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廣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統領,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認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示范帶動全省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熱潮。深入貫徹中央法治建設“一規劃兩綱要”,將依法治省工作專章寫入省“十四五”規劃,科學制定法治廣東建設規劃和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召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會議,系統部署推進法治廣東建設。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聽取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研究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全省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和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落實等重要法治工作。在省市縣三級組織黨政主要負責人專題述法。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切實履行法治政府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親自主持研究法治政府建設重大事項,推進政府系統廉政建設。省政府積極推動全省法治文化建設,帶頭落實憲法宣誓制度、“學法日”制度和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報告制度。開展第四個“憲法宣傳周”、第三屆全省法治文化節活動。制定實施省“八五”普法規劃,連續五年開展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領導干部和國家工作人員旁聽庭審活動,扎實開展法治廣東建設考評和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認真抓好中央依法治國辦法治政府建設實地督察整改落實,扎實做好自查、立行立改工作,積極配合督察組在粵實地督察。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組織制定整改方案,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立即改”和“長久立”相結合,認真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二、立足廣東重大戰略任務,法治服務保障更加優質高效。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制定我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將省級68項管理權限調整由自貿試驗區實施。建立健全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協調機制,成立大灣區調解工作委員會,出臺相關行業標準。建設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和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臺,支持南沙仲裁中心創新引入香港仲裁模式,推進大灣區、長三角地區仲裁機構合作。推進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法律執業資質和執業試點,順利舉行首次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推動橫琴、前海合作區法治創新,加快構建橫琴、前海特色規則體系,推進兩個合作區通關、金融市場率先高度開放等配套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條例、前海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立法。加快建設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推進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建設。出合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推動深圳成立全國首家商事調解專門協會、全國首家證券仲裁中心,支持深圳在全國率先試點“社區矯正法務官”制度、實施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條例。
三、著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政府履職更加協同充分。進一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2021年全省各類市場主體1538萬戶,企業活躍度超過74%。出臺《廣東省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實施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現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省市縣全覆蓋。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執法,重點查處民生和公用事業領域的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建成13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證照分離”改革,率先探索以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推行“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規范管理省市縣鎮村五級政務服務事項。推動投資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和數據互通共享、“一網通辦”。深圳市首創“企業投資備案秒報秒批一體化”智慧服務。提升法治政府數字化水平,深化“粵系列”平臺建設,“粵省事”實名用戶數達1.53億,“粵商通”服務事項多達1600多項,“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覆蓋全省1.3萬多個行政村。率先推出機動車年審換證等7個“一件事”連辦。建設廣東“數字財政”系統,實現“制度+技術”全鏈條財政預算業務管理。
四、健全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政府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大力推動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圍繞革命遺址保護、科學技術普及、數字經濟發展、公共數據管理等出臺系列地方性法規,緊密對接中央部署及時修訂《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等。強化政府立法工作機制和制度建設。省政府出臺4項政府立法工作制度,選聘48名立法咨詢專家。建立行政立法快速響應機制,加大對設區的市政府立法工作的指導。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優化備案審查工作系統。
五、加強行政決策制度建設,依法決策意識能力更加鞏固強化。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出臺《廣東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明確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范圍和程序。省政府帶頭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出臺重大行政決策前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樹立正確政績觀,深刻吸取廣州市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事件的教訓,出臺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以及在“三舊”改造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古樹名木保護的舉措。強化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省政府帶頭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農村供水管理、市場化礦山生態修復、河道采砂監理等重大決策,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有效保障政府行為在法律框架內運行。
六、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執法工作更加公正嚴明。深入推進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持續推進重點領域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設完整隊伍建制的海洋行政執法隊伍。提高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編制新修訂《行政處罰法》理解與適用工作指引,及時修訂行政執法制度規范,規范執法流程。全面提升行政執法人員素質,全年組織5萬多名執法人員考試。推動行政執法“兩平臺”省市縣鎮四級全面上線應用,啟用首個非現場執法云平臺。深圳市創新對施工噪聲污染治理的模式獲全國推廣。加強行政執法制約和監督,扎實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和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自查,推進公安機關智能執法辦案,規范行政執法中電子技術監控設備設置和使用。
七、統籌發展和安全,法治化社會治理格局更加成熟完善。完善社會管理法治體系,制定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加強疫情聯防聯控方案預案的法治審核,強化新冠病毒檢測、疫苗等防疫藥械質量全過程監管。實行涉企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減免,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1400億元。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出臺涵蓋新業態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政策。出臺《廣東省平安建設條例》。保持打擊破壞社會秩序違法犯罪高壓態勢,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加大網絡執法力度,依法依規處置違法違規網站平臺。深入開展“全民反詐”專項行動,校園貸、網絡高利貸打擊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以法治助力鄉村振興,加強法治鄉村建設,開展農機消費者權益保護、農藥監管宣傳等專項活動。加強農村宅基地和農宅管理,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培育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37個。率先完成省市縣三級行政復議職責整合,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案件辦理量和矛盾化解率繼續領先全國。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和敗訴行政案件分析報告制度。修訂行政裁決程序規范,推進落實行政裁決事項清單。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廣東法律服務網服務總量超850萬次。出臺提高司法鑒定質量和公信力的實施意見,加快司法鑒定管理條例立法。推動放開公證執業區域限制工作。開展涉外法律服務活動,珠海設立全國首家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八、強化行政權力制約監督機制,行政權力行使更加規范透明。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加強法治督察與紀檢監察監督協作配合,推動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向紀檢監察機關移送問題線索。扎實推進審計全覆蓋,加強審計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貫通。加強政府督查工作,督促推動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國家下達約束性指標和硬任務落實落地。全面主動實行政務公開,建成規范統一的政府信息公開平臺,依法依規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建設,出臺《廣東省社會信用條例》,明確政務誠信主體責任。
同時,我省法治政府建設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有待進一步深化;個別地區或部門把法治建設等同于一般法律事務工作看待,對法治建設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落實法治政府建設任務還有差距,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落實、行政執法水平、行政執法規范化等方面還有待提高;基層法治政府建設水平有待提高,市級行政執法部門行政職權下放需要進一步規范,部分市縣黨委法治建設議事協調機構對法治政府建設的統籌協調作用發揮不充分。下一步,廣東將以狠抓法治政府建設督察整改為契機,持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各項工作。一是進一步提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度、廣度、力度,發揮好領導干部和法治工作部門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切實把法治政府建設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將政府行為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三是進一步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法律規定,強化各級行政機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意識。四是著力突破制約基層法治建設的薄弱環節,從體制機制上夯實基層法治基礎。五是圍繞解決群眾關切的法治領域急難愁盼問題,有效破解社會治理難題。六是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雙統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廣東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