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科技部的關懷指導下,省科技廳再接再厲,持續發力,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省創新發展大會精神,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八大舉措”,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促進科技與產業、市場、資本高效對接,推動我省科技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一、2017年科技工作總結
2017年,全省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區域創新能力首次超過江蘇躍居全國首位,其中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指標均排名第一。科技投入產出持續增加,全省研發(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61%,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及專利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獲得突破,技術自給率達7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共有38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并首次實現了牽頭完成特等獎項目零的突破,另有4項我省牽頭完成的項目獲技術發明獎,創我省歷史新高;新增5位“兩院”院士。廣東初步構建起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正加速形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提供新鮮經驗和成功范例。重點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協同創新格局加速形成。一是加強區域創新規劃引導。出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進一步發揮廣州、深圳龍頭帶動作用,“1+1+7”的創新格局加速形成。二是科技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繼續全面傾斜支持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安排下達粵東西北地區科技計劃項目經費共計3.8億元,同比增長27%。三是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印發《廣東高新區創新發展戰略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7-2020年)》,推動高新區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實施國家高新區地級以上市全覆蓋行動計劃,國務院已批復汕頭為國家高新區。2017年,全省23家省級以上高新區共實現營業總收入3.25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工業總產值2.84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出口6636.27億元,增長5.6%;凈利潤2479.29億元,增長19.8%。在2017年科技部的評估中,我省11個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的排名全部實現量質齊升。
(二)瞄準重大平臺和科技前沿,持續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力量。一是加強實驗室體系建設。在再生醫學與健康、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領域啟動建設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達28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06家。二是加快大科學裝置建設。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建成試運行,預計2018年年中竣工驗收;中微子實驗室二期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復。三是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繼續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承接了一批國家重大重點科技項目。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8.26萬件,增長17.39%;專利授權量為33.26萬件,增長28.42%,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增長13.81%;新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82個,總數達286個。
(三)培育壯大各類創新主體,實現量質同步提升。一是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不斷壯大。2017年,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33073家,是2012年的5倍,總量全國第一。高企入庫培育企業累計達1.6萬家,有望再儲備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二是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邁上新臺階。截至2017年底,全省3062家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了研發機構全覆蓋,137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30%。新認定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9家,總數達219家,研發人員總數超3萬人,獲得發明專利授權8500多件,成果轉化收入和技術服務收入614億元。三是高水平大學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我省2所大學和18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名單,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數量在全國排名上升1位至第四名。
(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新動能加快培育形成。一是深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面向“十三五”目標任務,與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和工程院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截止目前,全省產學研合作累計財政投入超250億元,帶動社會及企業投入1000多億元。二是加快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剛獲批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動技術市場發展和技術交易,2017年,全省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7423項,合同成交總額達949.47億元,增長20.24%,其中技術交易額達928.62億元,增長21.15%。三是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建設。落實孵化器財政獎補政策,建立健全“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鏈條。截至2017年底,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781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10家;眾創空間735家,其中納入國家級孵化器管理體系的眾創空間234家;在孵企業2.36萬家,新增畢業企業超2600家;全省孵化器吸納就業人數達到31.6萬人。
(五)科技服務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一是加快推進社會民生科技攻關。啟動建設廣東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圍繞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及新產品開發,實施了一批科技惠民工程。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同意深圳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全國3個省份)。二是服務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和創新平臺建設,全省共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及基地212家、星創天地59家。推動農業先進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大規模組織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已有兩批共1496名省級農村科技特派員入庫。
(六)加強創新生態環境建設,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一是完善落實創新政策。實施《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出臺進一步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實施意見等政策。推進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技術入股、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改革,有效激發了創新活力。二是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出臺普惠性科技金融、科技企業掛牌上市等多項政策措施,搭建覆蓋全省的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按省委省政府部署,改革政策性基金的出資方式和管理模式,省財政出資71億元新組建了廣東省創新創業基金。科技信貸、創投風投等發展迅速。三是加快引進創新創業團隊和人才。繼續深入實施“珠江人才計劃”“揚帆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新引進“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46個、領軍人才36名。2017年全省新增“兩院”院士5人,新建院士工作站36家。
二、2018年科技工作重點
2018年,省科技廳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以及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圍繞打造科技創新強省和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目標,深化落實“八大舉措”,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區域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發展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培育新動能、注入新動力、打造新優勢,形成新的增長點。有關重點工作如下:
(一)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一是大力推進實驗室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已啟動的4個省實驗室,推動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引入戰略科技力量,讓地方動起來、機制活起來、團隊強起來。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擬建國家實驗室的核心或網絡落戶廣東。二是加快出臺《關于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啟動組織實施基礎研究類重大科技項目,凝練事關我省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戰略任務。三是用好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探索設立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基金,在省基金項目類別中設立青年留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35歲以下的優秀科研人才出國開展合作研究。
(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是推動體制、技術和組織創新。重點推進在科技計劃的設計和組織實施、創新平臺共建共享、創新政策制定、三地“三鏈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廣東經驗。二是爭取政策的突破和創新。針對資金過境、稅收平衡、人才往來和培養、科研設備進口關稅、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問題,提出“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一攬子政策措施,真正實現高端人才“來得了、走得通、留得住”。三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化程度高、珠三角產業配套能力強的優勢,新布局和引進先進光源、海底觀測網、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新一批大科學裝置落戶粵港澳大灣區,爭取國家在粵布局建設國家大科學中心。
(三)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一批顛覆性技術
結合國家和省“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重點領域,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對接國家重大專項,聚焦量子技術、新一代網絡與通信、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新型顯示技術、智能制造、精準醫療、現代種業等顛覆性技術領域,圍繞基礎研究、創新平臺、對外合作、成果產業化等,規劃布局一批重點項目,集中力量和資金辦大事,力爭在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強與國家部委的銜接,繼續發揮省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行業協會、高新園區、專業鎮和投融資機構的作用,組織申報一批國家級重大項目,引導一批國家重大項目在廣東落地轉化。加快實施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出臺《部省聯動板塊實施細則》,為重大科技項目的指南編制、項目形成和集成轉化貢獻廣東方案。
(四)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強化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一是實行全鏈條布局,推動高水平產學研合作。注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制造業”全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資源整合,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建設一批具有開放性、集聚性和前瞻性的高水平省技術創新中心,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和產業優勢。二是大力培育高成長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創新支撐實體經濟振興。加快孵化培育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獨角獸”企業和高成長性的企業,建立面向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全方位、多元化、專業化支持服務體系;推動工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全面對接,共建設一批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強的省級企業研發機構。三是大力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加快建設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等載體,推進國家軍民融合重大專項成果在粵實施轉化和產業化。四是大力推進專業鎮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研發機構與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動發展,開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的協同創新,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聯合開發力度,構建新型產業生態鏈,促進區域經濟的集群化創新發展。五是加強與發達國家科技合作,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模式的科技合作伙伴關系,推動我省企業和科研機構“走出去”創新,持續提升我省科技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五)破解區域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
深挖粵東西北各市科技創新潛能,提升省市縣協同創新能力。推動粵東西北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積極爭取創建省實驗室,加快建設一批省級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實施高新區提升行動,重點推動湛江、茂名、韶關等省級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打造一批專業園區、智慧園區、特色園區。實施粵東西北科技企業孵化器全覆蓋行動,加快建設科技“四眾”平臺和科技小鎮。支持粵東西北培養引進科研人才并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優秀創業項目落地資助計劃,吸引一批省外境外優秀創業項目落地。繼續實施精準扶貧科技幫扶行動,通過產業共建、企業擴產、協同創新等方式,開展高新區對高新區、專業鎮對專業鎮等精準結對幫扶,推動科技創新惠及民生,支撐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六)服務民生需求和鄉村振興,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一是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實施一批科技惠民工程。與省環保、教育、衛計、司法、人社、公安等部門開展協作,針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平安廣東、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熱點難點問題,實施一批民生科技項目。加強民生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臨床醫學中心、社會發展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的建設。二是面向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以科技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對接科技部、環保部組織開展PM2.5、臭氧等污染防治方面的科技攻關,持續開展新時期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協同防控,加快建立和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三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美麗鄉村。重點推動農業專業鎮建設,加快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推進“星創天地”建設,培育發展農業新業態;組織涉農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轉化示范,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七)久久為功落實“八大舉措”,一張藍圖繪到底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計劃,堅持“量”與“質”并重發展,把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進一步完善新型研發機構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形式多樣、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促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加快推動孵化載體國際化發展,努力實現孵化績效上新水平,服務質量有新提升。堅持鞏固、優化、提升并舉,精準發力組織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大力支持高水平大學建設,加強科學前沿探索和新學科、新領域建設。繼續實施“珠江人才計劃”“揚帆計劃”“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培育引進一大批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和科研團隊。推進普惠性科技金融,引導各地銀行機構、社會資本共同開展股債聯動試點工作,不斷擴大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的覆蓋面。此外,要建立健全重點工作督查檢查機制,確保創新驅動發展“八大舉措”落實落地、開花結果。
(八)大力優化創新生態,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作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加快出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政策包。加快建設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成果、人才、項目到我省落地轉化及產業化。完善技術合同認定登記與獎勵辦法,激發技術市場成果交易活力。加快培育技術經紀人才隊伍,在全省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經理人。探索開展科技成果“先確權、后轉化”,充分調動科研人員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大力發展壯大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本土創業投資機構。加快促進科技創業投資、科技信貸發展,組建省創新創業基金,培育壯大天使投資人群體,加快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加大創新政策宣傳和解讀力度,用好用足各項創新政策,讓廣大科技人員更有獲得感。重視科普教育和科技宣傳,加強與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合作,更好傳播、解讀創新政策。