養路費收入補助市縣支出44.95億元,實際完成104.84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02.58%。
(2)農業部門基金支出0.84億元,完成預算3.43億元的0.24%。加上2006年補助市縣支出6.44億元,實際完成7.28億元,為年度預算的212.24%。
(3)文教部門基金支出0.66億元,完成年度預算1.5億元的44.27%。加上2006年補助市縣支出0.14億元,實際完成0.8億元,為年度預算的53.33%。
(4)土地有償使用支出0.87億元,完成年度預算4.7億元的18.51%。加上2006年補助市縣支出3.99億元,實際完成4.86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03.4%。
(5)其他部門基金支出23.76億元,完成年度預算0.65億元的3655.38%。超支部分主要是用上年結轉資金安排的省鐵路建設資金及省疾控中心建設資金。
2.補助市縣支出62.78億元。
2006年,省級政府性基金收支相抵后,結余結轉155.12億元,比上年減少37.04億元。
以上決算情況表明,2006年,省級財政順利完成了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預算,保證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資金需要,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余。這是在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下,全省上下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結果,也是各級財稅部門深化改革、加強監管,廣大財稅干部辛勤勞動、扎實工作的結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在2006年省級財政決算草案正式編成的基礎上,全省財政總決算也已匯總編成。我向本次常委會匯報2006年全省財政總決算的匯編情況如下:
根據匯編的決算,2006年,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179.46億元,為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預算的109.69%,超收192.46億元,比上年增收372.26億元,增長20.6%(剔除出口退稅因素后的可比口徑,下同),其中財政計劃單列的深圳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00.88億元,比上年增收88.5億元,增長21.46%。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79.46億元,加上中央補助收入531.34億元(含稅收返還補助)、國債轉貸收入及結余1.56億元、上年結余收入533.51億元、調入資金26億元之后,收入總額為3271.87億元。
2006年,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553.34億元,為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預算的101.93%,比上年增支264.27億元,增長11.54%。其中財政計劃單列的深圳市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571.42億元,比上年減支27.73億元,下降4.63%。全省一般預算支出2553.34億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75.42億元、增設預算周轉金5.29億元、國債轉貸支出及結余1.56億元、調出資金5.51億元之后,支出總額為2641.12億元。
全省財政地方一般預算收支相抵,年終滾存結余630.75億元,減除結轉下年支出535.28億元之后,全省凈結余95.47億元,其中:省本級凈結余1.74億元,各市凈結余93.73億元。全省實現了收支平衡,有所結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根據各級人大批準的2006年預算,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支持下,2006年全省財政較好地實現了收支平衡,略有結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